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下午袁隆平先生病重辞世,怀着沉重的心情,他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再一次被人们审视。带头研究的杂交水稻让全球粮食增产了20%,这意味着多养活了近10亿人,厥功至伟。近期,第7次人口普查结果也公布了,中国总人口14.1178亿人,其中少不了袁老的功劳。这篇文章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人口的历史。

逃不脱的兴衰周期律(逃不脱的兴衰周期律)(1)

中国自古以来就留下了许多关于人口的记录。因为人们认为人口的增减与政府的税收收入直接相关,而且人口的增减是政治好坏的指标。从历史上看,中国的人口一直保持着世界最大的规模,与周边世界的人口流出和流入都很少,而且人口增长和人口崩溃周期性地出现。

中国全国户籍登记人口的最古老记录是西汉平帝元始2年(公元2年)的数字,人口59,594,978人,户数12,233,062户。这个数字还不包括在课税对象之外的少数民族和奴婢。另外,估计有相当多的逃漏、遗漏,因此推测实际人口约为7千万到8千万。而关于此前的中国的人口,只能用种种的方法来推测。

逃不脱的兴衰周期律(逃不脱的兴衰周期律)(2)

夏朝

俗话说“中国四千年的智慧”,中国最早的王朝,根据传说,是约4000年前成立的夏王朝。夏朝的领土只占黄河流域的狭窄区域。在遥远的后世,西晋(公元265 - 316年)所写的《帝王世纪》一书中,夏王朝的人口为13,553,923人,这一数字是不可信的。本来,夏这个王朝本身就处于半神话传说的世界中,在中国的历史学界被认为是实际存在的中国最古老的王朝,但在日本等外国的学界,其实际存在仍然受到质疑。

逃不脱的兴衰周期律(逃不脱的兴衰周期律)(3)

商朝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中国最古老的王朝是殷朝(公元前一千五百年至公元前一千年)。其领土也比现在的“中国”小得多,但已经进入了高度发达的青铜器文明阶段。虽然没有直接显示人口总数的资料,但有一些考古学遗物可以从碎片上了解人口规模。

根据甲骨文的记载,一个名为妇好的王妃率领一万三千人的军队与西方的异族进行了战争。

殷的时候还保留着殉葬的风俗,很多人在祭祀的时候都会去祭拜。根据甲骨文的资料,武丁王死的时候,有三百名异族陪葬,还有一次祭祀就有五百名奴隶和战争俘虏牺牲。实际上,在殷墟遗址中也发现了大量殉葬者的人骨。

考虑到这些,虽然殷时代的人口的具体实数不清楚,但可以知道,这是能够进行相当规模对外战争和祭祀使用大量牺牲的的人口数量。

西周

公元前11世纪前后,殷灭亡,周王朝兴起。前面提到的《帝王世纪》中记载的周初人口为13,714,923人,这一虚假的数字当然不可信。关于周初的人口,有三百万人到一千万人左右的推测,但都只是推测。

周朝在公元前770年受到西方犬戎的压迫,迁都东方。在此之前称为西周,东迁以后称为东周(前770 - 221年)。顺便一提,周朝东迁时,由于周王室保管的大量历史史料在混乱中丢失,中国的年号和年代被确定下来的最古老的是周朝东迁的公元前770年。之前的历史事件的年代都是推测。

逃不脱的兴衰周期律(逃不脱的兴衰周期律)(4)

春秋时代的人口推算是根据拥有战车的数量

东周由于统治力衰弱,各地诸侯割据,各自实行富国强兵政策。在春秋时(前770 -前403年)还没有进行户籍调查的迹象,但是因为以战车的拥有数量来表示国力,所以可以根据这个数字推算当时的人口。

有“千乘之国”或“万乘之主”的说法。这是“拥有千辆战车的大国”“拥有一万辆战车的伟大国王”的意思。根据《周礼》的规定,一般每辆战车配备4匹马、10名甲士、20名步兵,另外还有辎重车,以一定比例混合在战车上。根据当时的记录,春秋时代后期各国拥有的战车总数为25,000辆。

从战车、辎重车的比例和各自规定的随行人数简单计算,各国兵力合计为87.5万人。在古代中国,战争的形态与现在不同,征兵率一般是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征兵,结果,春秋时代后期的总人口估计在500万人左右。这一数字接近中国学界的定论。

不过,征兵率在全体国民中每五人中就有一人,这也让人觉得太高了。无论如何,以拥有武器的数量为标准,只能推测当时的人口。

逃不脱的兴衰周期律(逃不脱的兴衰周期律)(5)

战国时代人口是根据兵员数推算的

战国时代(公元前403 -前221年)铁制农具普及,而且,中国世界本身开始向周边扩张,人口增加。人口的增加也改变了战争的形式。春秋时代城邦之间的战车战是主流,而到了战国时代,领土国家之间的步兵战成为主流。参加一次战斗的兵员数量也几乎增加了十倍,战斗也变得长期化,战争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著名的《孙子兵法》。

