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劳动午报

不同于中小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的学生更具个人思想和独立意识。在北京城市学院教育学部学工办主任兼学管支部书记赵亮看来,仅仅依靠课堂很难改变大学生的想法,想要有效引导,需要离他们的生活更近一些。于是,她走上了一条工作琐碎但责任重大的学生工作之路。

赵亮老师是哪个机构的(赵亮教育工作没有暂停键)(1)

赵亮(右二)与学生一起谈心

赵亮是北京城市学院第一批“80后”辅导员,由于出身于教师世家,当老师似乎成了她水到渠成的选择。她喜欢和学生在一起,愿意用自己的学识、经验和实践帮助他们。看到学生的履历由青涩变得丰富,感受到学生步入社会时坚定从容的步伐,让她特别有成就感。

工作的11年里,她4次搬家,住遍北京城市学院分布在京内外的4个校区。孩子1岁时,她在廊坊大学城校区担任校团委副书记,而家在通州,两地相隔50多公里。她带着5个学生组织开展学生工作,消耗很多时间参与学生的生活,让远离繁华的年轻学子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为此,她每天下班都在晚8点以后,赶不上学校下午4点的回城班车,只能一个人开车回家,在黑漆漆的路上越开越害怕。她从没想过改变工作节奏,而是在慎重思考后向学校申请了宿舍,干脆住在校内。家人非常支持她的工作,婆婆带着1岁的孙子跟着住到宿舍,周末再回北京,免去骨肉分离之苦。

在她的努力下,廊坊大学城校区的第一个学生合唱团、航天城校区的第一个器乐团相继建立,第二课堂文化活动举办得红红火火。她还多次主导和参与学校重要研究课题,主动请缨参加大型学生活动,参加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群众游行活动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活动,先后获得北京市优秀基层团干部、北京市优秀辅导员等荣誉称号。

面对新时期的学生工作,赵亮认为高校教师必须不断进步,充实和更新知识体系。她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职业生涯规划师,目前正在攻读管理哲学博士,用专业知识助力学生成长。

学生小杜(化名)习惯独来独往,和人说话时总是用手捂着脸,三天两头还会出现异常行为,导致赵亮经常收到多个部门打来的“投诉”电话。这个孩子怎么了?她向小杜的辅导员、班级心理安全员、任课老师,甚至向宿管阿姨和保安了解具体情况,运用自己的心理学背景,加上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小杜患有类似孤独症的阿斯伯格综合征,有社交障碍,不能很好融入集体生活。

工作经验告诉她,想解决学生的困难,家校共育是良方。她就给小杜父母打电话做工作,告诉对方“我们现在不能给孩子带上问题生的引号,我们得一起携手面对困难,只有这样他才能有信心走下去……”打消了家长担心学校会劝退孩子的顾虑。小杜父母赶到学校后,赵亮继续宽慰对方,她说:“别着急,我们愿意慢慢来,学校和老师不会拒绝任何一个渴求帮助的家庭和孩子。”小杜父亲的眼里一下子闪出泪光。

针对小杜的问题,赵亮找到学生处领导,协调心理咨询中心商讨具体扶持方案,又把心理咨询师、任课教师和家长约到一起,共同落实方案。她和小杜家长每隔一两个月就电话沟通一下孩子的近况,又和小杜的老师、同学打了招呼,得到大家的理解和包容,给小杜创设了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

如今,小杜已经能做到有序上课,成绩基本不再挂科,状态比以前好了很多。后来,赵亮换了学部,但仍然没有停止对小杜的关心,前几天又和小杜的母亲沟通,建议让小杜正常去实习,继续为小杜的成长支招。

“教育工作没有暂停键。”赵亮说,“也许你的行动会感染学生,影响他的一生。”她的梦想就是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助力者,帮助他们铸就绮丽梦想,不让任何一人掉队。(记者 任洁)

编辑:姚怡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