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个人情况

我本科和硕士都是来自中部某所工科传统的985,本科学的是出版,硕士读的是新传,而博士则申请到了复旦大学的新闻传播学博士。

我的科研基础并不是很好,在申请博士的时候也没有成文的C刊发表经验,我的基本情况可能与很多申请者比较相似,相信你看完我的经验,会对你有一定的启发。

我比较坚定的一点是,学术研究是我的热爱,也是我不能忘却的初心。一直以来我始终把在科研领域深造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硕士研究生是人生路上的中转站,这一站过后,继续读博,然后争取留在高校工作。为着这个目标,我在平时用心听课,吸收老师传授的知识,也会花一天泡在图书馆里看书写论文,认真准备每次课堂与学术会议上的pre。

复旦大学数学直博面试通过率(科研弱如何逆袭上岸名校新传博士)(1)

疫情期间是我论文写作高产的时候。在疫情的大背景下,许多社会矛盾涌现,我发现了其中值得研究与思考的议题,比如因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爆发的谣言、新闻报道中被频频使用的战争隐喻等等。

学术研究带给我的是一种高于学术本身的快乐。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同时也在观察生活,我会使用一个专门的文档来记录值得思考的社会热点或自己偶然的灵光一现,再去进行反刍思考,这种生活与学术的碰撞方法也推荐给屏幕前的大家。

02

申博前期准备

(1)联系导师

我联系博导比较晚,也没有专门下功夫。与导师联系的方式有很多,一般而言,可以通过电话、邮箱以及当面交流。邮件是一个比较平和的一种联系方式,不会过于侵犯导师的私人空间、时间。我在这里使用的是邮件沟通,也推荐大家使用正式的邮件交流,体现出你对于申请博士这件事的重视程度。

另外我也与博导在线下的一个学术会议上有过一面之缘。和导师能够当面交流对你的申请会很有好处,因为导师愿意抽时间和你面对面做一个深入沟通,足以表明他对你是真的很感兴趣。不过这种可能性还是比较小,导师一般都比较忙。所以建议大家多去参加线下的学术会议,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惊喜。

我在和导师沟通过程中,除了会交流一下我申请的基本情况和申请博士的意愿,也会交流一下学术路上的困惑和方向。我的博导跟我说,做学术好比导演拍片子,从选题到研究对象到写作的过程就像导演选剧本找演员再拍摄的过程一样。甚至文章写完后的投递刊发过程都和影片送审到放映相似,若没通过则需另寻出路。好的作品往往需要锤炼,而观看者的反馈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声音。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导演,他用拍摄的作品来表达他所看到的世界,我们用自己写的文章、用感知去呈现我们看到和理解的世界。

(2)科研计划

做科研计划的过程中,一定要有问题意识。我常常会从经典文献中获得灵感,提问“经典理论和案例在当下的时空情景下能否适应?有何扩展?”;又或在比较中发现新变量,通过在同案例之间横向比较寻找差异,在不同阶段之间纵向比较寻找变迁。只有这样才能开启文献和理论的对话,逐步聚焦自己的研究问题,建立自己的研究空间。

在写科研计划的过程中,与导师学术讨论是常态,需要勇气,更需要努力。在与导师的多次交流、“说服”导师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直击要害的提问且无法立即回答。这时,需要针对性的查找资料和文献观点,重新梳理研究逻辑,准备与导师的学术再次思想碰撞和深入探讨。

(3)其他材料

在申请与学术路上,我并不认为是自己一人的“孤独与清苦”,而是团队的合作与交流。与很多文科研究团队不同,我所在的“实验室”团队无论是学科背景还是研究方法都更加多元:既有心理学严谨的实验设计和设计学实用的思维导向,还有传播学传统的内容分析和批评话语分析方法,也有其他学科常用的社会网络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团队成员能够在不断地交流中碰撞出火花。因此我也要感谢我的导师和同学们,让我在新传考博申请路上不再孤单。

