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报讯(记者 唐宁) “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将至,网络交易过程的虚拟性、无纸化带来种种消费风险,部分网络经营者的不规范、不诚信经营行为时有发生,网络购物合同纠纷案件数量快速增长今天上午,市三中院通报四类购物陷阱,提醒消费者需格外注意,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网上购物双十一有什么规定?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网上购物双十一有什么规定(提防四类网购陷阱)

网上购物双十一有什么规定

法制晚报讯(记者 唐宁) “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将至,网络交易过程的虚拟性、无纸化带来种种消费风险,部分网络经营者的不规范、不诚信经营行为时有发生,网络购物合同纠纷案件数量快速增长。今天上午,市三中院通报四类购物陷阱,提醒消费者需格外注意。

陷阱1 质量不符

网络经营者在商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销售失效、变质的商品;篡改、误标、漏标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

案例:香菊买到“三无”产品

龙某在A公司经营的网站购买香菊礼盒20个,发现盒中香菊包装上无食品生产许可证号、保质期等信息。龙某诉至法院,要求退还货款并支付10倍价款赔偿金。

法院认定A公司系销售明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应当向消费者退还货款并支付10倍价款赔偿。

陷阱2 虚假宣传

经营者在销售商品的过程中借助网络平台以各种吸引消费者眼球的方式推销产品,通过虚假宣传或夸大产品用途、性能等方式诱导消费者购买其商品。

案例:梅花表“行货”无法享受质保

唐某通过B公司经营的网站购买“正品行货”TITONI梅花表Cosmo宇宙系列机械男表一只,优惠后价格为12228元。但保修卡上的销售商为巴林王国的一家手表店,且无法在专柜享受售后服务。B公司提供的报关单等显示梅花手表的启运地区为中国香港,境内目的地为深圳,原产地瑞士。

三中院审理后判决,经营者销售无法享受与在专柜购买的同类商品相同售后服务和质量保证的商品,却告知消费者为“行货”,属于欺诈行为。

陷阱3 价格欺诈

网络经营者常采用虚构原价、虚构降价原因、虚假优惠折价、谎称降价或者将要提价等方式,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标价形式或者价格手段,欺骗、诱导消费者进行交易。

C公司系某网站上“索芙特旗舰店”的经营者。2014年11月17日,王某在该旗舰店购买减肥香皂5块,网页显示:促销价38元,原价88元(88元用删除线划除)。该产品的月成交记录显示,2014年11月16日至2014年11月17日期间,该款减肥香皂的售价为38元,2014年10月27日至2014年11月16日期间售价为58元,并没有所标价格88元的销售记录。王某主张C公司系价格欺诈,故起诉至法院,请求退货退款并三倍赔偿损失。

三中院审理后判决,“原价”是指经营者在本次促销活动前7日内在本交易场所成交、有交易票据的最低交易价格;如果前7日内没有交易,以本次促销活动前最后一次交易价格作为原价。本案C公司在涉案减肥香皂促销活动前7日内并未以所标价格进行销售,该行为已构成价格欺诈。

陷阱4 格式条款

网络消费格式条款是在线交易较为普遍的一种缔约形式,网络经营者常通过格式合同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的权利,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时只能被动接受,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地位不平等。

案例:自定“规则”取消画作交易

D公司名下的网站展示了一幅名为《春意盎然》的拍品。拍品的当前状态为下架,市场价3500元,邮费10元。王某于2014年9月16日下单购买此拍品,数小时后,D公司致电王某,称由于公司失误,在网站上将价格登错,故不予发货,且其网站中公布的《注册协议》规定,仅在艺术品从仓库实际向消费者发出时,双方之间的合同才成立,本案买卖合同尚未成立。

三中院审理后判决,D公司的《注册协议》规定赋予了单方决定是否发货的权利,并免除了其不予发货的违约责任,系对消费者基于一般的消费习惯所认知的交易模式的重大改变,对此应当做出合理的、充分的提示,但D公司并未要求注册用户必须阅读《注册协议》,故法院依法认定D公司关于要约承诺的相关条款对消费者不发生法律效力。

建议 提高留证意识 主动积极维权

在三中院近年来审理的多起网络购物合同纠纷案中,涉及合同成立、收货验货、电子支付、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同时也涉及淘宝、京东、1号店、亚马逊等多家购物网站。

针对上述网络交易中商家的欺诈行为,法官建议,消费者应全面、充分地了解网络经营者的主体资质、厂商厂址等经营信息,认真阅读产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添加成分、售后服务等信息,选择信誉度高、安全性强的经营者,妥善保护私人信息,详细阅读交易规则。

其次,提高证据留存意识。网络购物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要注意留存交易过程及相关记录,积极保留各项证据,必要时进行证据保全和公证,降低网络购物风险。

第三,消费者应提高维权意识,在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存在疑问时及时向客服人员进行咨询,产生争议及时向消协或工商部门投诉,必要时依法提起诉讼,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文/记者 唐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