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系统连着肝和肠,还挂着个脆弱的胆囊,在人体消化系统中,属于事故高发路段,值得我们警惕和重视,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胆道梗阻死亡率多少?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胆道梗阻死亡率多少(人体事故高发地段)

胆道梗阻死亡率多少

胆道系统连着肝和肠,还挂着个脆弱的胆囊,在人体消化系统中,属于事故高发路段,值得我们警惕和重视。

胆道影响肝和肠

正常成年人的肝脏每日可分泌胆汁约600~1000毫升。胆汁能辅助排泄各种肝代谢产物,帮助消化食物中的脂肪,促进胆固醇和各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还能中和胃酸,刺激肠蠕动等。

胆道系统连接着肝脏和肠道,是肝内外输送胆汁的通道,包括肝内、肝外胆管和胆囊等。肝细胞分泌胆汁后,由胆管输送到十二指肠和胆囊。胆囊紧靠着肝脏,是一个梨形的袋状器官。在空腹时,胆囊储存着胆汁。吃饭时,胆囊收缩,胆汁由胆囊经过胆管最终排入到十二指肠,发挥胆汁的消化功能。

常见胆道系统疾病有胆结石、胆囊炎、胆管炎和胆道系统肿瘤等。以下蛛丝马迹可帮助我们判断是否得了胆道系统疾病。

最常见的是腹痛(胆绞痛)症状,典型胆绞痛表现为较为剧烈的、阵发性、右上腹绞痛,并可感到右肩背部疼痛,疼痛常发生在进食油腻食物后、饮酒或身体剧烈运动、颠簸后;当胆囊处于慢性炎症阶段则主要表现非特异性的消化道症状,如腹胀、嗳气、厌油、恶心、呕吐,某些胆石症患者被常年误诊为胃痉挛或胃炎,要留意辨别;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发作时常合并寒战、高热,这时往往很危险,需要紧急就医;如果结石阻塞胆道则会引起胆汁排出不畅,就会出现皮肤或巩膜黄染,并伴有皮肤瘙痒,小便颜色很深,大便变灰白等。

超声是胆道系统疾病首选的检查方法,需要空腹,但检查结果受医生水平影响,容易误诊。因此,如果超声检查发现胆道系统问题,建议去权威医院确诊。CT检查适用于B超诊断不清的病人,此外还有核磁共振等其他检查手段,对于胆道系统疾病,核磁检查的准确性要优于CT。

胆结石的成因

胆囊有浓缩、储存胆汁的功能,但果胆囊自身功能或胆汁成分出问题,或者某些慢性疾病或药物作用下,容易形成胆汁异常沉淀或结晶,慢慢就会导致胆结石。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池塘里的活水变死水,水中杂质和淤泥就会越来越多。

胆结石具体成因目前不完全清楚,中老年女性属于高发人群,即所谓的“4F”征:肥胖(Fat)、女性(Female)、多次生育(Fetation)、40岁(Forty),但目前年轻人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升高,可能和作息、饮食不规律及精神压力过大有关。以下都是胆结石的高发因素:高糖、高脂饮食,或过度节食,少饮水;女性激素不平衡,肥胖及体力活动减少者;糖尿病、肾炎、甲状腺功能低下、溶血性疾病、慢性肝病患者;长期服药、精神紧张、抑郁等。

大家对胆结石的认知常有很多误区,以下是有关胆结石治疗的四大误区

1)胆结石是常见病,没啥大不了的。同样是胆结石,有人终身没出大问题,但有人却因结石嵌顿引起胆囊穿孔、继发性胆管结石、化脓性胆管炎、重症胰腺炎,胆道恶性肿瘤等危及生命。所以患有胆结石的人,要重视疾病,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必要的治疗和生活护理,防止疾病加重,即使在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也应该保持定期复查的习惯。

2)胆结石可以碎石和排石治疗。碎石治疗全称体外震波碎石治疗,以前曾用于胆囊结石的治疗,但因副作用太大而被淘汰,目前体内碎石治疗主要用于手术中胆道结石不易取出时,切不可用于胆囊结石的治疗。排石治疗更是乱上添乱,当结石从胆囊排到胆总管内,小病会变成大病。某些非正规医疗机构,以“排石、溶石”为招牌,夸大一些非正规治疗手段的疗效,普通人群如果缺乏医学常识,又抱有一两次就能治好病的幻想,容易受骗上当。

