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学习出版社p13-20页,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阐述了什么原理?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德意志意识形态阐述了什么原理(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德意志意识形态阐述了什么原理

选自《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学习出版社p13-20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其主要观点有:

1. 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社会历史的前提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是物质生活的基本条件,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三个要素,其中生产方式是最重要的因素。人类社会的形成首先离不开自然环境,然后要有适度的人口,最后是现实的个人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这种生产活动的一定形式是生产方式。所以,现实的个人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的前提。

生产实践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形态》指出“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与动物不同,人不是消极地适应和依赖自然,而是通过自己的生产实践活动有目的地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资源生产人类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

历史唯物主义是考察社会历史的科学方法论。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只是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费尔巴哈不懂社会实践的意义,把个人看成一种脱离社会关系的自然人,其方法论是根本错误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坚持从人的实践活动来考察人的存在和发展,认为“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这就是说,现实的个人是历史的、具体的,有不同的生产方式,就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个人。

2.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形态》认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这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志。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论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批判了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意识是人们物质实践活动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意识本身没有独立的历史,意识的历史和发展是由人们的实践活动决定的。这就是说,不同时代的物质实践条件,产生不同的思想观念。

意识的发展与分工和交往相联系。只有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意识才能“不用想象某种现实的东西就能现实地想象某种东西”,才能摆脱世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

考察意识形态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来考察,认为意识形态是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的反射和反响。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唯心主义不是从现实个人的生活实践出发,而是从意识、思想、观念出发,把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个人想象成了一个关于人的概念。唯心主义的方法是错误的,历史唯物主义则提供了考察社会历史的科学方法。

3. 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形态》论述了物质生产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论述了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指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即物质生活本身的生产;生产力制约交往形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来与生产力相适应的交往形式就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从而由新的交往形式来代替。

生产力决定交往形式。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认识人类历史要确定的第一个事实,即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就必须能够生活。而为了生活,就必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这就是说,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这样。第二个事实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因此人类要连续不断地进行再生产活动。第三个事实是,人类要进行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这就有了夫妻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即家庭。这三个方面的事实表明,无论是物质生产还是人自身的生产,都包括两个方面的关系,一个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一个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属于生产力,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属于交往形式。交往形式分为物质交往形式和精神交往形式,物质交往形式就是生产关系。马克思讲的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实际上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这是社会基本矛盾的最主要方面。

交往形式决定国家与意识形式。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这里所说的个人是现实中的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实际上讲的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强调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都是适应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需要产生的。

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是整个历史的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必然改变自己的交往形式;随着交往形式的改变,全部社会关系也必然发生改变。当生产力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达到这样的阶段,交往形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社会的变革就会到来。因此,“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每一次都不免要爆发为革命”。

4. 共产主义实现的前提条件

实现共产主义的第一个前提是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这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因为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就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然重新开始争夺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会死灰复燃。

实现共产主义的第二个前提是普遍交往的建立,即地域性的历史变为“世界历史”,地域性的个人被世界历史性的个人所代替。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共产主义就只有作为某种地域性的东西而存在,而任何交往的扩大,都会消灭地域的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的实现还需要具备其他的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简要地说,实现共产主义的条件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不断发生,无产阶级的贫困化日益严重,工人阶级的革命性日益增强,工人运动日益高涨,革命条件日益成熟,最终爆发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革命运动。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能最终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形态》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成,实现了哲学史的伟大变革,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

《形态》系统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于我们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社会是在社会矛盾运动中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冲破资本主义的桎梏,人类终将走向共产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点所在。学习《形态》,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刻领会和掌握书中所阐发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基本原理观察形势、分析问题、指导工作。

《形态》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矛盾运动和基本规律,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提供了重要启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与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基本上是适应的,但仍然存在不适应的方面,必须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来解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必须看到,我国发展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然与体制机制有关,必须进一步通过深化改革来逐步完善。学习《形态》,就要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

《形态》科学论证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共产主义社会建立所需要的前提条件,为我们既坚持远大理想又脚踏实地地为现阶段目标而奋斗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共产主义是一定会实现的人类理想,但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特别是像我国这样原先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迈向共产主义就更加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对共产党员来说,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始终以高尚的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来要求和鞭策自己,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