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82年,在历史上绝对算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东北亚因两个人的去世发生巨变。
巨变震中源自东北亚霸主明朝,盛夏七月时节,励精图治与变法图强的大明首辅张居正阖然长逝,留下一个回光返照的王朝,给了无数同僚政敌,还有那个自己看着长大的孩子万历帝。
(张居正之死)
持续十多年的隆万大改革,随张居正去世人亡政息,一场史无前例的清算在张居正死后不久开始了。逝世仅四天,御史雷士帧联合言官弹劾张居正举荐的潘晟。以求试探万历帝口风。
当万历帝王准许潘晟致仕那刻,他们知道,大明风向已变。风向标在手,无数人开始无所顾忌,将所有的矛头全部指向曾经的首辅张居正。这群人无所不用其极,从培植党羽,到生活腐化党同伐异,最后一步步延伸到功高压主,私生活奢侈腐化。
一轮又一轮连续政治打击后,深感受张居正欺骗的万历帝也开始配合清算。清算从抄家起,以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诰命为中,最后甚至将张居正开棺鞭尸。张居正家人也饿死流放,成了政治斗争牺牲品。
无数反攻倒算和万历帝恶意打击,让声誉鼎盛的张居正,成人人喊打落魄子,张家树倒猢狲散,一群跟随张居正的改革派官僚也成了从犯,削职、弃市成常态。
所谓身死政消,无差别打击后,张居正对明朝所做的一切,都成了罪恶。
“一条鞭法”成了恶政,“考成法”成了恶政。
那一刻的大明朝无人记得一个财政近乎破产的王朝,是如何在他带领下,有余粮的。
"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至四百余万"
这一切灰飞烟灭,也注定了明朝的结局,穷死,更验证了两句话。
第一句:海瑞评张居正““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第二句:世间已无张居正”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生死看淡张居正)
这个在儒家礼教盛行时代,深知清流尿性之人,将“重用循吏,慎用清流”。作为自己的用人标准,结局当然是被清流落井下石。
即便为国为民,又如何?
即便鞠躬尽瘁,又如何?
不甘于清流口号,不甘于和光同尘,这就是你的原罪。
原罪过后,明朝国势日衰,吃着张居正余荫的万历,用张居正给自己攒的钱粮,完成了万历三大征,也让日薄西山的大明朝勉力维持。
不过也仅仅是勉力维持而已,因为万历生命最后岁月,后金崛起了。
提后金崛起,不得不说一场战役,那就是抗倭援朝战役。
这场在中国历史上不算大太的战役,却对努尔哈赤崛起中起到关键作用。正是在这场战役中的明面表态,暗地壮大,才有努尔哈赤吞并海西,统一女真族的结果发生。
(织田信长)
抗倭援朝为何能发生,就不得不说一个人的死去,起了关键作用。
这个人就是日本战国时代的第六天魔王:织田信长。
一个日本战国三雄我唯一欣赏的人物,巧合的是,他和张居正去世与同一年。
日本天正十年(1582年),那时的织田信长正是布武日本,势力最为鼎盛时候。
经历连续三次信长包围网战役,打败战国无数大名联军后的织田信长,看遍日本战国,几已无人可敌。剩余的对手,仅有占据日本中国地区倍受打击的毛利氏,关系处于弱同盟状态的北条氏,还有上杉谦信战死后,陷入内斗的上杉氏。
志得意满的织田信长,眼看天下将定,在1582年5月中,接到进攻毛利家的羽柴秀吉求援,带数百禁卫勇士从安土城出发,进驻京都本能寺。
准备等待大军集结,一鼓作气消灭最不安分的毛利氏。
6月1日,接到命令的明智光秀率领1.3万名士兵从丹波龟山城出发去往京都地区,以“接受信长公的检阅”,图谋不轨!
当时自以为一切尽在掌控的织田信长,还在6.1日晚的茶话会上翩翩起舞。
全然不知,明智光秀即将起兵谋反,行动代号“敌人就在本能寺”。
随后知道消息的织田信长,看着部下数百禁卫,深知面对万余敌人,毫无生还可能。
(敌人就在本能寺)
借着最后茶会,用最喜欢的歌词感叹起自己的一生。
人生五十年,如梦亦如幻。有生斯有死,壮士复何憾《敦盛》
唱完后,抓起战刀冲向背叛者,最后再本能寺的大火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那时的织田信长虚岁49岁,如果他能活的更久,估计就没丰臣秀吉、德川家康啥事了。
这里我不讨论,为何深得信任的明智光秀会反戈一击,杀死织田信长这件事。
乱世为人谨小慎微是必须,当信任太过后,有这样结局并不奇怪。我只想说,织田信长之死,给日本战国的影响,还有对中国明朝的影响。
对当时的日本战国而言,曾经的足利幕府已成傀儡,就连末代将军足利义昭都被驱逐出京都,流亡毛利氏。失去权柄象征的日本,神器在上难免引无数人窥伺,明智光秀的背叛按日本学者研究,是为了复兴足利幕府,以尊王名义获取政治资本。
可明智光秀并不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虽然杀了织田信长,却在后续不久同羽柴秀吉(丰臣秀吉)的山崎之战中落败,最后死了。
原本日本一片大好的统一局面,因本能寺之变被打。
(日本战国时代)
后续通过一连串政治斗争成为日本第一人的丰臣秀吉。
虽也是精于权谋的政治家,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出生低微。别小看这出生低微,正是这个缺陷,才让几乎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最后失败!
