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威海市产业紧缺人才的评选中,“1 4 N”创新平台体系共推选4名候选人参加答辩,4人全部入围,每人将获得最高30万元奖金。“通过平台体系人才工程‘配额制’,我们获得了评选资格,进而有机会加入我市紧缺的人才行列,享受相关政策,我们有更大的热情和责任在这座城市创新、创业。”候选人之一、山东海洋信息研究院副院长白博说。

朝阳市人社局创业孵化基地(市产业技术研究院)(1)

今年,我市把人才和劳动力缺乏问题列入24个需要高度关注、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作为我市“1 4 N”创新平台体系中的“1”,市产业技术研究院(郭永怀高等技术研究院)以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在人才政策、人才载体、人才培养等领域创新举措、精准发力,蹚出了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的特色路径,助力全市人才发展和科技创新水平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创新政策,让“人才活水”充分涌动

面对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态势,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积极争得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支持,于今年3月份出台了《关于支持“1 4 N”创新平台体系人才发展的若干措施》,靶向支持平台单位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

“这项专项政策,是在全面摸清平台人才家底、人才发展需求和政策适用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含金量高、适用性强,为我们各平台做好人才引育留用工作注入了‘强心剂’。”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说。

有了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专项支持,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积极推进政策落实落地,充分用足用好人才工程“配额制”、人才引进“双落户”、职称评审“直通车”、青年人才一次性培养补贴、双向挂职交流等7项政策,精准支持“1 4 N”创新平台对接高端智力、突破人才瓶颈。从市产业领军人才、产业紧缺人才等市级人才工程中拿出20%的配额专项支持平台,就是其中非常管用的一项“干货”举措,也让白博等人通过平台实实在在感受到威海广聚英才的诚意。

朝阳市人社局创业孵化基地(市产业技术研究院)(2)

交流挂职是培养锻炼干部人才的重要途径。6月,“1 4 N”创新平台体系双向挂职工作方案出台,首批遴选了8名平台高层次人才,到市直部门或企业挂职锻炼3至6个月,有效实现挂职人才与挂职单位、挂职人才自身工作与挂职单位业务领域、所在平台与挂职单位三个有机融合。吉林大学仿生研究院院长助理兼办公室主任郑龙是首批挂职成员之一。在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挂职期间,郑龙积极参与“双走进”等各项工作,成功促成吉大仿生院与科博乐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达成合作,针对新能源汽车散热系统进行联合开发,获得了威海市校地人才合作项目支持。

做优平台,打造高端人才“聚宝盆”

以高端平台聚高端人才、以高端人才促创新创业,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围绕这样一条人才工作主线,积极引导高校院所精准对接本地产业资源,共建高水平创新平台,共育高层次双创人才。截至目前,“1 4 N”创新平台体系共纳入平台24家、延伸设立创新机构118家,汇聚任露泉、杜善义、姚建铨等院士21人,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64人,博士学位人才303人,其中泰山系列人才41人,“1 4 N”创新平台体系正加速成为我市密度最大、增长最快、创新最活跃的人才高地。

朝阳市人社局创业孵化基地(市产业技术研究院)(3)

作为“1 4 N”创新平台体系“4”平台之一,哈工大创新创业园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聚焦服务本校人才创业、助力威海产业创新,哈工大创新创业园建设了以院士和首席科学家为核心的11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已成功孵化27家科技型企业,其中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孵企业注册资本超过5亿元。留威工作的哈工大(威海)毕业生也由建园前不足20人增加到去年的109人,其中,50多名哈工大(威海)校友留在园区创业或工作。

有了哈工大创新创业园,一批创新平台也在积极拓展引才育才留才的载体。山东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在已建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医疗器械等6个工程中心的基础上,新成立智能感知等4个中心,并获批挂牌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威海分园,加快山东大学专家人才、技术资源向我市集聚;吉林大学仿生研究院依托任露泉院士,带来14个技术团队、173人,同时成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各类平台载体不断充实完善、拓展延伸,让“1 4 N”跑出了人才集聚“加速度”。

创活模式,“产才融合”释放发展新动能

眼下,在经开区智慧谷园区,双碳绿能产业研究中心正在抓紧时间完成最后的装修工作。

朝阳市人社局创业孵化基地(市产业技术研究院)(4)

作为山东广瑞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和哈尔滨理工大学合作共建的成果,双碳绿能产业研究中心将承接哈理工总校机械和能源动力领域2名研究生到此地进行联合培养,参与科研项目。广瑞电力董事长王健也成为哈理工的产业导师,当哈理工学生在此实践时,王健将基于实际工作经验为学生们提供技术指导。

这是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出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的一个缩影。9月,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哈尔滨理工大学共建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前期征集到30多个企业220名研究生需求,首批选聘了13家企业30名产业导师,首批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正陆续到位,将积极参与我市企业研发项目中,同时,也为我市引人留人开拓了新渠道。

为持续释放我市人才创新活力,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建立了平台人才供给、企业人才需求及各级人才政策“三张清单”,在此基础上,积极树立并推广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创新在平台、产出在企业”的人才合作模式、人才挂职“科技副总”模式等,有效引导平台及人才团队精准对接本地产业资源,在产才深度融合中实现全市平台与平台、平台与企业、平台与区市“项目共研、人才共用、成果共享”。(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宫子媛 通讯员 刘宁宁/文 资料图)

总编辑:殷洪军

值班总编:孙 锋

复审:谭立勇

编辑:岳 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