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50~60年代,报纸和新闻纪录片上常会出现一些如“猴子骑大象”“蟹吃牛”“蚂蚁啃骨头”“草窝里飞出金凤凰”等俚语,其中“蚂蚁啃骨头”还飞上了《解放日报》的头版,成为新闻纪录片的片名。当时,这些与上海工人师傅有关的俚语家喻户晓,其知名度和影响力,绝对不输给现在网络上很火的“奇葩说”和“papi酱”。

赞扬老前辈的话语(咱们工人有力量)(1)

工人师傅们在搞技术革新

“蚂蚁啃骨头”是怎么来的

原坐落在黄浦江边南市半淞园路上的上海建设机器厂,是解放后由五家私营小厂合并而成的。那个时候工厂里只有一些用皮带传动的老爷机床,这些老机床大多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只能加工一些简单的小零件。

新中国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为落实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发展需求,1958年7月,建设机器厂接到了国家下达的紧急加工大型设备任务,要求在18天里完成。

在这大型设备中,有个零件重达11吨,一张一比十的图纸,摊开来比两张办公桌还大,不要说加工,就是厂里最大的机床,把这个大家伙放上去也立刻会被压坏。没有大型车床设备,加工大零件有困难。于是全厂掀起了大搞技术革新的高潮。

工人们在简陋的生产条件下,以小攻大,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中最关键的是先做了一台活动机床。

赞扬老前辈的话语(咱们工人有力量)(2)

工人们尝试用小机器造起了大工件

当年新闻纪录片《蚂蚁啃骨头》的解说词是这样描述的:工人们的智慧开出了美丽的花朵,活动车床像老鼠咬大象耳朵一样进行着切削。创造一件东西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发现车速太快,车刀就容易损坏,厂长及时想出了办法,装上一个变速器来调节它的速度,现在车速正常了。用小机床干大活的土办法提前两天完成了加工任务。老师傅们形象地把这种方法比喻为“蟹吃牛”。

1958年12月4日,陈毅副总理陪同朝鲜金日成首相等贵宾来到建设机器厂参观,高度称赞了工人们的创造精神,看到工人用这种方法加工大型部件,脱口就说了一句:“这不是叫蚂蚁啃骨头吗?”

参观了建设机器厂后,陈毅副总理很激动,两天后,他就用诗歌体的形式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参观蚂蚁啃骨头”,发表在《解放日报》上:

……

朝鲜同志到场首先受着全厂的欢迎。

大众欢呼向朝鲜政府代表团致敬!

首相同志问了党支书,问了厂长和工人:

什么是蚂蚁啃骨头?

答说:就是小厂小机器制造大部件,

就是用手工劳动和土办法制造现代机器产品,

就是从小件做起,最后把大件搞成。

这样节省了建设资金,

充分利用了新旧技术,

充分利用了一切废品,

更重要发挥了全体职工的干劲,

把干劲发挥到最大可能。

你们有没有工程师?

答说没有工程师,只有八个老工人。

他们工龄多少?

都是三十年以上。

这就是力量恐怕比工程师还行。

你们有没有设计图?

答说:我们也搞些草图,一面制造,

几次反复也能达到够格的标准。

首相同志称赞说:

这就是中国大跃进的一面!

你看这儿没有厂房,

在露天就进行机械制造。

这是穷办法,这是合乎科学的办法。

中国既然可以做,

朝鲜当然可以借镜!