对于一个威望不够的领袖而言,要慑服天下一般有两种选择。
第一:杀光所有反对者。
可这条,在日本战国行不通,封帮建国传统,让日本所有诸侯大名都有私兵部下,杀一两个没问题,杀多了就是与天下为敌,是自取灭亡。
第二:通过不断胜利,获得威望,进而稳固壮大自身的统治力量,削弱对手。
两个选项,第一个行不通第二个有难度但有可行性,因此才有日本侵略朝鲜战争的爆发。因为战争对丰臣秀吉而言。
一可以转移国内矛盾,让所有大名武士,在战争中获益,进而获得将士拥戴。
二可以削弱对手,无论胜负,都可以让不听话的诸侯们在战争中成为炮灰。
三可以壮大自己的势力。
有了三大好处,胜败都有利于自己,才是丰臣秀吉发动对朝鲜和明朝战争的动因。
(丰臣秀吉的战争诉求)
有了动因,那就战斗呗!
天正二十年(公元1592年),统一日本三岛的丰臣秀吉集结全国之兵攻击朝鲜。同年3月,九大军团以排山倒海之势,渡过海峡以朝鲜拒绝攻击明朝为由发动对朝战争。
仅仅一月后朝鲜都城沦陷,国王李昖逃亡鸭绿江岸对着大明呼喊:宗主国救命!
面对日本侵入朝鲜,还有可能的对明朝入侵,头脑尚且清醒的万历帝不顾反对,集结4万大军,由李如松、宋应昌统领,奔赴朝鲜作战。打败日军与平壤后,因为后援不足无奈止步,经历碧蹄馆之战后,开始了谈判拉锯期。
谈判拉锯持续数年后,公元1597年正月,日本14万大军再攻朝鲜,朝鲜继续求援明朝,国内稍显安宁的明朝,这次准备充分,终于开始了反击。
四万大军援朝战斗,随战争进程还不断增兵,最多时援朝军达七万人之多。
经过年余战斗后,丰臣秀吉病死,失去主心骨的日本选择和谈,随后撤出朝鲜半岛。
抗倭援朝战争获得胜利。
(抗倭援朝大明绝唱)
只是这胜利,却也让明朝付出重大代价,也给了死敌努尔哈赤崛起契机。
首先:经济上损失,前后持续七年的战争,消耗明朝白银千万两之巨,让张居正改革积攒的财富几乎消耗一空。
其次:贸易上损失。并不太平的东北亚,让当时海上贸易繁荣的明朝,对外贸易陷入停滞,贸易停滞造成白银输入量下降,进而在明朝国内连锁引发经济危机。
最后:就是努尔哈赤统一女真。
就在日本侵朝同一年,努尔哈赤曾表达参战意图,诉求则是吞并海西女真。朝鲜国王拒绝了这一包藏祸心建议,但是努尔哈赤并没闲下来,而是在明朝致力于对日战役时,利用七年战斗期,在李成梁父子无暇顾及时间段内,完成了对海西女真的征服。
最后,统一了女真的努尔哈赤,在实力越发雄厚后,在熬死唯一顾虑李成梁后,才有了足够的底气,以三大恨为由发布檄文,正式开启了“明后金战争”的序幕。
(后金统一与崛起)
历史就是一个又一个蝴蝶效应最后聚合成的产物。
如果张居正没有在57岁暴毙而死,如果张居正改革能延续,进而延续成惯例,明朝财政改革,军事改革如何会人亡政熄,最后一步步因财政困境走向末日?
如果织田信长没有在48岁横死本能寺,他统一日本后,又那会需要通过战争获得威望加持?第六天魔王非浪得虚名。他不死丰臣秀吉那有出头之日,抗倭援朝战争估计也不会发生了。
如果这一切因果都不存在,努尔哈赤又如何会毫无顾忌的吞并海西女真壮大自己,最后成明朝致命威胁?
回溯历史,发生的已经发生,只能说一声叹息。
只能说1582年,死不逢时也是种原罪.......
参考书籍:
《德川家康》:山冈庄八,岳远坤译
《明史》
《张居正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