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教育包括哪三方面(小别离真的能别离)(1)

Sept.

1

灼见(penetratingview)

作者丨刘小甜

妈妈告诉我说,她最近在看《小别离》,颇有感触,劝我闲暇之时可以权作消遣。

我说,“好。”

于是,就在近期甚嚣尘上、喧闹不断的娱乐场中,发现了一股清流。

它演绎了一场中国式家庭教育模式的别离与回归。

01

这部剧,不故作声势,不矫揉造作,也没有刻意制造“一个大新闻”的狗血剧情,只是凭借其逼真的生活场景复原、深刻而犀利的教育问题探讨、求实求是的现实主义精神霸屏了电视周末档。它凭借8.1的豆瓣评分,成为近期口碑最好的国产剧,引发了无数观众的感情共鸣,也掀起了针对教育问题的无限讨论与思考。

带着青春期遇上更年期的重重矛盾,带着升学、考重点、出国镀金的种种选择,《小别离》聚焦我们真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选取了三个有代表性的家庭以及他们相应的教育模式展开了剧情。“学农”朵朵的中产家庭、 “学霸”琴琴工薪家庭、“学渣”张小宇富人家庭,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在剧情框架展开的同时,也通过一些接地气的细节化处理与白描式的刻画,让我们感到似曾相识:

孩儿时的我们,也曾战战兢兢地藏起试卷,也会在向父母撒谎之后内心不安,也有很多学习之外的小乐趣,也会情窦初开,也会面临升学压力之时在题海中持久奋战。

而我们的父母,也曾对我们的成绩锱铢必较,也在一次次收敛即将忍不住的暴脾气,也会被我们不懂事的言行搞得难过泪流,也曾说过这段经典的台词:“你今天进不了前100,你就进不了重点高中,你进不了重点高中,你就进不了重点大学,进不了重点大学,你等于这辈子都完了。”

孩子教育包括哪三方面(小别离真的能别离)(2)

而在所有“似曾相识”的背后,无不凸显着残酷的社会现实。这里有中国式教育难以解局的困境,有对优质教育资源无所不用其极的掠夺,有社会阶层固化现状的描述,也有对留学低龄化状况的解读,有孩子成长路径精英化的刻板印象,有背后赤裸的金钱观与阶级观的支撑,有在与应试教育激烈碰撞过程中对求学之路的犹豫与徘徊,有不同层次的父母类似的焦虑与不安,以及他们无数次对自身家庭教育的反思,并一遍又一遍地衡量利弊、判断得失。而这些困境,均扭曲着中国式的家庭教育,使之别离。

02

所以,《小别离》中,究竟别离了什么?

或许是留学之际依依的别离,流泪飞机场里爱别离苦目断飞鸿;

或许是感情出现裂痕的别离,夫妻与亲子关系中的矛盾与间隙;

或许是家庭教育初衷的别离,只剩下对考卷与分数的斤斤计较;

或许是正常生活旋律的别离,没有从容不迫,只有焦虑与不安。

这些对现实的真实刻画,残酷得令人咋舌,让我们沉浸在有哭有笑的情节中时,也不由心酸。我们总会带着自身曾经的成长经历,带着现有的亲子关系,渐渐走进这部剧中,设身处地,或喜或忧。

我是在一座小城镇接受的九年义务教育。

它坐落在华北平原,至今才二十万人口左右,充满着浓郁的乡土味道,还略显保守与封闭。就比如,在其他地区早已将英语纳入课堂的时候,我们小升初后才正式接受英语教育。

而也是那个时候,我与父母也几近经历了一次“小别离”。

初一升初二的暑假,市里的重点初中通过考试录取各个县城成绩优异的学生。当时的我极为幸运地通过了考试,即将面临中途转学,到市重点初中就读。那时的父母,就像电视剧中的父母那番,不断衡量来去、心情五味杂陈。读重点初中,一方面意味着有更大的可能性考入重点高中,却也意味着远离父母、异地求学。他们瞻前顾后、踌躇不决,就在第二天即将启程、妈妈已经紧锣密鼓地为我准备好住宿必需的生活用品时,爸爸突然最终拍板说,“孩子,咱们不去了。”

爸爸的顾虑很多,他说,我年纪还小,是处于习性、观念、与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不能离开父母的监管。他还说,如果此时此刻离开了家,以后便再难回来了,而他与女儿朝夕相处的日子还没有待够,不愿别离。“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团聚,唯有父母的爱指向别离”。当时的自己只道不用跟朋友道别。到如今回首相望,才能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爸爸的牵挂、疼爱与不舍。

孩子教育包括哪三方面(小别离真的能别离)(3)

所以,我们讲到的这些别离啊,有的难以挽回,比如渐行渐远的身影,比如难以驻足的岁月。

但有些别离却是可以回归的。

而很庆幸,我也在《小别离》的剧情中,看到了这样的回归。就像此刻,当我再回首那次选择的时候,我会再一次感受到父母的良苦用心——

重点学校不是最重要的,爱与陪伴才是;

分数成绩不是最重要的,完整人格才是;

最后结果不是最重要的,成长过程才是。

03

同时,《小别离》的剧情里,凸显了中国家庭教育模式中一个普遍的问题——缺乏界限与尊重。

孩子教育包括哪三方面(小别离真的能别离)(4)

