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01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争议最多的是‘冲’这个字的意思,有人说是‘虚’的意思,与“盈”相对,所以有‘冲虚’的说法。说是‘虚’可以,但是如果说与“盈”相对就错了。道是本源,是一,没有二,没有虚与盈、善与恶、是与非的对立分别。道只有在用的时候才会生出二、生出三、生出万物。

老子道德经对普通百姓的意义(道德经老子为什么要让大家)(1)

南怀瑾:《老子他说》中解释‘冲’的是意思是“中”,用中而不执其两端,无过与不及的意思。而‘道’的本体就是‘未发之中’,没有两端的分别,所以解释为‘中’是比较合理的。

且吕祖解道德经心法中说到:“冲而用之,到冲的地步,才叫做和。”意思是说到了用‘冲’的地步就是‘和’了。

我们都知道《中庸》里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是“未发之中”,未发就是中,而一旦发出来之后,就要用未发的那个‘中’来节制它,所以‘发以中节’就是‘和’

所以吕祖说到了用‘冲’的地步就是‘和’了,就说明‘冲’就是‘中’。也就是:到了用中的地步,就是和。因为“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老子道德经对普通百姓的意义(道德经老子为什么要让大家)(2)

就像太极图,一阴一阳谓之道,太极定的状态是阴阳平衡,即是中,也是‘无极’,也有人说是混沌一气,阴阳未分,因为未发,所以不分阴阳。而太极动的时候,要么是阴盛阳衰,要么是阳盛阴衰。

在中医里面,就是要把阴阳调整到平衡,也就是调整到中的状态,有中这样一个标准,所以出来了阳盛阴衰、阴盛阳衰,就‘以中节之’,按照中的状态来调整,使得阴阳平衡。

所以第一句的意思就是:道的本体是中的状态,而用这个‘中’的时候是不会出现盈满的。

02

渊兮,似万物之宗:‘渊’是‘渊源’的意思,说的是‘道’。‘宗’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宗旨’的意思,也就是一,也是在说‘道’,因为万物本就是道生万物。

所以这句的意思是:遵守中道而不盈满,就能知晓渊源之妙,就能明白万物的宗旨,知晓万物的本源。知宗,知万物者也,岂不渊乎!其实还是在说‘道’。

老子道德经对普通百姓的意义(道德经老子为什么要让大家)(3)

03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在《下篇:德经·五十六章》中也出现了同样的内容:“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可以一起理解。

大致意思是:人要挫掉自己的锐气、锋芒和棱角,从外面纷纷扰扰的世间中解脱出来,融入光明的万象,混同于大地尘土,这就是玄妙的同化为一,这样才能‘得道’。

亲疏、利害、贵贱都是对‘道’的态度,亲近‘道’必归于有,亲之说明有刻意求‘道’的念头,会执着于‘道’,变成有为;而疏远‘道’又容易落入顽空之中,认为没有‘道’的存在。

觉得‘道’对自己有利,就容易生气贪念欲望;如果觉得‘道’对自己有害,又会弃道而行。

不可觉得‘道’很贵重难得,如此,稍有功夫就会生出骄傲的心,终不能成;不可觉得‘道’无足轻重,否则生起退心,放弃修道。

真正的闻道者对待‘道’是:不亲而亲,疏而不疏,不利而利,害而不害,不贵而贵,贱而不贱,如此者,才能得道,才能为天下贵。

老子道德经对普通百姓的意义(道德经老子为什么要让大家)(4)

看上去很绕,其实讲的还是‘中’,亲是太过,疏是不及;利是太过,害是不及;贵是太过,贱是不及。只要保持中道,这些都不会有,因为‘亲疏、利害、贵贱’都是私欲,都是有一个我在里面,才会对道有‘亲疏、利害、贵贱’。而有私欲就说明不是‘未发之中’了,而是已发的状态,就脱离了中道。

人一旦锐气、锋芒太过,就会像子路一样,勇猛思进的心太强,则容易生出退心,因为阳极必反,进极生退。所以要挫掉自己的锐气和锋芒,这样自然能从外在的纷纷扰扰中解脱出来。

‘光’是闪耀、耀眼、突出的意思,说明太过。‘尘’是灰尘,微小,卑微的意思,说明不及。

‘和其光、同其尘’:就是含敛光耀,面对光芒万丈的自己不被污染而生出私欲;混同尘埃,面对卑微如尘土的自己而不失去本来真实的自己,‘和光同尘’就是让自己回归中道,不大也不小。

所以,能够挫掉自身的尖锐,从而化解各种纷扰,能够收敛光耀而不被私欲污染,能够混同尘垢而不觉得自己卑微,就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老子道德经对普通百姓的意义(道德经老子为什么要让大家)(5)

04

湛兮,似或存:是说“道”隐没而不见形迹,但又似乎存在,形容“道”若无若存。正因为“道”若无若存,才会出现有人认为‘有道’,有人认为‘没有道’。

若认为‘有道’就会“亲、利、贵”,亲近追求道,认为道对自己有利,将道看得无比贵重。

若认为‘没有道’则会“疏、害、贱”,逢人就会说道是假的,道不存在,要疏远道,相信道对自己没有利只有害,贱视瞧不起道。

吕祖说:当修行到了一定层次之后会进入杳杳冥冥的状态,在杳冥之中,好像有,又好像没有。湛兮而成道,道非无,无而若存焉。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我不知晓‘道’是谁的后代,象帝普遍解释为世界、万事万物,就说明道在世界之前就有了。这一句的意思就是:我不知道‘道’是怎么来的,但是道是世界的源头

总结:

遵守中道不盈,则知渊源之妙,方明道之宗旨,知万物之本源。

挫掉自己的锐气,从纷纷扰扰的念头中解脱出来,面对光芒万丈的自己不被污染而生出私欲,面对卑微如尘土的自己而不失去本来真实的自己。

老子道德经对普通百姓的意义(道德经老子为什么要让大家)(6)

‘和光同尘’就是返朴归真,做回凡人,真正的悟道高人都是凡人,不要小看凡人,因为‘返朴’即是做回凡人,返朴归真就是说“凡人即是真人”。

《黄帝内经》从上到下分为五种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凡人。所以道家常说真人,道家有四大真人,后面还有张三方张真人。

但是真人都是最平凡的普通人而已,因为真人最终都是‘和光同尘’,都要返回最真实朴素的自己。而我们所理解的凡人,恰恰不是凡人,因为总是在最求光芒万丈的自己,鄙视卑微如尘土的自己,都是不肯认识真正平凡的自己。

凡人一悟道就是真人,真人悟道后,最终也要和光同尘、返朴归真做回凡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