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兰州大学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研究院青年研究员田磊和张宝庆教授团队开展了黄土高原区域水文气候数值模拟研究,较系统地阐明了区域气候对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响应机制,相关成果在《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 大气》在线发表。

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该工程实施20多年以来,大量坡耕地被转化为草地和林地,区域植被覆盖水平明显提高,入黄泥沙大幅降低。

植被建设可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和地表反照率等对黄土高原水文气候过程产生影响。在评估大规模植被建设的影响时,需要同时考虑陆面和大气间的双向作用。

研究基于陆气耦合模型、多源遥感观测数据和气候再分析资料,定量评估了大规模植被建设对区域气温、降水、水汽传输以及水汽-降水转化的影响。大规模植被建设引发的植被变绿导致反照率显著降低,从而引起净短波辐射增加,进而也导致感热通量增强。

大规模植被建设显著增加了区域蒸散发,使得近地表大气更加湿润,增强了土壤水分-植被-降水间的正反馈作用,导致水汽辐合变强和云量增多,最终对黄土高原降水量增加产生积极作用。

该研究工作为认识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区域气候效应提供了新视角,有助于深入理解人工造林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对探讨人类活动和气候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可持续性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图片来源:兰州大学)

土层变薄是土壤退化的直接表现(研究发现区域气候对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响应机制)(1)

土层变薄是土壤退化的直接表现(研究发现区域气候对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响应机制)(2)

来源: 科技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