安徽的萧县(皖北的明珠萧县)(1)

萧县位于安徽省最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古为萧国(东周时建萧国),春秋附庸于宋,秦置萧县,由此而得名。地处安徽省淮北平原北部,黄淮海平原南端。东和北部与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丰县接壤,西与砀山县及河南省永城市毗邻,南同淮北市杜集区、濉溪县交界,东南与宿州市埇桥区相连。距宿州市区75公里,距省会合肥市301公里。

萧县素有“徐州的西大门”之称。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资源丰富,环境良好,工农业不断发展,拥有众多风景名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是AAAA级旅游风景区、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蔡洼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萧县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防腐蚀业第一县、全国农业科普示范县、全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样板县、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安全畅通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中国辣椒制种第一县、全国重点产煤县、安徽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先进县、中国面粉加工强县、安徽省产粮大县、水果生产大县、全国最大的胡萝卜生产基地、四大葡萄种植基地之一。全县设有14个经济开发区,其中萧县经济开发区为省级开发区,其余为县乡创办的新型乡村工业园(6个)、农民工返乡创业园(7个)。

王莽新朝

王莽篡政,改沛郡为“吾符郡”,又作“吾府郡”,改梁国为“陈定郡”,改扶阳侯国为县,又改作 “合洽县”,改杼秋县为 “予秋县”。更始元年 ( 23年),刘秀封为萧王。

东汉

东汉初,恢复旧政区名,今县境设萧县 (仍治萧故城)、杼秋县 (仍治孙庙乡老黄口),属沛郡(仍治相,今淮北市相山);

安徽的萧县(皖北的明珠萧县)(2)

淮北相山区扶阳县(仍治故侯国邑)仍属砀郡, 2个郡仍属豫州(治谯,今亳州市区)。建武十三年(37 年),扶阳县改为韩歆的扶阳侯国。十五年正月辛丑,扶阳侯国除为县,不久废。今县境仍设萧、杼秋2 个县,仍属豫州沛郡。二十年六月乙未,改沛郡为刘辅沛国 (仍都相)。

三国·魏国

延康元年(220 年)十月,曹魏代汉,今县境仍设萧 (仍治萧故城)、杼秋(仍治故城)2 个县,仍属豫州(初治谯,后多次改治)沛郡(初治相。太和三年,改治沛县,今 属江苏沛县境)。黄初二年 ( 221年),追封曹熊为萧公。太和三年 (229 年),改萧公国为萧王国 (仍都萧故城)。六年,萧王曹炳殁,无子,国除为县,改属沛国 (都沛)。青 龙二年 (234 年),萧县改属豫州谯郡 (均治谯,今亳州市区)。景初二年 (238 年),萧县(仍治萧故城)改属豫州汝阴郡(治汝阴,今阜阳市区)。嘉平五年( 253年),萧县改属谯郡 (仍治谯);杼秋县仍属沛郡 (治沛,故沛城)。

西晋

咸熙二年(265 年)十二月,西晋代魏,改元泰始,仍设萧县(仍治萧故城,曾封司马丙于此)、杼秋(仍治故城)2 个县。十二月丁卯, 2 个县改属司马景沛国(都相),仍属豫州(初治项,今河南沈丘县城。后改治陈,今河南淮阳县)。永嘉五年( 311年),豫州没于刘汉国石勒部,改沛国为沛郡。

东晋

东晋初,曾收复。大兴元年 (318 年),入石勒。二年,复入东晋。太宁初 (约323年),入后赵。永和五年 ( 349年),入

安徽的萧县(皖北的明珠萧县)(3)

彭城冉闵。七年,冉闵豫州刺史冉遇降晋。光寿元年357 年),地入前燕,属前燕豫州(治颍川郡,今许昌东)沛国,余仍西晋旧制。太和五 年 (365 年),前燕亡,入前秦,仍之。建元十六年 ( 380年),沛国改属东豫州 (治许 昌)。淝水战后(383 年),地属东晋徐州。东晋义熙七年( 411年),置北徐州(治彭城,今徐州市)。今县境杼秋县在东晋乱后废,萧县 (仍治萧故城)侨置沛郡 (又称北沛郡,兼郡治),在城北侨置相县,又称在黄杨城、北辰集置沛郡,实为 1个侨郡,领相、萧、杼秋县。

南朝·宋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宋代晋,今县境仍为北徐州(仍治彭城)侨置沛郡(治侨置相,今萧故城或其北),领相、萧县。永初三年(422 年),去“北”字,属徐州(仍治彭城)。

北朝·北魏

和平六年(465 年),占领萧县。泰始二年(466 年),淮北地区渐入北魏。梁大通元年( 527年),梁占领萧县。不久,复入北魏,今县境设龙城县(治今县城龙城镇东),属徐州彭城郡 (均治彭城);萧县 (仍治萧故城)属沛郡 (治萧)。

南朝·梁

梁占领期间仍设萧县(治萧故城),属睢州(治顿丘侨县,今宿州市老符离集)沛郡(改治淮阳,今宿州市解集)。

北朝·东魏

永熙三年(534 年)十月,东魏承袭北魏东部地区,入东魏。武定五年( 547 年)正月,侯景叛东魏。二月,降梁,入梁。十一月,复入东魏,今县境内设萧县 (仍治萧故城),属徐州 (治彭城,今徐州市)沛郡 (仍治萧县)。

北朝·北齐

武定八年五月,北齐取代东魏,仍之。天保二年( 551年),一说七年,改萧县为承高县(仍治萧故城),仍之。七年,撤销沛郡,承高县改属徐州彭城郡(均治彭城,今徐州市)。