战国时代的中国分裂为被称为“战国七雄”的七大国。虽然没有留下各国的人口统计记录,但是兵力数量是保留下来的。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秦楚的兵力为百万,魏国为七十万,其余四国各为数十万。

假设强国赵、齐的兵力各为80万,小国韩、燕各为50万,七国的总兵力合计为530万。这是春秋时代兵力总计不到90万的6倍。根据当时的法令记录,当时一户的平均人数大约为5人,这5人中有2人为“卒”。以此计算,七个国家的户数合计为265万户,人口为1325万人。当时的中国,除了七大国之外,还有卫、宋等小国,另外,据推测中国的西南部、南部也有相当数量的人口,所以战国时代中国的总人口约为两千万人左右。

所谓秦、楚的兵力百万大概是宣传数字。但是,不再用战车的拥有数量,而是用步兵的兵员数量来表现国力,这充分体现了战国时代的特征。

战国时代估计有两千万人口,在现在看来是少数,但以当时中国世界的面积来看,已经是过密了。在中国,环境破坏成为社会问题,实际上是从战国时代开始的。儒家的亚圣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左右) 曾发出“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的叹息。

逃不脱的兴衰周期律(逃不脱的兴衰周期律)(6)

秦汉帝国的人口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公元前221年,中国的人口和战国时代差不多。秦在很短的时间内建造了万里长城,建造了宏伟的秦始皇陵,修建了直道。以当时约两千万人的国力,似乎有些勉强,秦国国力凋敝,秦始皇死后不久秦国就灭亡了。

如前所述,中国最早设立全国性户籍登记是在西汉末期,即平帝元始二年(后二年),全国人口59,594,978人,户数12,233,062户。此后,关于中国的总人口,无论如何都可以以户籍登记人口为基础进行论述。

中国历史上人口增长的周期规律

建国时期,新王朝建立时,由于人口稀少,政府一般采取降低税金,让百姓休息的“小政府”政策。其结果,以农民为中心的中国人口急剧增加,太平盛世。

繁荣期人口增加的结果是税收增加。以这充裕的财政为背景,王朝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土木工程和领土扩张等积极的政策。但是,与外表的繁荣相反,百姓的负担增加,生活恶化。另外,由于耕地的开垦一般跟不上人口的增加,农民人均可耕地面积减少,随着世代更替,生活环境恶化。

衰退期建国后大约十代左右,人均粮食供给量接近饥饿线,社会不安扩散,农民叛乱频发。一开始王朝政府的镇压叛乱等政策奏效,但最终都无效。

交替时期王朝政府的支配力减弱,地方政权、地方军阀处于半独立状态。战乱爆发,王朝灭亡。人口大量死亡和出生率剧减的结果,导致人口崩溃,人口减少,下降到正常水平。然后新的王朝勃兴,回到循环的最初。顺便说一下,新王朝的统治阶级,大多是前王朝末期的农民叛乱集团或军阀之一,或者是趁着前王朝末期的混乱来到中国本土的异族集团。

中国的历史,大体是上述循环的重复。一个王朝的寿命很难超过十代人三百年,在人口崩溃时期往往出现极端的人口减少。

逃不脱的兴衰周期律(逃不脱的兴衰周期律)(7)

历史上的人口崩溃与恢复

西汉末近六千万人的户籍登记人口,因短命的新王朝(公元8 - 23年)时期的动乱而剧减。平息动乱后,建立东汉王朝的光武帝(公元25 - 57年)将都城从大城市长安迁至规模较小的洛阳,采取对外消极政策,充实内政。即便如此,光武帝治世末期的中元2年(公元57年)的户籍登记人口只有21,007,820人。从六千万到两千万,即使考虑到政府对户籍的把握能力的下降,这一减少幅度也令人战栗。现代中国的人口学家们认为,由于两汉交替时期的人口崩溃,在不到一个世代的时间里人口减少了一半以上。

东汉末年的永寿3年(公元157年),户籍登记人口恢复到接近西汉末年的56,486,856人。但是,以当时中国的可耕地面积和农业技术来说,户籍登记人口六千万是一个极限。由于人均粮食供应量下降,社会不安扩散,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黄巾之乱(公元184年)爆发了,由此进入一个英雄豪杰地方割据的动乱时期。

逃不脱的兴衰周期律(逃不脱的兴衰周期律)(8)

后来汉朝灭亡(公元220年),中国分裂为魏、吴、蜀三国。在各自的户籍登记册上,蜀为940,000人(公元263年),魏为4,432,881人(公元263年),吴为2,300,000人(公元280年)。三国合计的户籍登记人口还不到1000万人。而统一三国的西晋(公元265 - 316年)的户籍登记人口为16,163,863人(公元280年)。

