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胡适在北大课堂推广白话文,女学生站起来说,文言文比白话文更加简洁,这是事实胡适说,请举例女学生说,比如“无能为力”所表达的含义不比白话更简洁吗胡适说,无能为力四个字,白话只要三个字——干不了,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文言文无能为力是四个字?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文言文无能为力是四个字

文言文无能为力是四个字

转发

胡适在北大课堂推广白话文,女学生站起来说,文言文比白话文更加简洁,这是事实。胡适说,请举例。女学生说,比如“无能为力”所表达的含义不比白话更简洁吗!胡适说,无能为力四个字,白话只要三个字——干不了。

2011年上映的电影《建党大业》中,胡适有一段精彩独白,他说:“文化总该革新的,因为时间在前行。有人讲文言文文雅古朴,而白话文粗鄙不文,我们说科举误国,误在八股文言,八股文做得再好,不通新学,便不堪实务,不会做事,只会考试。我们的国家需实务人才,脚踏实地,强健国力。”

1917年1月1日,还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博的胡适,就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倡使用白话文写作,想不到引起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

同年,胡适拿到博士学位,回到中国,在北京大学教书。他当时只有二十六岁,是北大最年轻的教授之一。他在北大积极推动白话文的文学革命。当然就会有赞成派与反对派。

两派以白话文和文言文进行论战,双方火力全开,非拼个死活不可。

有一次,胡适在讲课时大力赞美白话文的优点,有一位同学不服气,起身问:“先生,难道白话文就没有丝毫的缺点吗?”

“没有。”胡适露出招牌式的坏笑。

同学说:“肯定有!白话文语言不精练,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

胡适说:“不一定吧。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决定不去,为这件事我复电拒绝。复电是用白话文写的,看来也很省字。请在座同学们根据我这一意愿,用文言文编写一则复电,看看究竟是白话文省字,还是文言文省字?”

十五分钟后,胡适把同学们的电稿收上来,一一过目,多的人写了几十个字,胡适选出一份用字最少的文言文电稿,电文为:“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胡适说:“这份确实写得简练,只用十二个字。其实八个字就行,才疏学浅,难堪大任。但我的白话文电报却只用了五个字。”

同学问:“哪五个字?”

胡适说:“干不了,谢谢!”

这算礼貌的,如果不礼貌,三个字就行,干不了。实际上一个字就行——不!

胡适为什么要鼓励国人用白话文呢?他认为“死文字绝不能产出活文学,中国若想有活文学必须用白话,必须用国语,必须做国语的文学,不可以再搞八股文”,八股文表面上束缚了文字的发挥,实质上禁锢了国人思想的解放。

所以,他主张“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就是不能再用八股文或文言文了,因为这不是“正常人”的话,写作得用老百姓的话、得用普罗大众的话、得用所有人都听得懂的话。只有用白话文,老百姓才听得懂,才能促进社会各界的沟通。这样,整个社会才能活起来。

尤其是一旦白话文推广开来,所有东西都用白话表示,那国家的文化就会改变,进而政治就会改变。

因此,白话文运动掀起的不只是一场文学革命,更是新文化运动。就像1517年马丁·路德点燃宗教革命。宗教革命打破了《圣经》只能用拉丁文记载、书写的禁忌,从此《圣经》可以用德文、英文、法文来翻译。

意思就是:一般人都可以使用自己惯用的语言文字来理解《圣经》,上帝的旨意不再只有罗马教廷可以传达、解释。换句话说:人人可以自己读《圣经》,每个人自己就能跟上帝联系上,没有必要必须通过主教和神父。

使用语言文字的自由,带动思想的自由。同样的,白话文就是要让人人都能懂、都能用。

当文学的力量不再集中在少数士大夫阶级手中,这样国人也就更容易接受外来的思想,比如马克思主义和布尔什维克。

胡适的贡献不只有推广白话文,还有推广标点符号。

我们知道,古代中文是没有标点的,既不好读,语意也会有出入。比如这句话:“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你怎么念?

如果主人要赶客人走,可以念成:“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如果客人赖着不走,可以念成:“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所以没有标点,非常难搞。

北宋大诗人黄庭坚有一次在家养病,闲来无事读文章,觉得没有断句的符号,很不好读。怎么办呢?他想到佛经里用“。”来形容圆满、完整,如果画个小圈圈表示“完整一句”,那可方便多了。句号就此诞生,后来逗号、顿号,也都被黄庭坚发明了出来。可是很可惜,他的伟大发明并没有被广泛使用,中国的书籍印刷也没有标点符号。

1919年1月,胡适等人提出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2月2日,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第一本正式使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的新书。同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学习西方通用的标点符号,加上中国原有的句号、逗号、顿号,制定十二种符号,由教育部颁行全国。

胡适的话说得平稳有力,不夸张、不做作,很多现在读来还是振聋发聩——

你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对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点主义。

做学问要于不疑处有疑,待人要于有疑处不疑。

读古人的书,一方面要知道古人聪明到怎样,一方面也要知道古人傻到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