就以剧中反复考量的出国问题为例,朵朵妈妈为了保持家庭的完整执意不愿朵朵出国;琴琴妈妈为了送孩子出国用尽了各种手段;张小宇的爸爸为了缓解家庭矛盾也在送孩子出国问题上徘徊不定。

这些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点——没有倾听过孩子的想法,从未咨询过孩子的意见。中国家长总容易把孩子当做私有物品,任性地将孩子塑造成他们渴望的样子,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而无视了亲子之间的界限与彼此尊重的需求。

在留学问题上,我赞同父母在家庭能力范围之内,给予孩子最宽广的视野,却绝不同意以牺牲父母自身的生活水准为代价。因为这种方式往往通向,以“我都是为了你好”的爱之名,对孩子实施绑架。这无疑也是一种别离,界限与尊重在生活中的别离。

可喜的是,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能够看到家长对自身教育的反思与自省,他们也在努力地突破思想的弊端与自身狭隘的界限,逐渐学着尊重与收敛。就像朵朵的爷爷借用的纪伯伦的那段话:

“你们的女儿,其实不是你们的女儿。他们是对生命自由的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借助你们来到这个世界,但却非因你而来,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孩子教育包括哪三方面(小别离真的能别离)(5)

法国著名作家夏多布里昂曾经说过,“不要把孩子限制在你的知识范围内。”《小别离》中的父母,渐渐学会尊重孩子意愿,将选择未来生活的权利与自由,重新的交到孩子自己手中,又逐渐升华了整部剧的立意,实现了一次小别离后的又一回归。

未来的剧情中,这些孩子可能会选择出国留学,在更大的平台上纵览世界精彩。也可能会选择在国内就读中学,在父母的爱与陪伴中尽享其乐融融。当然,精英大学并非通向幸福彼岸的唯一出路。我更愿意看到剧里的孩子们,以及生活里的孩子们,打破固有的框架与刻板的印象,在成长之路上有着更加五花八门、不加羁绊的想象。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而不同观众眼里,也有感受各异的《小别离》。

你也可以在闲暇之时可以将这部剧权作消遣,想想自己家庭教育的别离与回归。

04

一部杰出的剧,势必需要带给观众无尽的思考与启发。

而看《小别离》的同时,我不禁去想,家庭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侥幸考入北京大学后,时有亲朋好友用“成功”一词来形容父母的家庭教育,彼时的我却对这种功利的参考标准不以为然,嗤之以鼻。美好的教育是春风化雨的,并非一两个功利的词汇便能形容。

我在父母的教育中,收获到的是谦卑却不妄自菲薄的性格,是容易感触到爱与幸福的满足,是为自己追求自由的能力,而非一个重点大学的光环与标签。现实生活里,我钦佩的许多人都未接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们拥有一技之长,活得潇洒自如,令人欣羡。所以,考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并非家庭教育的目的,培养一个健全、独立、完整、幸福的人格,才是目的所在。

所以,家庭教育的初衷必须要回归到对孩子灵魂的触动,而非分数机器的培养。

这也绝非意味着,学习与分数不重要。

苏轼60多岁的时候做了一个有趣的梦,醒来之后,老爷子写了一首诗:“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沮及桓庄初。坦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原来,苏轼梦回幼年,父亲苏洵督促自己读书,临出门前留下作业。眼看父亲快回来了,原本应读完《春秋》这本书,却由于自己贪玩嬉戏刚刚读到桓公庄公这一段。苏轼在梦里心惊胆战,像屁股上挂着鱼钩那番坐立不安。

苏轼的这首小诗令人忍俊不禁,不难想象,父亲苏洵对他学业朝督暮责,极为严格。很多人批判朵朵妈妈的教育方式,而我却以为方式欠妥,但严格程度无可厚非。因为我深知人性中自我堕落的力量与自我克制的困难,尤其在孩童时期,更是充满着想方设法的惰性与放纵。耐住诱惑、脚踏实地是一种品质,坚持学习、高效学习则是一个优秀的人必备的素养与能力。就像龙应台曾经对儿子这番谆谆教导:“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所以,对分数有要求但不苛求,对成绩松绑但不放纵。追求教育初衷回归的过程中,切记度与平衡,不要矫枉过正。然而话说回来,又有哪些家长愿意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分数机器呢?倘若一味脱离了当前中国教育模式的现状,忽视了父母在对分数斤斤计较过程中难以言说的苦衷,一味追求人格的完整与灵魂的圆满,未必有些过于感性。父母总是渴望给予孩子最好的生活,然而,突破既有家庭的条件束缚、冲破原生态家庭的阶级天花板,哪有这番容易!

剧中试图用海清的以泪洗面来缓解矛盾,用寸草春晖般的爱与亲情消弭冲突,在自己最大的能力范围内,追求家庭教育初衷的回归。然而,对于那些生活在中国现实教育囚徒困境中的百万家庭,对于那些身处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的孩子。

他们,能吗?

—THE END—

☀刘小甜,燕园非典型性行政管理研究生,专栏作者,愿温柔倔强貌美如花,求见多识广学海无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