实际人口的减少并没有达到这种程度,但可以肯定的是,公元3世纪是中国史上空前绝后的人口崩溃期。趁着中国人口的崩溃,北方的游牧民族南进,在接下来的4世纪开始了“五胡乱华”时代(公元304 - 439年)。中国自东汉灭亡(公元220年)至隋统一中国(公元589年)为止,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罕见长期反复分裂、混乱时期,没有统一王朝出现(西晋一度统一了二十年),其中最大的原因是3世纪人口崩溃的伤痛迟迟没有恢复。

隋朝的户籍登记人口为46,019,956人(公元609年),唐玄宗皇帝天宝十四年的户籍登记人口为52,919,309人,均不及西汉末的数字。中国的户籍登记人口超过西汉末的记录,其实要等到北宋(公元960 - 1127年)。

逃不脱的兴衰周期律(逃不脱的兴衰周期律)(9)

从近代中国的人口来看,清朝的康熙帝(1661 - 1722年在位)统治末年,人口突破了一亿人大关,开始了前所未有的人口增加。乾隆帝(1735 - 1795年在位)末年,人口增加到约3亿,道光帝道光13年(公元1833年)的户籍登记人口为398,942,063人。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竟然增加了四倍。

至今没有能够解释清朝人口爆炸的决定性学说,这一人口爆发被认为是中国史上的谜团之一。19世纪以后,中国近代化进程缓慢的原因之一就是,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资本的原始积累未能实现。

为什么历史上的中国会走向周期性的人口崩溃?

人口崩溃这一现象本身在世界范围内并不罕见。中世纪的法国因为百年战争和黑死病,人口减少了一半,近世的德国也因为三十年战争,总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二。近代南北美洲大陆原住民的锐减和澳大利亚原住民的灭绝,是人类史上最严重的人口崩溃。

逃不脱的兴衰周期律(逃不脱的兴衰周期律)(10)

中国经历了多次人口崩溃。饥荒和战乱造成的直接死亡人数自不必说,婴儿死亡率的急剧上升和出生率的低下导致人口在短时间内减少。其“脆弱”的原因在于人口结构的不稳定。

不仅限于中国,前近代社会人类的平均寿命大致为二十多岁,一般情况下,即使生了5个孩子,长大成人的也只有2 ~ 3个。即使在欧洲,例如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工人阶级出生时的平均寿命也不过20岁左右(恩格斯给出的数字)。前近代的人口结构,无论哪个国家,本质上都是不稳定且容易崩溃的。

在一些欧洲国家可以通过“弃子”抑制人口增长。但在中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财产以均分继承为原则,尊老爱幼,子女数量越多越好。没有遏制人口增长的措施,结果,无论哪个时代,都只能走到尽头。

这样一来,中国的人口崩溃就具有了其他地区看不到的特征。

1.周期性重复的事情

2.历代王朝政府都集中了所有智慧,制定了预防人口崩溃的对策,但最终都没能成功避免人口崩溃。

3.人口崩溃之后,中国必定复苏

逃不脱的兴衰周期律(逃不脱的兴衰周期律)(11)

近代以前的中国与其他文明圈几乎处于孤立状态,人口进出也很少。说得残酷一点,就是在这个巨大的“鱼缸”里,中国人按照生物学的规律,重复着人口崩溃与恢复周期这一宏大的实验。

但是,中国每次都会复苏,到现在为止确保了世界最大的人口规模。这与苏美尔、罗马等其他许多文明在一次人口崩溃后再也没有复苏形成鲜明对比,令人震惊。

为什么中国在经历人口崩溃后会再次复苏?

中国像不死鸟一样复苏的原因是什么?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但最大的理由是,“农业”这一可再生产的资源无论如何都能确保。例如,苏美尔文明之所以一次性灭亡,是因为一千多年来反复进行灌溉农业,地下水位上升导致盐害,农田荒废。中国的情况是,在中国南方是水田稻作,在中国北方是小麦栽培,这样维持了几千年。

逃不脱的兴衰周期律(逃不脱的兴衰周期律)(12)

现在,我们居住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鱼缸。迄今为止,勉强支撑急剧增长的人类人口的,是近代灌溉农业技术的技术革新,但这也已接近极限。在北美大陆,使用与电脑联动的巨大喷头灌溉农田,但近年来,有报告显示农田土壤贫瘠度急剧下降。也许人类只是像胶卷的快速转动一样,重复着苏美尔文明曾经经历过的灭亡过程。看来,人类的人口再过一两代就会达到极限。

那个时候,到底会发生什么呢?在提出这样不吉利的问题时搁笔,固然令人遗憾,但回顾中国的人口史,同时也是对人类未来的一种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