……

赞扬老前辈的话语(咱们工人有力量)(3)

陈毅发表的诗作《参观蚂蚁啃骨头》

那个年代,工厂里分成不同的车间和大大小小的班组,每个班组每天都有固定的读报时间,那时报刊的种类并不多,只有《红旗》杂志、《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这篇《参观蚂蚁啃骨头》的文章在《解放日报》一发表,立刻轰动了上海。

解放后上海第一任老市长和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元帅的赞扬,使工人们倍感自豪。很快,上海就掀起了大搞技术革新的热潮。那个年代,像蚂蚁啃骨头那样的工业传奇是很多的,一些工厂还评出了“蚁王”“ 蚁工”, 当时,这场大搞技术革新的热潮,还影响到了全国。

赞扬老前辈的话语(咱们工人有力量)(4)

上海机床厂的工人们发明的手摇升降小铲车

“蚂蚁啃骨头”背后的故事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陈嘉和师傅,曾是建设机器厂的车间小领导,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他给我们讲了几个“蚂蚁啃骨头”背后的故事。

金日成首相离开建设机器厂后,不久就托有关方面带来了几条朝鲜生产的香烟送给工人师傅。可是上海的工人师傅不习惯朝鲜香烟的口味,感到口感太苦,还是喜欢抽上海生产的飞马牌香烟。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工人们只要一说起第一次抽“洋烟”的经历,总还是津津乐道,感觉很好。

赞扬老前辈的话语(咱们工人有力量)(5)

工人师傅们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来加工大型机器部件

陈师傅谈到,当时市里面还请厂长陈叙文参加招待金日成首相的晚宴。但是宴请的通知上有这样一句话:“你要事先吃饱饭去。”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厂长,也是车间班组两头跑,重活、技术活都要干,一天下来,肚子肯定饿,肚子一饿,坐在餐桌上就会发慌,因为没上过大台面,怕影响不好。

事后他对工人说:“坐在那里这个饭吃得很尴尬,还坐在金日成首相和陈老总的一桌上,筷子动也不好,不动也不好,别人筷子动了,才吃一点点,尝尝味道。这顿饭吃得头上汗都出来了。吃饭其实是一种政治待遇。”

1959年国庆十周年,建设机器厂还传出了一件轰动上海的大事情。

厂里的工人代表张如清接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 、刘少奇、宋庆龄、董必武、朱德、周恩来发来的请柬,光荣地来到北京,登上天安门参加国庆阅兵和庆典活动。现在,这张请柬成为了宝贵的珍藏品,见到它的人都认为,虽然它只有薄薄的一张纸,装帧比现在小青年结婚的请柬还简单,但是它可以算是共和国历史上最高级别的请柬了。

陈师傅还向我们讲了另外一个故事。当时厂里有一个工友,他的技术水平很高,只是家里有人在香港,属于有“海外关系”的那种人,因此不受信任。突然,有一天厂里的人保科长告诉他,市里的另外一家工厂有一些难活要派他去支援攻关,他很高兴,可是一到外厂后,觉得那里并没有什么活要干,一连坐了几天冷板凳。回厂后才知道,就在他坐冷板凳的时候,陈毅副总理陪同金日成首相到工厂来参观过了。

整整五十多年过去了,这位老师傅还没有忘记这件事情,现在厂里退休老师傅们聚会时,他还是在抱怨这件事说:“人保科长是脑子有毛病,当年把我当成特务了,我是中了调虎离山计。”

赞扬老前辈的话语(咱们工人有力量)(6)

工人们使用的机器设备

“蚁王”刘海珊

说到“蚂蚁啃骨头”不能不提一个传奇人物刘海珊师傅。同样已是耄耋之年的刘海珊曾经是“蟹吃牛”中的一员。他15岁就到上海谋生,解放后,当上了上海建设机器厂的工人。他先后在工厂里完成了140多项技术革新,曾经参加过许多国防尖端项目的攻关和重大工程的大会战。

走进刘师傅的家,只见南面靠窗的位置放了一张大绘画台,上面还有画了一半的设计图纸,这些告诉我,这位老人还在为厂里的工作忙着。见我来访,他从一个老式的书橱里拿出厚厚一叠证书,慢慢地从中挑出了一本,上面写着“按国家规定的高级技师任职条件,经考核合格,特发此证,编号:0001号”。

编号0001,说明他是全国第一位通过国家劳动部考核的高级技师,后来社会上有了白领蓝领的称呼了,他被称为中国“蓝领第一号”。

赞扬老前辈的话语(咱们工人有力量)(7)