3)胆结石患者要彻底告别油荤。很多胆结石患者因惧怕疼痛发作,只吃素,连蛋白质也不敢吃,时间长了会出现营养不良等情况,反而不利于健康恢复。要知道,导致胆结石症状发作的食物主要是那些含有高脂肪、高胆固醇、刺激性食物和吃得太饱,这类食物在疾病发作的急性期确实是禁忌的。但在症状缓解期或无症状结石人群,平时饮食还是可以选择优质蛋白质或脂肪含量较低的食物如瘦肉、低脂奶、豆制品、鸡蛋清等,以维持正常生理需求。

4)保胆手术是最佳选择。很多人以为胆囊是分泌胆汁的重要器官,失去胆囊就会失去胆汁,对消化功能会有很大影响。其实前面提到过,胆汁是由肝脏分泌,胆囊的主要作用是储存和浓缩胆汁,类似河流中的蓄水库,一旦水库出现问题需要拆除,其实并不影响河流的完整性。所谓的保胆手术依然是利用普通人的心理。其实现代医学推荐的是应根据疾病自身严重程度和病人实际情况来选择最佳治疗手段,不加选择的手术切除胆囊和盲目保胆都是错误的。对于无症状的胆囊结石,可以长期观察,不需手术;如果胆绞痛发作频繁,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应考虑手术;对于那些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管结石、胆管炎、胆源性胰腺炎等并发症的患者,应尽早手术。目前对于保胆手术是否值得推广存在很大争议,绝大多数医生持反对观点,现有资料也无法证实保胆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要比经典胆囊切除术更好,况且保留有病的胆囊不仅容易再发结石,不得不接受二次手术,更有甚者胆囊由于长期慢性炎症而出现癌变,追悔莫及。

对于症状轻微或胆囊功能基本正常的患者,我们的建议是除了定期复查和调整饮食习惯之外,还可以配合药物治疗,即口服熊去氧胆酸,这种药物除了可以改善症状,对于胆固醇性结石还有一定的溶解作用,但所需时间较长,一般小于0.5厘米的结石全溶需6个月,0.5~1.0厘米的结石,全溶需12个月,大于1.5厘米的结石,全溶需2年,且总体溶石成功率低。如果在治疗期间出现症状加重或胆囊功能丧失,就需要及时手术治疗。

发现胆囊息肉怎么办

体检结果出来了,当看到报告单上赫然写着“胆囊息肉样病变”,不知道你的心跳是否一下子加快,或者额头冒汗。回家后上网一搜,说什么的都有,“息肉容易癌变”、“息肉要尽早做手术”等等。胆囊息肉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胆囊息肉样病变”是泛指胆囊壁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非结石性病变总称,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可以将其分成三大类:胆固醇性息肉,又称为假性息肉,绝大多数的胆囊息肉属于这种类型;炎症性息肉,是胆囊炎或胆结石患者反复发作过程中形成的局部组织增生;腺瘤性息肉,又称为真性息肉,只有不到5%的胆囊息肉属于这种类型,这种腺瘤性息肉在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会有癌变的可能。

临床上发现的所谓“胆囊息肉样病变”,其实绝大部分并不是真正的息肉,特别是那些在体检时偶然发现的“胆囊多发息肉”更不必要过于担心,因为它其实就是沉积在胆囊壁上的胆固醇结晶,真正需要警惕的是胆囊真性息肉和长期存在的胆囊慢性炎症。

如果胆囊息肉没有明显症状且息肉为多发,大小在5毫米左右,且患者为年轻人,这种情况通常就能诊断为胆固醇性息肉,完全不必要去手术,但仍需定期复查,同时改善饮食和作息习惯。如果息肉较大(大于1厘米)或短期内增长速度较快,应到医院及时检查以明确胆囊息肉的性质,可通过超声造影或增强CT/MRI检查,如果明确是胆囊腺瘤性息肉,就建议及时采取手术治疗。

专家:王东 主任医师

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肝胆外科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周五上午,周二下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