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4年,诸葛亮六出祁山,领兵蜀国精锐三十四万,以姜维和魏延为先锋,兵分五路,大举北上。他一连攻下了五个大寨,按左、右、中、前、后排列;然后从自斜谷到剑阁,一连又攻下了十四个大寨。魏国曹睿闻讯后,派出司马懿为军师,夏侯霸、夏侯威为先锋,领兵四十万抵抗蜀军。

诸葛亮的魅力一方面在于对刘备的忠义令人敬佩,另一方面则是他过人的才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令人羡慕。那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有没有失算的时候?

罗贯中为何偏向蜀汉(34火烧上方谷)(1)

“火烧上方谷”一战中他败给了司马懿。与司马懿对营渭河。司马懿屡败不出,诸葛亮乃于葫芦峪预设干柴,令魏延诱敌。司马懿父子欲截粮,误入谷中,魏延火攻,困其难逃,忽天降大雨灭火,司马懿逃走。司马懿不禁激动大喊:“天不亡我!”此后,诸葛亮再也没有找到机会打败司马懿,司马家最后掌控了魏国的政权生擒了刘备的儿子刘阿斗。

历史上是否真的有魏、蜀两国在开战之后,诸葛亮在上方谷计烧司马懿诸葛亮这一回事。为什么诸葛亮明明会观天象,采用火攻之后就下雨了,另外他也应该知道火虽然被灭了,但此时若抓这一大好时光,乱箭齐发,或许这小说之中的司马懿真的会死在上方谷。下面就让我们来一同探别这段故事的真伪。

罗贯中为何偏向蜀汉(34火烧上方谷)(2)

在小说《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写到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气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与司马懿相拒于渭南,司马懿接连败退,于是坚守不出。诸葛亮一面分兵屯田,以作久驻之计,另一面又密令马岱在上方谷(也即葫芦谷)中掘下深堑,多积干柴引火之物,并在周围山上搭起草房,装作是屯积粮草之处,内外埋伏下地雷,打算将司马懿烧死。

一切准备好以后,诸葛亮命高翔以木牛流马运输粮食,以迷惑魏军;又让魏延设法将司马懿引入上方谷之中。司马懿果然中计,一面让众将拼命攻打蜀军军营,一面又同二个儿子领兵准备袭击上方谷,想毁蜀军粮草而来个乱中取胜。

罗贯中为何偏向蜀汉(34火烧上方谷)(3)

结果,司马懿父子却中了诸葛亮的计策而于上方谷之中突然遭受迅猛的火攻,而谷口却也已被火阻截,司马父子犹如翁中之鳖,已经走投无路。正在这时的司马懿父子开始嚎啕大哭,认为此番肯定必死无疑了。

不想却得天助,天上骤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不一会就下起了大雨,将诸葛亮设计而放下的大火一悉浇灭,就连埋伏在地下的地雷也失去效果。

罗贯中为何偏向蜀汉(34火烧上方谷)(4)

司马懿见既有天助,便率众拼死突围,加上部将又赶来接应,终于死里逃生。此时的诸葛亮正在上方谷之上观看战况,这突然下起的大雨让他不禁喟然长叹,大雨中的他只能无可奈何地看着死敌司马懿逃遁而去!

其实,这一情节完全是虚构的。据《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诸葛亮传》等正史书籍装帧记载,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之时,魏明帝命令司马懿坚壁自守,而不是主动迎战。司马懿也自然知道自己难以与诸葛亮匹敌,所以魏军虽然偶尔曾与蜀军交锋,但基本上却是坚守不出。

诸葛亮屡次挑战,甚至命人给司马懿送去妇女衣饰,试欲激怒他,可司马懿仍不为其所动。魏明帝又命辛毗为大将军军师,持节前往,禁止司马懿带兵出战。两军相持百余日之久,诸葛亮始终没有与司马懿进行交战。终于因病重而死于五丈原。

罗贯中为何偏向蜀汉(34火烧上方谷)(5)

由此可见,《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二回所写的蜀军兵败于渭桥、魏将郑文诈降被识破,以及司马懿被诱劫寨大败而回,以及第一百零三回所写的火烧上方谷等情节,均属子虚乌有,作为小说家,罗贯中如果完全依照史实来叙述,那么,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岂不是太过于平淡无奇了吗?

于是,为了圆满地塑造诸葛亮作为"智慧之神化身"的形象,一心拥刘贬曹的罗贯中充分发挥浪漫主义想象,精心设计了上述情节。特别是"火烧上方谷先写司马懿仔细打听诸葛亮的行踪,直到他确信诸葛亮在上方谷后,又设声东击西之计,可谓十分小心,十分稳妥,然后写马懿终究还是中了诸葛亮设下的圈套,只得在熊熊大火中抱者二子放声大哭,坐以待毙。

这一生动而曲折的情节,再一次表明诸葛亮之智高出司马懿一筹,使其神机妙算又一次大放光。不过,蜀、魏两军相持不战的史实毕竟制约着罗贯中,特别是身为魏军主帅的司马懿,以后还有一系列重大斗争与功业等待着他(司马懿去世要比诸葛亮晚十七年),罗贯中不可能象对潘璋、麋芳、秦朗等次要人物那样,虚构其遭擒而最终被杀的结局。

罗贯中为何偏向蜀汉(34火烧上方谷)(6)

诸葛亮平生最善火攻,让他在生命最后的华彩中用他最擅长的火攻来表演,几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也是符合文艺创作规律的。

就像《银河英雄传说》中,杨威利在巴米利恩会战中放过了莱因哈特,在回廊之战取胜后被地球教暗杀,杨威利不能战败,莱因哈特也不能战败,因此杨威利胜而不胜,莱因哈特不胜而胜,最终两人一个病故,一个被暗杀,都是英年早逝。这种跌宕起伏的剧情设定除了让读者的心情随着故事高涨低落,也可以让这种古希腊悲剧式的英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因此,尽管罗贯中可以虚构一段惟妙惟肖的火烧上方谷故事,使诸葛亮在斗智方面又一次取得胜利;却又不得不安排一场大雨而将大火浇灭,作者显然是不能够完全背离历史史实的。最后诸葛亮发出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这样的感叹!

罗贯中为何偏向蜀汉(34火烧上方谷)(7)

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浇灭了上方谷中熊熊燃烧着的大火。同时浇灭的也有诸葛亮内心一直以来的夙愿和最后一点点希望。诸葛亮喷出一口血,叹道:天不助汉,徒呼奈何!不久病逝五丈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诸葛亮凭借一己之力,带着疲弱的蜀汉大军一直在匡扶汉室的道路上艰难的支撑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已经做到了人臣之极致。

天命不可违是诸葛亮的最后感慨,其实作者写了这段情节也是出于著作写作的需要,毕竟他要写的是一部历史小说而不是一部正史传记,小说就应当生动曲折,饶有趣味。不管怎样,"火烧上方谷"这个虚构的情节使人们对诸葛丞相的"躹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君准则而深感敬意 。

罗贯中为何偏向蜀汉(34火烧上方谷)(8)

秋风五丈原形成强烈的对照,从而为完成诸葛亮这个才高八斗,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情人物形象作了有力的铺垫。当然了,还其中收到了软好的艺术效果。


历史纪闻:深浅度挖掘历史故事,民间野史,古史杂谈,述古道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