刘海珊师傅获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第一张高级技师证书

刘师傅告诉我:“15岁刚到上海的时候,因为在老家只读过几天私塾,不大识字,那会儿踏三轮车挣钱,连马路上的路牌都看不大懂。1958年,到上海建设机器厂上班时,先是跟在师傅背后偷偷看每道工序的加工技术,把它记下来后再反复操作练习,一点一点学会了刨、铣和组装零件的手艺。下班后,就忙着赶到夜校去补习文化知识。”

那个时候,他虽然在厂里上班,但是工资不高,家里小孩又多,经济上比较拮据,有时节假日和星期天还要到马路上摆摊修自行车,挣些零钱补贴家用。厂里有人看不起他,背后说他从小没有拜过师傅吃过“三年萝卜干饭”,半路出家,对他加工一些关键性的技术工作不放心。刘师傅认为在机器厂不懂机械工艺制造,几乎寸步难行,不怕别人看不起,只怕自己不争气,他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大学。

1977年,已经44岁的刘海珊决心要到南市区业余大学机械专业学习。不料学校一口回绝,认为他毫无专业基础,年龄又这么大,还要出来“混文凭”,实在没有必要。刘师傅先后到学校去跑了三次,都被拒绝了。最后找到了学校的教导主任,反复表达自己迫切的入学愿望,他说:“我在这里上学不要你的文凭,只要你在教室里给我安排一个座位,我是真心想学点知识,回厂后可以派上用场就行了。”就这样他被破格录取,可以和比他年龄小得多的弟弟妹妹们一起,坐在教室里听课。

基础知识极为薄弱的他,付出了比常人多几倍的努力,几乎每天都在半夜12时以后入睡。三年半的时间过去了,业余大学的课程结束。这时,近50人的班里只剩下了32人,最终只有29人拿到了毕业文凭。已经48岁的刘师傅,终于获得大专文凭。现在南市区已经并入黄浦区,老城厢里再也找不到南市区业余大学了,但正是这所不起眼的区业余大学培养了中国第一位高级技师,被称为“草窝里飞出了蓝领凤凰”。

此时,正逢国家进入新的经济发展时期,刘海珊的人生也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在接下来的30多年里,刘海珊以 “蚂蚁啃骨头”精神,在生产第一线任劳任怨勤奋工作,因地制宜大搞技术革新,设计制造了各种工夹具、专用设备和高难度部件,先后完成技改技革项目140多项,其中国家重点项目28项,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全市人民交口称誉的“工人专家”、新一代“蚁”王。

1989年9月29日,刘海珊登上人民大会堂的神圣讲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发言。昔日的三轮车工人,用自己的不屈与坚韧,创造着令人感动的传奇。

“蚂蚁啃骨头”是一种精神

工人发明家包起帆说:我相信一点,“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就是艰苦创业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一丝不苟的精神,包括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个精神是可以通过师徒之间的关系来传承的。

赞扬老前辈的话语(咱们工人有力量)(8)

工人发明家,抓斗大王包起帆

见到了这些老师傅后,我总还想为他们再写点什么,难道今天“蚂蚁啃骨头”真像老古董一样只能作为摆设,听听看看而已。

回想那个年代的上海制造成为了全国人民心中响当当的品牌,“上海牌”手表、“永久牌”“凤凰牌”自行车、“红灯牌”收音机、“飞人牌”“蜜蜂牌”缝纫机等等。而在这些工业产品的品牌的后面就是上海工人师傅的品牌。

再看现在的中国制造、上海制造在国际上的地位,我不由得联系到一个统计数据,上海的工人有130万之多,但是高级技工、技师的数量还不到6%,远远低于发达国家30%的水平。我国的工业生产要走向世界的前列,我国的工业品要立足世界之林,需要在工人中培养大量的能工巧匠,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劳动积极性。

“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是一个时代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赞扬老前辈的话语(咱们工人有力量)(9)

从工人成长起来的技术专家蔡祖泉(左)、王林鹤(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