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龙为电影的付出(拍电影是一个梦想)(1)

刚把书取回家,就被刚升三年级的儿子抢走了。他一边翻看,一边自言自语地说:“哇,成龙呀,我的偶像。”然后抬起头对我说:“妈妈,先借我看看呗,我看完就还给你。”我看了看翻开的书,那么厚,心里忍不住嘀咕,能看得完吗?不过不能打击他看书的积极性,于是假装勉为其难地说:“好吧,那你都提出来了,我就谦让一下,给你看吧。”没想到,他二话不说,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我没有想到八九岁的孩子,能把成龙当成偶像。但等到我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想,成龙确实值得每一个人尊敬,他的粉丝确实不应该有年龄限制。

作为一代巨星的成龙,在《我是成龙》一书中退出耀眼的屏幕,卸下头顶的光环,变得有血有肉,变得真实。这本自传性的《我是成龙》,告诉世人的就是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工作,肩负起自己的责任,无愧于自己的内心,那么你一定能成功。

《真心英雄》中有这样一句歌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是的,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付出了别人想象不到的努力,留下了数不清的汗水。成龙能成为大哥,打造了属于自己的传奇,同样付出了很多。

《我是成龙》一书,没有任何华丽的语言,也没有任何强行灌输的鸡汤文字,整本书以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却让人看得热血沸腾,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辛酸,那些不足为外人道的无奈,那些创造的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这所有的一切凝结成了真实的成龙,成龙的成功最应该感谢的其实是他的父母。是他父母在他人生路上做出的正确抉择,也是他父母给他的全力支持,才让他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

成龙为电影的付出(拍电影是一个梦想)(2)

成龙出生时11斤半,被称为“巨婴”,还因此登上了当地的报纸。幼时的成龙不爱学习,还与人打架。在一年级就留级,父母看他不是学习的料,便把他领回了家。后来,他的父亲听从朋友的建议,把他送去了于占元师父的中国戏剧学院。在这里,他经过了十年地狱般的训练。严师出高徒,正是师父的铁血手腕,才让曾经调皮捣蛋的他拥有了扎实的基本功。

十七岁那年,他学有所成,在戏剧学院的十年期满,终于可以离开,对于经受了十年磨砺的成龙来说,离开就获得了自由。这一年,他拒绝了跟父亲回澳大利亚,而是决定留在香港闯荡电影圈,父亲最后还是尊重他的意见,并且花费所有的积蓄给他买了一间小公寓。

家徒四壁,一日三餐没有着落,每天就是待在家里守着电话,等工作找上门来。用他自己的话说,电话线要多长有多长,即使去厕所,也要抱着电话,就怕错过任何一个工作的机会。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有了当男主角的机会。结果,却惨淡收场,还要把父亲给的钱付掉,影片也没有上映。去投奔大师兄,最后却被告知:“你知不知道今天我是因为找不到其他人才找你来的”,别人可能无意识的一句话,对于当时的成龙就是雪上加霜,他觉得自己的自尊心收到了极大的伤害,于是他宁愿穷,也不再接他们施舍性质的通告。再后来,被初恋的父亲嫌弃一个武行,不会有出息。这也是他第一次体会到现实的残酷,对于自尊的践踏,比被师父痛打一顿要难过得多。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开始了思考人生,要找到自己的未来方向。最早到片场,最晚收工。不叫苦,不喊累,把每一天都当成最后一天来过,拿命去拼,拿命去搏。

兜兜转转,除了失败还是失败,付出了努力,却看不到一丝一毫的收获,这让他大受打击,最后选择了回到父母的身边。他对自己洗脑,除了电影,还可以做别的工作。可历经千辛万苦回到父母身边,他并没有很快乐,最终决定回到香港。这一次,父母还是对他给予支持,明知道是谎言,也不拆穿。

成龙为电影的付出(拍电影是一个梦想)(3)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他无所畏惧的态度,追求完美的付出,不屈不挠的精神,最终迎来了他的伯乐。《A计划》更是拿命去博,摔得往前一点,头会断;摔得往后一点,脚会断。当何冠昌说可以用替身时,他说:“替身也是人,他们也会怕。放心吧,我可以。”

对每一部戏都用负责任的态度,对任何事情都很认真地去做,他说:“我拍戏的时候,没想过我为什么要跳这个楼,为什么要跳那个桥,即使知道跳下去会断手断脚,也还是会义无反顾地跳。”

是他一次次拼命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动作,是他一次次为了给观众最真实的观影效果不顾及生命,才有了现在的“成龙式电影”。要走特别路,走自己的路,不做他人的影子,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

厚积薄发,成龙的成功,是一次次摸爬滚打累积而成。不做第一,只做唯一。第一名,可以是任何人,唯一只有一个而已。李小龙只有一个,成龙也只有一个。从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到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偶像,成为了国家的骄傲,他确实成功了。

人生有巅峰,也就会有低谷。巅峰时刻,不骄不躁;低谷时分,不弃不馁。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不惧风险,迎难而上,这就是《我是成龙》要诠释的人生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