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怎样提升核心素养?我以为应从“四感”入手。这“四感”是:课感、语感、文感、题感。

语文教师四大核心素养(语文教师提升核心素养应从)(1)

上好课是教师的基本功,教师应建立良好的课感。一堂好课,应秉承以下理念:

一是以学生的言语实践为主体,又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网络上曾经流行一种说法:集中最优质的授课资源,使其进入每一个课堂,不是可以节省师资吗?这种观点太天真了,也失之偏颇。因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价值是学生的认知实践而非教师的口才秀。对于语文课堂而言,其主要价值在于学生的言语实践,语文老师应该引导并不断完善学生的言语实践,这才能充分发挥语文老师的真正价值。国家中小学课程资源提供的授课视频,质量当然不错,但教师只能参考,并不能拿到课堂播放代替自己授课,因为在这样的视频中,学生的言语实践是缺位的!并且,这种模范视频也不一定符合教学实际。

语文教师四大核心素养(语文教师提升核心素养应从)(2)

二是挖掘出文本的精华,又切合学生的实际,契合学生的心灵,能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能力的提升,心灵的发育。以课程资源中《乡土中国》的讲法为例,授课教师注重概念的讲解,知识体系的梳理,逻辑关系的建构,这种讲法固然不错,但对于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心灵的发育,有没有作用呢?恐怕是个未知数。比如《再论文字下乡》一章,最精粹、最能契合学生心灵的内容是什么呢?是对文化的论述。教师如果能够发掘相关的资源,引导学生体悟,并做重点讲解,学生的收益就会达到最大值。很遗憾,在国家推广的视频中,我们看不到这样的处理,这些来自重点中学的老师拘泥于文本,基本没有考虑学生的需求,也就没有体现出上述理念。

语文教师四大核心素养(语文教师提升核心素养应从)(3)

三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比如《上图书馆》难点在哪里?难点就在于对结尾“也许是牵强附会吧”一句的理解。如果教师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对难点问题加以理解,就会较好地突破难点:

文章开头引用波伏瓦的一句话,结尾又引用哈姆莱特的经典台词,有什么作用?你认为结尾的引用“牵强附会”吗?

结论是:并不牵强附会。解释是:哈姆莱特的台词是赞美人类的卓越、高贵、伟大,作者借用来赞美图书馆及藏书,并不觉得张冠李戴,因为人类的伟大力量主要指文明的力量,而文明主要由图书来记录和传承。

四是课堂要体现形式上的美感,要有魅力。如整体感、整饬感、丰富感、统一感、活跃感、深沉感、悲怆感、新颖感、震撼感等。课堂的魅力也许来自教师的形象和言语,也许来自学生表述和演绎,但更主要的应来自知识本身的魅力,来自知识生成、发现和创新的魅力。

语文教师四大核心素养(语文教师提升核心素养应从)(4)

下面说说题感。所谓题感,就是对考试题的命制、对答案的制作、对题目的评价以及对答案的解析,应该形成一种直觉或敏锐的知觉。语文老师之所以要做必要的题目,就是为了训练较好的题感。这既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重要目标,至少在应试环境中是这样。

除了做题目,还要将答案和参考答案加以比较,借以发现自己答案的局限性,也便于发现参考答案的纰漏,这种比较和自我协商对于题感的养成显然大有裨益。有时还需要引入讨论,在说服别人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另外,就是变更题目拓展题目,对于题感的培养也有积极作用。

至于语感和文感,因为讨论的比较多,本文从略。

总之,如果能从“四感”方面着力,不断优化和提升自己的课感、语感、文感和题感,语文教师的核心素养就一定能得到大幅跃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