此外,阅读学术期刊,收集研究文献也是我申请时的常态,我常常会固定关注研究领域的多个学术期刊,又或者是根据研究问题收集文献。平时相关理论和文献的积累,是在为你的学术产出做准备。

03

复习准备

(1)专业面试

真正来到研三,来到考博这道大门前,我才意识到挑战才刚刚开始。

去年七月,我首先报名了清华大学的博士考试,直到九月才得知自己并未通过。满心遗憾,然后又马不停蹄地埋头准备接下来的考试。今年一月,我拿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考试的复试资格,然而事与愿违,结果依旧不如人意。两次与梦校失之交臂,都是倒在了专业面试上。

实际上这两次都是倒在了科研论文环节。要知道,科研论文才是最好的"硬通货",而当你的竞争对手人手一篇C刊的时候,我手上只有几篇会议论文,是很难在老师们眼中脱颖而出的。因此也建议大家尝试阅读海量文献和汇总,撰写一篇综述投稿会议和期刊。在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时,综述修改后就是自己硕士学位论文的章节。在新闻传播学领域,会议的重要性还是远远不如期刊的,因此尽量还是朝着发表的方向努力。

(2)英语面试

英语是我的传统优势项目,英语面试也是我最有信心的。英语的学习其实功夫在平时的积累,而我的英语学习之路完全是被逼上梁山的。研一开始前的暑假,我跟导师参与项目。当时恰好有一个国家学术性会议,老师鼓励她去投稿试试,和老师多次讨论后确定了“智能手机与电子幻肢”的选题。但是整个节奏很紧张,并且这是个英文会议,需要查阅的资料基本都是英文,一开始我是不适应的,但被“逼上梁山”,也就逐渐习惯了,最后直接交了一版英文稿给导师。

为了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我会主动给自己创造语言学习环境和设定阶段性目标,比如一看到高校相关的英语类竞赛就会参加,不断给自己测试,也完整地啃完了几本英文学术原著。

复旦大学数学直博面试通过率(科研弱如何逆袭上岸名校新传博士)(2)

04

结语

(1)保持良好的申请心态

申请路漫漫,最重要的是学会与自己和解,不要陷入内卷困局。我会在申请的那几个月里听音乐,经常在朋友圈里分享能触动自己的歌曲。粤语歌居多,摇滚、乐队曲目也有。很多歌的歌词都写得很好,可以给我带来力量。比如杨千嬅的《炼金术》里的“顽石哪天变黄金,我可以等”。顽石变成黄金也许是异想天开,但如果敢于做梦,每个人其实都可以变成理想的自己,变成另一种意义上的“黄金”,在大千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除却音乐,我也还有很多爱好。比如在某个下雨的午后窝在床上看电影,短暂地体验一帧帧画面里另一段完全不同的人生。再比如打开脱口秀节目,边吃零食边听他人妙语连珠,在一句句构思巧妙的包袱里大笑不停。再比如围着操场来一场五公里的夜跑,或用镜头记录偶然发现的有趣而可爱的事物。

学会用美好治愈申请路上的不如意。

复旦大学数学直博面试通过率(科研弱如何逆袭上岸名校新传博士)(3)

(2)尽可能体现其他优势

比如我个人感觉我的优势就在于英语。我在大三的六月份考过了托福,紧接着又考出了满意的GRE分数,由此顺利申请到了美国马里兰大学的交换项目。这次交换帮助我在英语基础上更加坚实,也不惧怕用英语和人沟通和写作论文。

此外,我觉得我在技术和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的优势。在本科时我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定量研究很感兴趣。研究生开学后,为了搞清楚定量研究中的各种原理和方法,我曾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坐在书桌前心无杂念地阅读专著,也曾经连续精读三十多篇英文文献,在与陌生词汇斗争的过程里收获了想要的答案。研一,我对SPSS和python都有了一定的掌握,自己写代码爬数据,认真完成课程论文,有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储备。研二,我在导师的鼓励下申请去做助研,探索传播学定量研究的内生性问题,并且把这种与全新的思维角度带到了以后的学术研究中,开拓了自己的研究视野。

#考博##复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