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龙散文(小时候的年满满的回忆)(1)

再有一些天就要过年了,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富有,吃啥有啥。精神生活也极丰富,打开电视,电脑,手机想听的,想看的,想玩的应有尽有。可能人过中年的原因,自己不期望象孩提时那样企盼年龄快快增长,或是小时候追求只有过年才有的物质生活的改善,而现在平时生活和过年没啥不同。感觉年味比小时候淡了。小时候虽然物质生活不富有,精神生活不丰富,但有许多期盼,许多留恋。所以小时候特别期盼过年。

我的童年和少年是生产队的时代,那时吃粮都是由生产队统一分配,对于东北农村来说,能磨白面的小麦各家分的少的可怜,只有过年才能吃上三五顿面食,对于不种水稻的我们村,一年只有过年能吃上一两顿大米饭。那时老姜家唯一的电子管收音机,那算是村里的唯一电器。娇贵得只有村里有限的几个人能听到播放。人们的精神生活不是打牌就是到一个识字的人家,听识字的人讲故事,什么聊斋,三国,还有孩子们喜欢听的西游记。

那时过年是孩子们的期盼。只有过年能穿到父母给买的一套新衣服,过年能吃到几顿饺子,吃一两顿大米饭,吃到冻梨和冻柿子,过年父母能给买心仪已久的小洋鞭,过年能得到走亲戚时七大姑八大姨等长辈的压岁钱。过年时的大秧歌,三十夜晚请祖先,正月十三请“姑姑”,正月十五滚冰,二月二带龙尾都是孩子们的希翼和期盼。

每到过年的前几天,大队就把全村的青年人召集到一起排练秧歌,那时每个大队的秧歌都有五六十人,和着悠扬的唢呐,伴着欢快的鼓点,秧歌队员在室外排练着一个个动作。不管天寒地冻,我们这群小孩总是成为秧歌排练的主要观众。到了大年初三,各个村的秧歌队伍就走村串乡到其他村演出,走了这伙秧歌来了那伙秧歌,最多一天我们村得来七八伙秧歌表演,秧歌队员们身上穿着五颜六色的戏服,舞动着彩扇,在皑皑白雪的冬季是那样的色彩斑斓,赏心悦目。秧歌队伍里有踩高跷的,有坐花轿的,有孙悟空拿个金箍棒的,有猪八戒拿九齿钢耙的,有沙僧挑着担的,有唐僧骑着白马的,有拿着双斧的黑脸李逵,还有拄着拐棍的老头拉着小脚老太太。有时两伙秧歌在村里会演到一起,能把秧歌所会的动作拧到高潮。鼓乐对比着,都想在气势上压倒对方。随着鼓点欢快的节奏,秧歌队员拧的尽其所能,每伙都想吸引观众的眼球。每到秧歌来临,全村的男女老少都会很快的来到大队的操场,围在秧歌的外围,欣赏着秧歌的表演,品评着那个小伙长的帅,那个姑娘长的俊,那个拧的浪。秧歌给我们小时候带来了很多乐趣。

王海龙散文(小时候的年满满的回忆)(2)

到了大年三十刚过中午,家家都早早的吃完晚饭,因为这天半夜还有一顿年夜饭。傍晚大人们嗑着瓜子,含着糖块,吃着用凉水缓的冻梨,冻柿子,包着年夜饺子。孩子们仨一伙倆一串从东家窜到西家,走到哪家哪家都拿出最好吃的糖果来招待孩子们,碰到亲近的长辈家,长辈就让孩子们跪着给长辈磕一个头,长辈们都会拿出五毛或一元压岁钱给孩子们,压岁钱寄托着浓浓的亲情。等到半夜煮好饺子端上桌。先不能吃。得先拿一张黄纸在外面点燃,嘴里念叨着:列祖列宗回来过年。之后放鞭炮。全家才一起吃年夜饭。让祖先回来一起过年,可能是尽一份晚辈的孝道,寓意一家团圆吧。正月初三人们开始走亲戚,拿着礼物拜访岳父,岳母,七大姑八大姨,三叔二大爷等长辈。拿的礼物无非两包白糖,两包蛋糕,两瓶罐头,两瓶白酒,礼物虽然不多,但寄托着尊老爱老,老亲少友不间断的亲情。

