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不同地区的方言有着不小差异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少方言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为了留住方言,怀柔70岁的老大爷朱宝伦搜集整理了大量早年间流行的方言词汇,还编出了一本总计15万字的方言词典,收录6000多个方言词条,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地方方言接龙?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地方方言接龙(怀柔老人编15万字方言词典)

地方方言接龙

“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不同地区的方言有着不小差异。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少方言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为了留住方言,怀柔70岁的老大爷朱宝伦搜集整理了大量早年间流行的方言词汇,还编出了一本总计15万字的方言词典,收录6000多个方言词条。

松鼠叫“花了棒槌儿”

2008年,怀柔桥梓镇要做镇志,邀请朱宝伦来帮忙。探究镇子的历史发展,少不了要跟村里的老人聊聊。老人说话多带着方言,“暗语”似的不好懂,好多连朱宝伦也没听过,还得请老人解释一下,不少说法听着都很新鲜又生动。

有的方言特别形象。比如山里经常出现的一种带着花纹的松鼠,在方言里就叫“花了棒槌儿”。老人说:“也不知道怎么叫开了,可能是觉得松鼠的尾巴像个棒槌,毛的颜色又花里胡哨的,大家就一直这么讲。”还有切菜切肉用的案板,叫法儿也不一样,在方言里,那是“nan”板,读四声,这个读音是从“按”转化来的,切菜的时候,用手按着的地方,那就是案板了。

按朱宝伦的记忆,早几十年,雨后天边出现的彩虹在怀柔当地不叫彩虹,而是叫“绛”,“出绛了”,说的就是雨过天晴出彩虹了。熬粥也有另一个说法,要说“馇(cha,一声)”粥,意思就是需要一边煮一边不断搅和的一种烹饪方式。

镇志完成后,不用码字、校稿,朱宝伦重新回到了闲适的退休生活,但心里总觉得缺点儿啥。他想到了那些有意思的俏皮话,“以前遇见不认识的字都查字典,我就想着做个方言词典吧,想知道啥意思一查就知道。”想做个词典,口气真不小,周围的人都觉得这事太难,可朱宝伦觉得这事有意义,值得干。

为找方言走遍沟沟坎坎

怀柔的镇乡有山区、浅山区、平原,民族主要有满族和汉族。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方言也不同。为了尽可能多地收录方言词汇,朱宝伦走遍了怀柔的沟沟坎坎,专找村里老人聊天。

老人上了岁数,有的听力和记忆力下降,要是专门打听方言,老人们一时间也说不出几个来,所以,朱宝伦就随便和老人们聊天,听到说方言就赶紧拿笔记在本上,再请教方言的意思。从老人的口中能捕捉到不少带着时代记忆的词语。“生活方式变了,有的方言都多少年没说过了。要是再过几十年,估计这些方言也就没人知道了。”朱宝伦指着词典里的“起圈”一词介绍说:“比如这个词,说的是清理禽畜粪便的意思,早几十年,尤其是山区,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猪,现在为了保护环境,没人养了,‘起圈’这词,就再没人说了。”

据朱宝伦回忆,像这样因为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濒临消失的方言不在少数。比如在生产工具里,有这么个方言,叫“梯架”,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怀柔山区百姓用来扛柴火和大件儿的工具,因为外形像梯子,就有了这么个词。现如今,也只有山区老一辈人家里还保留着这个物件儿。年轻人见过的少,听说的也不多了。

为编词典练就“一指禅”

方言越收越多,林林总总竟有了6000多条。按照节令时辰、称呼称谓、行为动作、生产工具、动物植物、民俗礼仪等,朱宝伦对自己的笔记进行了详细分类。自从开始收集方言,朱宝伦的身上一直带着笔和本子,有时是自己突然想起了什么,有时是在聊天中听到了什么,就赶紧记下来。然后再把这些零碎词条整理到单独的本子上。他从柜子里拿出来四个厚厚的笔记本,外加好几百页的纸,这都是最原始的手稿。上面记得密密麻麻,每个词都做好了注释,有的还标着读音。

随着收集上来的方言越来越多,朱宝伦感觉手写不行了。为了修改、打印方便,开始学着用电脑打字。朱宝伦的孩子说:“一开始就是‘一指禅’,戴着眼镜一坐就一天,一点一点地敲拼音,我们想帮忙还不让,非得自己来。”慢慢地,所有的方言词条加上注解全都“搬”进了电脑,整整206页,朱宝伦自己讲起来这段故事还带着得意。

5年的时间,朱宝伦收集到了6000多个词条,超过15万字,每个词都解释得清清楚楚。“越是收集,越感觉这事儿有意义。方言也是一种文化,不少词都有着时代特点,得留下来,传下去,不能丢了。这还不算完,再有知道的,还得往里补充呢。”朱宝伦笑呵呵地说。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