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龙(学名:Irritator)是兽脚亚目棘龙科下的一属恐龙,生存约1亿1千万年前白垩纪的巴西。激龙头骨的发现带来了非常多的关于兽脚类头部构造的新信息,它的头骨的幅度显著变窄,尤其是鼻骨部特别伸长。上颚骨沿着中线大幅形成二次口盖。上颚牙齿相当直,只有一个略为弯曲,并都带有薄而有沟的珐琅,可以清楚的看到平滑的啃切缘。激龙与棘龙相比,背棘较小,体型也不如棘龙。像沃克氏重爪龙(baryonyx walkeri)一样地,激龙的泪骨前方与底面突起成锐角,这比大部分的非鸟兽脚类都不同。脑壳窄短,向着脊背腹的方向比较长,头后部一直延伸到腹部。激龙的牙齿构造与埃及棘龙(spinosaurus aegyptiacus)非常接近,不过,因为头骨的不同而被鉴定为二个属 。 [1]

中文名激龙拉丁学名irritator动物界脊索动物门 [1]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爬行纲

亚 纲双孔亚纲蜥臀目亚 目兽脚亚目棘龙科激龙分布区域巴西时 代白垩纪

简介

编辑 播报

激龙(学名:Irritator)是兽脚亚目棘龙科下的一属恐龙,生存在白垩纪的巴西,约1.1亿年前。

激龙是一种大型肉食性恐龙,它们头顶长有一个形状独特的头冠,但是其作用至今不明。激龙的口鼻部既扁又长,颚部和牙齿与现今鳄鱼的类似,鼻孔在头骨的后方,这种构造有利于它们把头伸入水中捕食鱼类 [2] 。

形态特征

澳龙别称(中文名激龙拉丁学名irritator)(1)

澳龙别称(中文名激龙拉丁学名irritator)(2)

激龙也许像其近亲棘龙一样有鳍状的尾巴(2张)

激龙正模身长估计约有7.5米。激龙的颚部与牙齿型态类似现代鳄鱼,头顶则有个形状独特的头冠。具有致密的骨骼和减小的腓骨嵴,此前这些特征仅出现在北非的棘龙身上。激龙是棘龙、似鳄龙的近亲,这群恐龙可能以鱼类为食。激龙共有五个化石被发现,正模是一个长80厘米的几乎完整的头颅骨,在巴西桑塔那组发现(缺少颚部前段,但后期找回后修补);第二个标本室三节荐椎与六节尾椎;第三个标本是一个几乎完整的骨盆、一根大腿骨、一些背帆骨头、一根肋骨。 [1] ;第四个标本是一块后肢(LPP-PV-0042),化石的切片显示这只恐龙仍然非常年轻,还在快速生长,当它完全成年后体长可能超过10米。另一具化石是崇高龙正模标本,1996年在桑塔那组还发现另一种棘龙科的化石,被命名为崇高龙,化石只有颚部前段。由于激龙与崇高龙的化石发现于同一年代的同一地层,而且都是同一亚科恐龙,有许多科学家认为崇高龙是激龙的异名;甚至有科学家提出,这两个物种的化石,其实来自同一个体。2013年,经过更详细的研究,崇高龙成为了激龙的异名。 [1]

物种学史

编辑 播报

标本

澳龙别称(中文名激龙拉丁学名irritator)(3)

已发现的激龙化石示意图

激龙(irritator)的模式标本出土于巴西北部罗穆阿尔多群(romualdo)桑塔纳层(santana)下部白色土系它保存了最完整的棘龙科的头骨。 [1] 激龙的模式标本(编号SMNS 58022)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绝大部分头颅骨,长度约80厘米,发现地点在巴西的桑塔那组(Santana-Formation),年代为下白垩纪阿尔必阶,约为11000万年前。这个头颅骨被业余化石挖掘者涂上石膏,以令头骨看起来更为完整,而再高价售出。科学家得到这个化石后,借由电脑断层扫描发现人工修改的部分,花了很多时间与金钱才能重建它的原貌。激龙头骨的发现带来了非常多的关于兽脚类头部构造的新信息,其头骨的幅度显著变窄,尤其是鼻骨部特别伸长。上颚骨沿着中线大幅形成二次口盖。上颚牙齿相当直,只有一个略为弯曲,并都带有薄而有沟的珐琅,可以清楚的看到平滑的啃切缘。像沃克氏重爪龙(baryonyx walkeri)一样地,激龙的泪骨前方与底面突起成锐角,这比大部分的非鸟兽脚类都不同。脑壳窄短,向着脊背腹的方向比较长,头后部一直延伸到腹部。激龙的牙齿构造与埃及棘龙(spinosaurus aegyptiacus)非常接近。 [1]

在1996年,这个化石被大卫·马提尔(David M. Martill)、A. R. I. Cruikshank等人叙述、命名。激龙的模式种是查林杰激龙(I. challengeri)。属名在拉丁文意为“令人激动的”或“令人烦恼的”,以形容科学家发现化石被人工修改过的心情;种名则是为纪念阿瑟·柯南·道尔(Arthur Conan Doyle)的小说《失落的世界》中的角色查林杰教授(Professor Challenger)。这个化石存放在斯图加特自然历史博物馆。 [1]

