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

图书馆一年开馆321天

而她入馆高达748次

她说读书已成为她的生活方式

沉浸在思想的对话之中

如沐春风

这位“泡馆达人”

就是马克思主义学院邱婕

去图书馆借书的经历(她说读书已成为生活方式)(1)

邱婕,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现已被南京大学社会学学院拟录取为博士研究生。

“温文尔雅”“安静随和”的外表下却拥有坚如磐石的内心。每天早九点到晚十点,图书馆三楼是邱婕待得最多的地方。一天容易,一个月也不难,但整整三年,她能够风雨无阻,坚持在图书馆学习阅读,究竟是是如何做到的呢?

以书本为伴,享受阅读的乐趣

三年前,初入华园的邱婕,第一次独自伫立在林中路的入口,由于本科所学专业为社会学,跨专业学习是她需要迈过的第一道门槛。尽管一开始也曾紧张不安,但邱婕没有陷入迷茫,而是迅速调整状态,努力学习哲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弥补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等专业知识,快速适应了在华工的研究生生活。

去图书馆借书的经历(她说读书已成为生活方式)(2)

“阅读经典著作,是一种和先贤相互照面、对话的渠道,使我受益良多。”硕士三年,邱婕参加了学院老师组织的《存在与时间》《资本论》读书会,跟随老师们研读经典著作。除了哲学领域,邱婕还加入社会学吧举办的群学精读线上读书小组,坚持阅读社会学等方面的经典书目。

邱婕十分珍惜在华园的学习时光。她说,华南理工安宁的读书环境、浓厚的学术氛围,让她能够沉心静气、潜精研思。

“读书成为我的生活方式,每周的读书会让我得到放松,沉浸在思想的对话之中,如沐春风。”领会西方哲学从以希腊三贤为代表的古代本体论的传统,到以英国经验主义为代表的近代认识论的主流,再到以现象学和分析哲学为代表的现代语言学的转向;理解中国哲学从子学时代到经学时代以“横渠四句”贯穿其中的治世之道和社会反思。哲学所具有的求智、实践的品格及其对生活世界的言说方式,都给邱婕留下了无尽的遐想。

以学术为志,追寻存在的意义

金耀基先生在《从传统到现代》中的自序,点燃了邱婕对学术的热情。先生曾言,“作为一个中国人,生长在这样一个历史的极端的严重之秋,除非感情已麻痹,大脑已冰冻,焉能无动于衷……作为一个中国的知识分子,身临这样一个文化绝续三千年未有的变局,除非血已凉,心已死,又焉能作太上之忘情!”这段话对于邱婕而言,是莫大的鼓舞。发蒙启蔽,退实沉思,焉能不为所动。

初入师门,邱婕找不到研究的方法,在迷途中找不到方向,她的导师对她说:“你不用去看苹果是红的,而是要知道为何是红的。”知道“是什么”远远不够,关键是学会研究方法,会自己提出问题、寻求答案、探索真理。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摸索后,邱婕渐渐找到了方法,前方的路渐渐也显现出来,她也慢慢在科研上建立了自信。

发论文,参与导师课题,申报课题……在导师的引领下,邱婕踏入了学术之门,并且有了更高的追求。研一下学期,她萌生了读博士的念头,希望延续自己的科研之路。

去图书馆借书的经历(她说读书已成为生活方式)(3)

读博之路虽孤寂但美丽,深深地吸引着邱婕。目标既已确定,剩下的便只顾风雨兼程。大量地阅读原著和文献,考博的路途注定不容易。邱婕在为考博学习的后期,也曾感受压力巨大,甚至出现在图书馆看书流泪的情况。当问及缓解压力的方式时,邱婕提到对她帮助最大的还是《存在与时间》读书会,每周一次的读书会能够让她洗涤一周的不愉快,重新投入高强度的学习中,她认为这就是“哲学治疗”的魅力。

“为人低调,待人友善,勤奋刻苦。三年来每天去图书馆学习,有时候九点钟下课后还会去图书馆学习到闭馆。能够坚持做同一件事真的非常不容易,跨专业考博的难度也很大,她有良好的学术素养和学术潜力,兼具认真的学习态度和持久的耐力。” 邱婕的同学这样评价她。

温暖老师,指引人生前行方向

在华园这三年,邱婕认为对她帮助最大的就是自己的导师——解丽霞教授。导师在为人、为学的道路上指引着她前行,给予了她很多的温情与关怀。

因为邱婕的性格偏于内向、不善言辞,对于她这个有着轻微社交恐惧症的“佛系”学生,导师会鼓励她适当参与实践活动。“生活就是要勇于去开拓自己的世界,要不断地去操劳,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去图书馆借书的经历(她说读书已成为生活方式)(4)

细数和老师的相处时光,邱婕表示,有太多温暖的记忆。有次犯错,邱婕的内心忐忑不安,像个小学生一样地站在老师面前,但是老师却像母亲一样唤她一声“丫头”时,宛如一股暖流在她的心田汩汩而过,师生之情如家人。研二暑假,那是邱婕在研究中心写毕业论文的日子。当时本身压力大,加上遇到挫折,邱婕的心情跌入低谷,傍晚时刻,导师给打电话,问她有没有吃晚饭,说自己准备去吃饭,要不要给她打包一份。当时挂完电话,坐在珠江边上石凳上的邱婕就感动地哭了,哭完之后,看着夕阳西下,她瞬间也就释怀了。老师的鼓励,让她领会存在的多重面相,也让她相信自己,勇敢地在人生道路上探索无限的可能性。

同时,邱婕表示,三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各位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给了她很大的帮助。刘尚明老师、白新欢老师组织的《存在与时间》读书会,不仅让她获得了学术知识的积累,更让她感受到“哲学治疗”的魅力,直面存在本身、追寻存在的意义。此外,严而有格的张萌老师、治学有方的曹智频老师、亦师亦友的张倩老师……

去图书馆借书的经历(她说读书已成为生活方式)(5)

转眼间,图书馆窗外的凤凰花复又红得明艳,在华园求学将近三载。邱婕一直很喜欢陈嘉映老师翻译的“因缘整体”。“在这种因缘之下,我来到华南理工大学,有幸拜入解门,展开她的‘生活世界’。这三年和老师同学们‘共在’的生活,如同一杯茶,清冽而醇厚,时常在不经意间让人感受到淡淡地温暖。一杯茶,一段温意的体验,虽未惊艳了时光,但却温柔了岁月。”

关于未来的人生规划,邱婕认为人生有无限种可能性,很难预料到下一秒会发生什么。“结果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过程和对自己的期待。”邱婕觉得很多事情需要切身去经历,才能体悟到存在的意义。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难来。我们相信,坚持与努力能够照亮前行的路,希望邱婕同学在南大读博的日子里,去感受,去经历,去寻找自己人生的更多可能。

图:受访者本人提供

文:刘小萌 冯朗 安俊停

微信编辑:鲍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