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平原是我国三大平原之一,也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平原,大致范围在北到燕山、南到大别山、西到太行山至伏牛山一线、东到渤海和黄海之间,覆盖京、津、冀、鲁、豫、皖、苏7个省、直辖市,总面积30万平方公里,和芬兰、波兰面积差不多,而大于英国和罗马尼亚。
华北平原中间的狭窄之处
华北平原中部以黄河,或者以山东丘陵至太行山形成的狭窄区域为分界点,又分成了海河平原、黄淮平原两部分。虽说由山东丘陵到太行山之间是华北平原较为狭窄的区域,但这个狭窄是相对来说的,两个山区之间的平原地带平均距离也在200公里左右。
在这200公里左右范围内,是黄河等众多河流流经之地,水资源充沛、土壤肥沃,自古以来便是物产富饶、人口稠密之地。并且这里还是联系我国中原南北的咽喉之地,交通便利、商业兴旺。可以说这一带是我国在农耕文明时期最为“精华”的所在。
红圈之处即为本文所说狭窄的地方
在这一区域,如果不算太行山东麓、山东丘陵向西一带的县,有一些由大的山脉的延伸出的余脉、小山、小丘,绝大地带是一望无垠的大平原,特别是在最中间的部分更是拥有着厚厚的土层,向下掘进十几米、几十米也见不到一块石头。
但即便是这样,在这一带明、清时期的府、州、县的地方志里却也不乏有着山、丘、岗的记载,甚至有的地方还以某山为名,至今这些山、丘、岗除了极少数,大多都已经看不到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先来看看这一带在明清的地方志上都记载有哪些山。山东曹州府:
在此图上还是兖州府曹州
至清末,辖1州:濮州;10县:菏泽、曹县、城武、巨野、单县、莘县、观城、朝城。
府城:历山,凤咮山;
曹县:曹南山、景山、青山、左山;
定陶县:仿山、菏山;
城武县:文亭山;
单县:棲霞山、开山、大陵山。
山东东昌府
清康熙《山东通志》里的东昌府图
至清末,辖1州:高唐州,9县:聊城县、堂邑县、博平县、茌平县、清平县、莘县、冠县、馆陶县、恩县。
府城:平山、无影山、兴隆岗、太阴山;
堂邑县:驼山;
博平县:骆驼山、鹅子岿(岿指小山丛列);
茌平县:茌山、丁家岗、牡邱、荆邱、葛邱、重邱;
莘县:弇山。
馆陶县:陶山、玉山、金鸡山;
高唐州:高唐山、鱼邱山;
恩县:阴山。
山东临清临清州
至清末,辖夏津、武城、邱县3县
临清州:土山(今称龙山);
邱县:平邱山、凤凰山
直隶大名府
至清末,辖1州:开州;六县:大名县、元城县、南乐县、清丰县、内黄县、滑县、东明县、长垣县。
府城:沙麓山、惬山;
南乐县:方山、一篑山;
南乐县几个以方山为名的村子
清丰县:秋山;
东明县:白云山、龙光山、五霸岗、黄陵岗;
开州:历山、鲋鰅山、金沙山、洪洋山、卫阳山、鸡鸣山、吕团岗、望河岗、龙泉岗、杏花岗;
长垣县:大岗、卢岗、荆岗、青岗、宜邱。
直隶广平府
至清末,辖1州:磁州;9县:永年、鸡泽、曲周、肥乡、广平、成安、威县、邯郸、清河。
说明一下,因为广平府所辖的永年、磁州、邯郸几个县已处于太行山向平原过渡地带,本身就有石山和丘陵,本文不再涉及这几个县里的山,仅统计其他位于平原地带县里的山。
肥乡:浮邱山、天台山;
鸡泽县:鸡泽山、凤起山;
广平县:辘轳山、鏊子山、紫荆山;
清《广平县志》中的广平县域图,图中有广平境内几座山
清河县:白虎岗。
综合上面的数据,在涉及今天3个省、明清时5个府20多个县范围内有60多座山,这还仅仅是笔者手头上的资料并不算完整的情况下统计而来,事实上在明清时民间所传的“山”应该还会更多。今天,这些山在各地已经绝大多数没有了踪迹,但是这些山却至今还影响着各地。
有一批以这些山而得名的地名河北省馆陶县,据《元和郡县志》卷16魏州馆陶县记载:“陶丘在城西北七里。赵时置馆于其侧,因为县名”
河北省邱县,在县东有平邱山,县城(指今天邱县邱城镇)建于平邱山上,故城中大十字街南北地势,今犹稍高。
邱县建于平邱山上
山东省茌平,茌山在城内,东北形高土赤,横亘五十余步,汉茌平县以此名。
山东省聊城市,明朝时设平山卫,其名字来历则是在城中的平山,“平山在郡城阛阓(指街道)间,微有土阜,初设平山卫以此”。
有一批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名山曹州府濮州的历山,相传为虞帝舜耕作之处,旧有舜祠。
而曹县曹南山、东明县五霸岗、茌平县牡邱和重邱等地,则是春秋时期诸霸主的会盟之处。
大名府的沙麓山,最有名的事情则是在春秋僖公十四年“沙麓崩”,本来高大的山“崩”了。不但如此,后来又发生了另一件有名的事情,一个叫做王翁孺在徒到魏郡元城时,有人说:“昔春秋时沙麓崩,晋史卜之曰:阴为雌,阳为雄,土火相乘,后六百四十五年,宜有圣女兴。今王翁孺徙其地,日月当之”大意是沙麓山崩的时候,晋国有人预测到在645年后,在沙麓山崩之后,会有圣女出生。后来王翁孺迁到沙麓山一带,生下了王禁,王禁的一个女儿成为汉宣帝的皇后。
春秋时期的沙麓山一带
大名府惬山,是汉成帝时,因黄河泛滥,王延世治河时运土堆成的小山,让人看上去感觉非常安全,所以称为“惬”,得名惬山,其位置与沙麓山遥遥相对。
各地的“古八景”中也少不了这些“山”的身影古时候,为了显示本地底蕴深厚、人杰地灵,往往会有文人墨客拼凑起歌颂当地景色的诗歌,一般以“八景”为多。在今天冀鲁豫三省交界之处的这些府、县,当然也少不了“八景”诗,在这些诗里,也有着当地“名山”的身影。
曹州府:历山春雨
曹县:景山夕翠
定陶县:仿山雪霁
成武县:云山夕照
单县:栖霞晚照
莘县:弇山藏秀
馆陶县:陶山夕照
临清州:土山远眺
邱县:凤山列市
大名府:沙麓霁云
大名县:惬山古偃
南乐县:方山夕照
清丰县:秋山叠翠
开州:洪洋叠翠
广平县:紫荆毓秀
清《鸡泽县志》里的凤山晓月
鸡泽县:凤山晓月
肥乡县:天台晚眺
这些山是如何形成的?