北朝·北周

建德六年(577 年)二月,灭北齐,承高县(仍治萧故城)及复置龙城县(仍治今龙城镇东)属徐州彭城郡 (均治彭城,今徐州市)。

隋朝

北周大定元年 (581 年)二月,隋代北周,改元开皇,今县境仍设承高 (初治萧故城)、龙城县(仍治今龙城镇东),属徐州彭城郡(均治彭城,今徐州市)。大定二年(583年)撤郡,直属徐州。六年,撤销龙城县,并入承高县(仍治萧故城)。十八年,改承高县为临沛县(仍治故萧城),仍属徐州。大业二年( 606年),改临沛县为萧县(仍治故萧城),仍属徐州。三年四月,改徐州为彭城郡,属徐州刺史部。

唐朝

大业十四年五月,唐代隋朝,改郡为州,今县境设萧县(仍治萧故城),属徐州(仍治今徐州市)。武德四年(621 年)五

安徽的萧县(皖北的明珠萧县)(4)

徐州户部山古建群月,平王世充,仍之,属徐州总管府(治徐州)。贞观元年( 627年),徐州属河南道地理区。八年,改徐州总管府为都督府。十七年,罢徐州都督府。开元二十一年(733 年),徐州属河南道(治汴州,今开封市)。天宝元年(742年),改徐州为彭城郡 (仍治彭城)。至德元载,徐州改属淮西镇节度 (治汝南,今河南汝南县)。二载十二月,彭城郡复名徐州。贞元四年( 788年),徐州改属徐泗濠节镇(治徐州)。大中二年( 848年),徐州改属武宁军节镇(仍治徐州)。咸通三年,取消武宁军号。十一年,改属徐泗观察使。十一月丁卯,更名感化军节镇 (仍治徐州)。光化二年( 898 年),复为武宁军节镇(仍治徐州);不久,改为感化军。天复二年( 902年),罢感化军,萧县仍属徐州。

清朝

顺治二年(1645年)正月,入清,萧县仍属南直隶(仍治今南京市)直隶徐州。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萧县(仍治今龙城镇)改属江南省(治江宁,今南京市)直隶徐州 (仍治今徐州市)。十八年,直隶徐州改属江南省左布政使司 (治江宁)。康熙五年( 1666年),直隶徐州改属江南右布政使司(治苏州府,今为市)。六年七月甲寅(1667 年8 月 30 日),直隶徐州属江苏省(仍治苏州府,今苏州市)。九年四月丁亥(1670 年 5 月19 日),直隶徐州改属江苏省淮扬道(治山阳,今江苏淮阴市)。十五年,直隶徐州改隶江苏省淮徐道(治徐州)。雍正十年二月甲寅(1732 年3 月 22 日),淮徐道 改治宿迁县(今属江苏省)。十一年三月癸巳(1733 年 4 月 25日),升直隶徐州为府(治铜山县,今市区),属淮徐海道。咸丰十年( 1860年),徐州府改属江苏省淮徐扬海道 (治徐州府)。同治四年(1865 年),徐州府改属淮徐海道。光绪二年九月丁丑(1876年11月5 日),徐州府改属淮徐道。清代,江南省、江苏省先后属江南江西河南、江南、两江总督 (驻江宁,今南京市)。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民国元年(1912 年)1 月,废道、府,萧县(仍治今龙城镇)属江苏省。3 年 6 月 2日,属江苏省徐海道 (治今徐州市)。废道后,萧县直属江苏省。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

民国 16年 6 月2 日晨,国民革命军第三路前敌总指挥王天培部占领徐州,经萧城,进入南京国民政府江苏省控制区。21 年

安徽的萧县(皖北的明珠萧县)(5)

萧县龙山遗址公园(1932 年)10月10日,萧县属江苏省铜山专区 又称第九专区,专员驻铜山,今徐州市区)。 27年 5月 18日,萧城沦陷,萧县政府解体,萧县政府为抗日民主政府取代。 29年 3 ~5 月,国民党萧县流亡政府在七区迎风口一带活动。5 月14 日,驻临黄镇(今管粥集),时称“北政府”,后据萧西地区。33 年11 月 25日,伪顽合流,在临黄镇及附近的亲民村、胜利村、陆庄组建萧铜丰沛四县联防政府,并以四村镇为临时流亡县府驻地。萧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存在期间,属江苏省第九专区。35 年7 月18 日,国民党军队占领萧城。24 日,萧县政府从临黄镇迁往萧城。 37 年11 月13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萧城,萧县全境解放。

日伪、汪伪萧县政权

民国27年5月18日10 时萧县沦陷,组成日伪汉奸政权,属日本海军与华北伪政权控制的以徐州为中心的苏皖边区市、县。29 年4月,成立日伪 “萧县政府”。 31 年1 月15日,改属南京汪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苏淮特别行政公署”(驻徐州市)。 33 年1 月 13日,改属 “淮海省”(仍驻徐州市)。34 年 8 月 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亡。

安徽的萧县(皖北的明珠萧县)(6)

解放时期

中国共产党建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

萧县长期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边区县取代。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境内为中国共产党的边区县、国民党的流亡县政府和日伪组成汉奸政权相分割或进行长期拉锯战的战场。

中国共产党于民国27年8月创建的萧县抗日民主政府,先后属28年11月创建的豫皖苏区联防委员会和29 年3 月 24日创建的第六区为基础的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淮上办事处(1938年9月至1941年1月)、淮上行署(1941年1月至8日)。民国30年8月23日,萧县抗日民主政府改属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第二专区;萧铜县(萧宿铜县)抗日民主政府改属第三专区。34年10月29日,萧铜县民主政府改属华东局华中分局苏皖边区政府第七专区;萧县民主政府改属第八专区。35 年11月下旬,第七专区撤往苏北,第八专区撤往豫东解放区,萧县为国统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