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医生来说,阅读心电图是一项必备的临床技能,也是处理很多临床问题的重要基础所在。当拿到一份心电图时,应该如何快速阅读进行分析诊断呢?
确保描图清晰无伪差,导联连接正确
1、在看图前,注意记录的心电图是否为标准12导联心电图,如果记录导联不完整,可能影响心电图的全面诊断。
2、心电图描记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医生的分析诊断。如心电图有伪差,必须分辨出来;若不仔细观察分析,很容易做出错误的诊断。
3、心电图机必须保证心电信号不失真,阻尼、时间常数、频响范围、采样率等符合要求,走纸速度稳定,定标电压准确无误。描记时应尽量避免干扰和基线飘移,例如,被检者精神过度紧张,或因寒冷四肢肌肉颤动,描图中可出现一系列快速、不规则的细小芒刺样改变,容易误诊为心房颤动波;患者四肢或身体移动可造成基线不稳甚至波形异常;患者呼吸幅度过大可造成基线随呼吸而上下移动;心电图机和地线未连接好,附近有理疗机、X光机或大型仪器设备,会造成交流电干扰,心电图在基线上可见规则的细小杂波,其频率为每秒50周的交流电干扰波。
4、导联连接错误也很常见,最常见的是将左、右上肢导联线接反,导致肢体导联的心电图图形酷似右位心改变(I 导联图形呈“镜样改变”,即 I 导联P-QRS-T波形翻转,II、III导联互换;aVL导联与aVR导联互换,aVF导联图形不变),但胸前导联与正常位置一样,无右位心的特征性改变。
正常连接心电图
左右手反接心电图
图1. 正常连接心电图与左右手反接心电图的比较。
图2. 右上肢导联致伪差(注:Ⅰ、Ⅱ、aVR导联干扰,其余导联正常)。
了解患者临床资料,必要时延长描记心电图或加做特殊导联
1、首先要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诊断或做心电图检查的指征,是否服用了可能引起心电图改变的药物,有无电解质紊乱。
2、心电图记录的只是心脏的电学活动,诊断时必须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
3、在许多心脏疾病的早期阶段,心电图可以正常,多种疾病可以引起同一种图形改变,例如,心肌病、脑血管意外等会出现异常Q波、T波倒置等,不可轻易诊断为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又如,V5导联R波电压增高,可诊断为左心室高电压,结合临床资料,可见于正常青年人,也可见于运动员心脏或长期高血压、瓣膜疾病患者。
4、在检查心电图之前应先阅读申请单,必要时亲自询问病史和做体格检查。
5、常规应同步描记12导联心电图,应根据临床需要及心电图变化,决定描记心电图长短及是否加做导联。例如,疑有右心室梗死时,应加做V3R~V5R导联;疑有正后壁心肌梗死时,应加做V7~V9导联。
胸痛时描记心电图发现有ST-T 异常改变或心电图正常者,要索取既往心电图对比,或短时间内重复描记心电图,以便证实是否为急性心绞痛发作或假性改善(伪性改善)。
图3. 下壁、正后壁心肌梗死心电图(注:常规12导联显示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加做右胸及正后壁导联,显示还存在正后壁心肌梗死)。
总体浏览心电图
1、寻找P波、QRS波规律,判断P波和QRS波有无关系,明确是窦性心律还是异位心律,判断心律失常类型。测量PP或RR间期,计算心房率和心室率。
2、应注意每个P波之后是否有QRS波,或是每个QRS 波之后有无相关P波。P波与QRS波的时间关系(P-R 间期或PP间期)是否固定。
图形 |
提示可能 |
每个QRS波之前均有一个相关P波 |
室上性激动下传 |
P波数目多于QRS波 |
房室阻滞 |
心室漏搏(P波之后无QRS波跟随出现)出现P-R间期固定 |
二度Ⅰ型房室阻滞 |
心室漏搏之前出现P-R间期固定 |
二度Ⅱ型房室阻滞 |
P波与QRS波无固定关系,且心房率大于心室率 |
高度或三度房室阻滞 |
观察各导联P波形态、方向、时限、电压是否正常
QRS波时限
正常成人QRS波群时限为0.06 s~0.10 s。
V1、V2导联的室壁激动时间<0.03 s,V5、V6的室壁激动时间<0.05 s。
QRS波群时限或室壁激动时间延长,常见于心室肥大或室内阻滞及预激综合征。
QRS波形态与电压
Q 波
除aVR导联可呈QS或Qr型外,其他导联Q波的振幅不得超过同导联R波的1/4,时间不超过0.04 s,而且无切迹。
正常V1、V2导联不应有Q波,但可呈QS型;超过参考范围的Q波称为异常Q波,常见于心肌梗死等。
(1)病理性Q波
病理性Q波指Q波宽度≥0.04 s,振幅大于同导联R波的1/4。
(2)等位性Q波
等位性Q波对诊断早期和不典型心肌梗死有价值,例如:q波、R波振幅变化、进展性Q波、病理性Q波区、心电图一过性伪正常化、线型r波(针刺样r波)、碎裂QRS波、心房梗死等。
(3)非心肌梗死性Q波
非心肌梗死性Q波指心肌梗死以外的其他原因引起的异常Q波,多见于Ⅱ、Ⅲ、aVF、V1~V3等导联,发生机制可能与心电轴偏移、心脏转位、心脏激动传导途径异常、急性心肌缺血或损伤、局限性电静止、纤维化或其他成分代替心肌、室间隔肥厚及自主神经或间接刺激等有关。
常见的非心肌梗死性疾病有心肌炎、心肌病、心脏创伤、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硬皮病、淀粉样变性、原发性或转移性心脏肿瘤、心室肥厚、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大量心包积液、左束支阻滞、左前分支阻滞、右位心、左心室假键索。
(4)位置性Q波
由于心脏位置不同及变化,正常人在某些导联也可以出现超过正常标准的Q波,如Ⅲ、aVL、aVF、V1、V2等导联出现QS型或QR型(Q波时限≥30 ms,振幅≥1/4R),称为心脏位置性Q波。
心电图表现
Ⅰ、aVL、V5、V6导联:当QRS波群初始向量与额面电轴接近90°,QRS波群的初始向量与aVL导联几乎垂直,可投影在aVL导联的负侧,使QRS波群呈QS型,偶呈Qr型属于一种正常变异,此种情况总伴有P波和T波的倒置,I 和V5、V6导联无Q波,不伴有ST段改变。
Ⅱ、Ⅲ、aVF导联:Ⅲ导联与QRS波导联轴大致垂直时,心脏位置稍有变化即可形成Q波,故Ⅲ导联Q波大多数是正常的,此时应再结合ST-T变化及Ⅱ、aVF导联的Q波综合分析。
V1、V2导联:在右胸前大部分位置应该能记录到Q波,其边缘接近于V1导联的部位,因此该电极位置稍有变动即可在V1导联记录Q波或QS波。正常变异有肥胖、“鸡胸”等导致心脏位置的改变。
(5)人为性Q波
操作不规范及识图失误,由于记录电压过于衰减而导致QRS波起始部异常而误认为q波,出现误诊。
操作性失误,左右手反接,左胸与右胸反接、胸前导联电极放置错位,就会出现病理性Q波或等位性Q波(如胸前导联 r 波递增不良),导致误诊。
来源:朱晓晓心电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