那么说了半天,这些山是如何形成的呢?在本文里,这些地处大平原所谓的“山”,都是地势较高、规模较大的土堆罢了,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堂邑县志》说明的就比较清楚:其所谓山大率皆土阜稍隆,隆尔不独悬为然也。但是即便是土山,其来源也各不相同。
一是自古就有的。在这一带凡是历史悠久却没有明确来历的“山”大概一般都属于这种情况;
二是黄河冲积而成。在这一带为黄河频繁决口泛滥之地,大多数的“山”的形成和消失都应该和黄河有关;
三是人工堆积。
鸡泽县凤起山,由明万历间知县邑令曹孔荣筑,康熙十年知县姜炤增筑,乾隆十七年知县王光爕再筑。
大名府惬山由王延世治河时运土成阜。
东明县黄陵岗为元时贾鲁治河所筑。
临清土山(今为龙山),为明永乐时浚会通河,泥土积累而成。
四是陵墓封土。
曹县左山,相传为左邱明殳墓。
定陶县仿山,为周曹伯葬地。
单县大陵山,为周成五少子单子臻墓。
开州金沙山,宋建炎二年金人攻开德,守臣王棣战死,当地人立塚如山。
五是古堤遗址。
肥乡县浮邱山,土阜隆起,设仅数尺,或为古隄遗址。
清《肥乡县志》中的各山
六是记载错误。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博平县志》,山川纪记载:平山,旧志在治西南即洪镇寺,山东通志在府城中今平山卫,因此而得名,信矣!则指寺为山者非尝读《北魏书东郡传》:博平有长白山!始见之甚骇,及考,其下有土,鼓逄陵二城,其谬指邹平之长白?
即在道光以前《博平县志》记载博平县有平山、长白山,道光年间所编的县志里对这个情况进行驳斥,是把府城和茌平的两座山记载到博平。因此在光绪二十九年(1900年)博平县续志的舆地志里得到改正:博境平衍,宽广有河无山。
清朝《广平县志》上的紫荆毓秀
这些“山”既然都是土质,不像真正的石山,并且还较为低小,极易被黄河冲毁或者掩埋,为何古人还热衷记载?一是古人从风水等角度考虑认为,如果一地为有山有水的地势是具有灵性的,所以无论再怎么牵强附会也要找出一座山来,因此也就有了把本地稍高一些、能够独立开来的地势就记载为“山”,哪怕实在找不出来“山”,也要找一个高于平均地形,来进行歌颂本地水土有多么的美好。
比如民国《夏津县志》形胜记载:左环马颊右带卫河,古堤绕乎东南,巨镇奠于西北。卫水要津,长堤曲如盘带。
二是能够提升本地知名度,这和今天各地热衷于“造景”的道理是一致的,没有一个能说出品的景观,显得当地是多么的“没品”,在人前没有可以炫耀之资。
三是给本地找一个地标,便于找到到达方向。古代地广人稀,能找到人问路不易,也没有导航设施,所以在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找一个高地当作指引是很有必要的,这一点从春秋时诸霸主往往会盟在某丘就可窥到一斑。
清朝《莘县志》中记载的弇山
这些历史上记载的“山”今天为何绝大部分都找不到了?一、黄河的频繁泛滥改道既造成了许多新的“山”,又使很多旧的“山”消失。
使高山崩塌,比如大名府的沙麓山“崩”,崩这样的词在古代并不容易实现,特别是能够是一座“山”的体积就更大了,沙麓山之所以崩,很大概率的原因是因为黄河流经山下,长时间的冲刷使山崩塌。
此外,黄河泛滥带来的泥沙淤积也可以使原本高耸的地貌成为平地。比如南乐县方山,相传有东西二土山,后为黄河决口荡平,只剩下村名存在。清丰县秋山因黄河改道,“所存仅抔土耳”。 恩县阴山,今(指清代恩县志编修的时候)仅有土阜。
二、被当作建筑物料筑城搞建设用了,比如茌平茌山,相传在明成化间第一次凿土筑城,“山夷”,到了正德间对城墙再进行加高,茌山“渊”矣,成了大深坑了。
邱县平邱山,“久已夷为城市矣”。
民国《临清县志》中的照片:临清土山
这些在历史上有记载的“山”,已经绝大多数没有了踪迹,但是还有继续存在的,这就是临清的土山,自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把开挖会通河的泥土堆积起来之后,每年的运河疏浚清出的泥土便累积其上,经400多年的堆积越来越大,成为鲁西最大的人工土山,新中国成立之后先为龙山公园,近年来则成为森林公园。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