王海龙散文(小时候的年满满的回忆)(3)

正月初七,家家户户必须吃一顿面条,根据民俗正月初七是小孩的日子,吃面条可已拴住小孩的脚,使孩子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不得病。正月十七是中年人的日子,正月二十七是老年人的日子,这两天大多数家庭也吃一顿面条。

正月十三有的人家为了预测一年的吉凶开始请“姑姑”,这天白天,要请“姑姑”的人家就把“姑姑”做好。先用农村做饭用的锅叉作“姑姑”的身子和腿,用盛饭的勺子作“姑姑”的头,把勺子用绳子绑在锅叉上,把勺子的平面用白纸贴上,在白纸上画上眉毛,眼睛,鼻子,耳朵,嘴,“姑姑”的骨架就作好了。再给做成骨架的“姑姑”穿上小孩的衣服,一个要请的“姑姑”就做成了。请“姑姑”必须得找一个不满十岁的童男,小时候我有一次被选中请“姑姑”。那是一年正月十三的傍晚,天刚刚黑,我背着做好的“姑姑”,在两个大人的带领下,心里默记着大人们教的口诀,先到茅楼(厕所)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叨念着;“驴粪球马粪球,我请“姑姑”上炕头。又到全村人担水的大井边,围着大井又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叼念着:“驴粪蛋马粪蛋,我请“姑姑”上炕沿。接着把“姑姑”背回请“姑姑”的人家,请“姑姑”的人家炕上早已放好一个炕桌,人们把“姑姑”面朝屋地立在炕上的桌子边上,看热闹的人们和问事的人坐在屋地的凳子上,“姑姑“的两条锅叉作的腿由指定的两个人一人扶一条,不让“姑姑”碰到桌子。这时先给“姑姑”敬酒,象征性的点了支烟,夸“姑姑”如何如何漂亮,总之能赞美的词汇都用到了,仪式之后就是问事。如问:“明年年成适宜种黄豆“姑姑”就磕桌子两下,适宜种玉米就磕桌子三下”可能都是后面把持着“姑姑”的两个人操作,人们问的又都是设定好的选择题,人们总能得到满意得答复。记得人们问的话题主要是,明年那种作物的收成好,哪家孩子的婚期将至,来年的雨水怎样等,问完事,一个人把刷锅用的刷帚扔到装水的缸里,屋里的人齐声说“姑姑”的丈夫掉水里了,请姑姑这种民俗就结束了。甭管迷信,甭管准确与否。那时没有现在的科学技术,那时靠天吃饭,人们想从中得到点好的寄托,算是人们拼搏努力的动力。询问的话题都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王海龙散文(小时候的年满满的回忆)(4)

正月十五晚上家家户户都在庭院洒焰火,放烟花,人们来到屋外观看空中络绎不绝的烟花,孩子们提着用罐头瓶做的或五彩纸糊的小灯笼,灯笼里燃着小蜡烛,跟着大人们走出家门百步,俗称走百步,把一年的晦气和疾病走掉。走完百步,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又到有冰的水井边,或有冰的坑里滚冰,躺下在冰面上滚几圈,寓意自身的疾病都滚掉,来年身体更好。

王海龙散文(小时候的年满满的回忆)(5)

过了正月又盼着二月二,二月二不仅能吃到猪头肉,啃到猪蹄。孩子们还能带上龙尾,能剃头了,因为按老辈人的说法:正月里是不能剃头的,正月剃头死舅舅。长了一个月的长头发,在这天剃下感到特别轻快。在这天孩子们肩上都系一条或几条用圆的彩布片和高梁秸秆穿的龙尾,寓意辟邪祛病,寄托孩子们身体健康,快乐成长。

过年,小时侯岁岁的期盼,如今成了美好的回忆。

王海龙散文(小时候的年满满的回忆)(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