2004年,桑塔纳组发现了一段脊柱,包含三节荐椎与六节尾椎,科学家根据椎体的构造,研判这段脊柱应属于棘龙科;由于该地区的棘龙科中,有效属是激龙,因此该脊柱经过研究在2012年归类为激龙。2011年,巴西地区发现了一个几乎完整的骨盆、一根大腿骨、一些背帆骨头、一根肋骨,被认定属于棘龙科,2013年该化石经研究被认为属于激龙。 [1] 2018年,一块新发现的后肢(LPP-PV-0042)被认为属于激龙。崇高龙化石即一块下颌也被归类于激龙。崇高龙的化石也被归类于激龙。

命名

澳龙别称(中文名激龙拉丁学名irritator)(4)

激龙之所以被命名为激龙,是因为只有这个名字才能准确地形容出当时科学家们见到它时的心情。激龙的正模化石是一个长80厘米的头颅骨,发现于巴西,生存于下白垩纪。不过,这个化石刚开始并不是由古生物学家发现的,而是被一个业余化石挖掘者挖掘出来的。这个业余挖掘者为了能让头骨看起来更完整,然后卖个好价钱,就在头骨上涂上了大量的石膏。而古生物学家得到这个化石后,经过了大量的工作才发现了其中人工修改的部分,并花了很多时间与金钱重建了它的原貌。所以,当真正的激龙头骨展现在古生物学家面前时,他们异常激动,从而决定为这只恐龙起名激龙。这个化石存放在斯图加特自然历史博物馆。

激龙的头骨化石相当完整,只缺少上下颌前段,是目前最完整的棘龙科头骨化石。激龙具有矢状头冠,从口鼻部延伸至头顶。激龙的牙齿直而长,是圆锥状。与棘龙相比,激龙的上颌牙齿较少 [3] 。

分类

查林杰激龙是棘龙科棘龙亚科的成员,与棘龙是近亲。激龙最初被归类独自的激龙科,属于坚尾龙类的手盗龙类。而同年被命名的崇高龙则被归类于棘龙科。在1998年,保罗·塞里诺(Paul Sereno)等人在叙述似鳄龙时,提出棘龙科的首次亲缘分支分类法定义:在棘龙超科中,与棘龙较为亲近,而离蛮龙较远的所有物种;其内分为两个亚科,棘龙亚科、重爪龙亚科,而激龙是棘龙的姊妹分类单元。在2006年,克里斯提亚诺·沙索(Cristiano Dal Sasso)等人的研究也同意塞里诺的类法。 [1]

栖息环境

编辑 播报

澳龙别称(中文名激龙拉丁学名irritator)(5)

激龙正模化石的确定发现地点仍不明,其化石是从化石商人转手而来。根据岩石特征,头骨与周遭岩石应该发现于桑塔那组的罗穆阿尔多段(Romualdo Member);周遭岩石中的Pattersoncypris(属于介形纲)化石,更确定激龙正模是从这个地区挖掘出来。根据当地化石商人表示,化石应是在塞阿腊州阿勒莱皮盆地(Araripe Basin)的Buxexe村挖出,海拔650米高。由于该地的确有罗穆阿尔多段的露头,该地很有可能是激龙化石的发现地。另外两个标本也全部发现于桑塔那组的地层,约1.1亿年前。 [1]

桑塔那组的罗穆阿尔多段,年代被认为是早白垩纪阿尔必阶,接近1亿1000万年前,当时的非洲与南美洲的巴西地区仍连接者。桑塔那组可能过去是个河口湖的沉积层,同时具有淡水与咸水。该地发现的化石呈现两种水域交接的现象。该地的昆虫化石显示当地为淡水环境,而Santanachelys乌龟的化石则显示该地有海水环境。一个理论认为该环境是个半咸水的泻湖,连接者海洋。该地的气候则属于热带气候,与现今的巴西气候类似。 [1]

生活习性

编辑 播报

激龙的想像图激龙属于棘龙科,所有的棘龙科都具有狭窄的颚部、型态相近的尖牙。它们的牙齿长、略呈圆椎状、没有锯齿状边缘,适合抓住、捉住易滑的猎物,例如鱼类。棘龙科的牙齿与其他肉食性恐龙的牙齿不同,肉食性恐龙的牙齿呈刃状、具有巨齿状边缘,适合用来撕裂、咬下猎物的肉块。激龙的鼻孔位于头骨后方,以及次生颚的存在,使它们可以将头浸在水面下捕食鱼类。 [1]

长吻鳄等鳄鱼也具有类似型态的颚部与牙齿,这是棘龙科与鳄鱼的平行演化结果。在过去,曾有棘龙科化石被误认为是鳄鱼化石。举例而言,在葡萄牙发现的鳄龙,最初被归类于鳄鱼;在2007年,鳄龙的化石被归类于棘龙科。 [1]

澳龙别称(中文名激龙拉丁学名irritator)(6)

激龙捕食翼龙想象图(2张)

除了鱼类,激龙也会捕食一些其他小动物,当地一个翼龙类化石的颈椎嵌入一颗牙齿,属于棘龙科,很有可能是激龙的牙齿,显示激龙在捕鱼之外,也会捕食其他小型动物。在2004年,德恩·奈许(Darren Naish)提出生存于海岸区域的激龙,可能以水生与陆生动物为食,也可能会以尸体的腐肉为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