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不停的刮着,如奔腾的骏马在空中愤怒的咆哮着 ,高耸的山崖之下 ,猿声不断地传来 ,时而悲凉 ,时而婉转 。我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的枝叶在我头顶飘落,如逝去的秋叶 无力的打着卷 。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我站在高台之上,看着奔流, 一去不复返的河水,不禁忧从中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杜甫生于唐朝中后期,其祖父杜审言是唐高宗咸亨年间的进士,官拜修文馆直学士,杜甫的父亲杜闲官拜朝议大夫兖州司马。杜甫的母亲的家世也不简单。家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也许历史上的文人都会经历不得志的一面,杜甫也不例外。也许是时运不正 ,20年里,杜甫屡次赶考都碰见命中的仕途克星权相李林甫,没有一次考中。直到天宝十四年,杜甫才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杜甫嫌官小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一年杜甫已经44岁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流露了诗人少年时代不平凡的抱负。可现实永远是残酷的,年少的状志和现实的差距使这个自命不凡的人不得不低头

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而此时的杜甫 却说:做官,哪怕是小官也是不用交税 的,连我都儿子都饿死了,哪这些贫民百姓呢?杜甫终究还是那个忧国忧民的杜甫 。试问谁能够忍受晚年丧子的痛苦 ,杜甫也是人啊!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是为肃宗。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杜甫岳阳楼登高(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1)

.叛军的凶残使老百姓只能卑躬屈膝,换取活下去的机会。昔日王公贵族,现在流落街头,形同乞丐。战争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杜甫仍在写诗。只有诗歌,还能让他的内心的积压可以得到宣言

杜甫岳阳楼登高(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2)

杜甫看到了百姓所经历的这些磨难,却无可奈何心中的苦楚愈发严重可现实的他有能做些什么呢?

只得于寄托在虚幻的世界,可怜一代诗圣, 死后连尸骨都不能落叶归根,可怜可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