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冬天的农村(旧农村往事60年代盛行)(1)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明,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

光和火能够驱散黑暗、抵御寒冷,一直以来都被我们视为人类文明的主要象征。

人类照明史上,利用光源的方式很长一段时间都滞留在燃烧蜡烛及植物油的时代,一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后,老百姓们才开始奢侈使用电力照明。

不通电,煤油灯绵延了四十多年

如今,我们已经很难想象离开了互联网甚至离开了电,我们能否照常生活、学习、工作。然而,45年前的东北农村并没有通电,45年前的人却照常进行学习和生活,而他们在黑暗中使用的照明工具则是煤油灯。

60年代冬天的农村(旧农村往事60年代盛行)(2)

早在清末时代,煤油灯就被引入中国,并开始以其美观的外表及先进的燃料、科学的燃烧方式成为大多数中国老百姓新的照明方式。不过,煤油灯能深受欢迎的更主要原因,是由于当时外国石油公司提供灯具及部分煤油的免费供应

从1860年开始上海等地的多个洋行就开始大肆宣传售卖煤油和煤油灯。而到了十九世纪70年代,才开始出现专门制造出售玻璃煤油灯的商店,煤油灯逐渐取代了蜡烛。

七八十年代的中国,经济还十分落后,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普遍都十分清贫,尽管当时中国已经有了电,然而无论是电力设备还是电力技术,都十分落后,电费在大多数人眼里也是一笔巨额。

因此,煤油灯在当时成了大部分家庭的主选,在那个电力早已引入但不先进的年代里绵延了四十多年。

60年代冬天的农村(旧农村往事60年代盛行)(3)

整个队伍一起点起煤油灯学习,严肃且投入

农村地区在解放初期多数按票到供销社购买煤油,煤油灯、"生产大队"是那个时代鲜明的标志之一。生产队在标准工作日的普遍劳动时间一般为一天八小时,撇开上午的劳作时间不谈,一般结束劳作都是在六点或六点半左右。

生产队除了规则的集体出工劳作以外,还必须雷打不动地进行间歇学习。除了一把手生产队长,队里还有负责全队财务管理的会计、负责思想引领的政治队长。每当休息时段,生产队的政治队长就会带着整个队伍一起点起煤油灯学习。

煤油灯在微风中上下跳动、忽明忽暗,青年们则围在煤油灯四周学习。青年们都非常珍惜难得的学习时间,常常严肃且投入。可以说,在那个年代青年们的记忆里,煤油灯开启了他们所有人学习及阅读的历史,也照亮和成就了他们每个人的人生。

60年代冬天的农村(旧农村往事60年代盛行)(4)

由于当时煤油都是按照标准分配的,所以农村基本都会将棉花线剪短,一整间屋子只点一盏灯,而到了吃饭的时间点时,则将煤油灯端到饭桌上。

在那样艰难困苦的年代里,煤油灯伴随着他们成长,也温暖着当年每个人的记忆,那种微弱灯光下依旧投入学习的艰难历程,是现今生活在明亮白炽灯下的孩子们永远不曾拥有过的记忆。

70年代"灯随人走"是每个屋子的普遍常态。不过,尽管当时的日子清苦,但如今追忆起来,当时恨不得拿一分钱当两分用的日子却是难能可贵的平淡幸福。

60年代冬天的农村(旧农村往事60年代盛行)(5)

忆苦思甜,感受当下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忆苦思甜"是1960年代末期整个中国普遍的人文现象,今非昔比,为响应"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当时的生产队常常组织召开忆苦思甜大会,就如同歌曲《不忘阶级苦》里面唱的一样:"天上布满星,月儿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伸。"

让男女老少回忆旧社会的艰苦,回忆旧社会带来的艰难苦痛,感叹新时代的幸福。充分认清万恶的旧社会,牢记剥削阶级的压榨,牢记他们奴役人民的罪恶,让所有人回顾和体验旧社会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从而激发他们对新社会的爱,感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能进一步擦亮双眼,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站稳立场。

60年代冬天的农村(旧农村往事60年代盛行)(6)

在当时甚至现今都很流行的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里,开头先是我们大家都很喜欢的意境"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歌词充满意境,曲调婉转动听。但是,到了后面则是为了迎合当时普遍开展的"忆苦思甜"而写的部分:"汗水流在地主火热的田野里,妈妈却吃着野菜和谷糠...... 经过了多少苦难的岁月,妈妈才盼到今天的好光景......"

60年代冬天的农村(旧农村往事60年代盛行)(7)

农村经常在生产队里的饲养所或者某个知青的青年点以及其他更大的房子里开展这样的政治运动。参加"忆苦思甜"大会的除了生产队的队员,还有绝大部分是充满懵懂的孩子们,他们成了"忆苦思甜"教育的重点对象。

大会现场往往规模小,但是彩纸标语、彩旗横幅、简易的主席台、高音喇叭一个都不会少。无论是队长、还是妇女主任、会计,亦或者是贫农代表、每一位社员,每个人的胳膊上都会套着红袖标,身上别着主席像章,手里拿着一本红宝书。

干部们往往会让男女老少都聚集在现场,每人发一块野菜和谷糠做的窝窝头,让大家吃下这样一顿"忆苦思甜饭"。随后,由主讲人开始念一段最高指示,传达新动向,所有人开始大声喊一阵革命口号,再让提前安排的几位饱受旧社会苦大仇深的贫下中农开始上台作代表发言。

60年代冬天的农村(旧农村往事60年代盛行)(8)

老贫农们开始回忆控诉解放前受到地主老财们的剥削,同众人讲起当年吃不饱穿不暖、没有土地种的苦楚,诉说着劳苦大众是如何在那样饥寒交迫、水深火热的情况下夹缝生存的,听得参会的下乡工作组成员们感慨不已,而年轻一点的孩子还一知半解。

那个年代里,老贫农们嘴里诉的一句句的苦、人们嘴里传唱的一句句歌词,加上农村墙上普遍贴着的那一句句标语:"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无不充斥着当年人们对旧社会的痛恨。

60年代冬天的农村(旧农村往事60年代盛行)(9)

这样的忆苦思甜活动已经距今好几十年,而如今甚至已经成为当年的一段历史,年轻人对此也知之甚少,我们也很难想象当时中国社会状况及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然而,对于当年亲身经历过的每一位老一辈而言,当年活动的情形、活动的场面,特别是活动的意义都历历在目。

"岁月如灯,灯如岁月。"现如今,煤油灯已经渐渐远离我们的生产生活,随着时间流逝成为了一段历史,而那段点着煤油灯学习、工作、开大会的时期也成为了历史、一段美好的印记。

但是,我们不曾忘记那段时代,也不曾忘记那段时代的精神和文明,无论是小小的煤油灯,还是它那微弱又上下跳动、忽明忽暗的灯火,都如行走的河流,深深地写入我们每个人的历史记忆中。

60年代冬天的农村(旧农村往事60年代盛行)(10)

四十五年的时光,历史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和命运,但是同样的,历史也见证了一个国家的风风雨雨和变迁,见证了每一个平凡小家的成长。

而从某种层面上,忆苦思甜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有着一定深层的意义。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历史,我们永远应当铭记当年的苦痛,不忘初心。

忆苦思甜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沉溺,也不在于痛恨,而在于饮水思源,在于感恩和不断奋斗,在于感受当下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