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筲之人何足算文/读石斋主人 ,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黄祖斗筲人什么意思?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黄祖斗筲人什么意思(斗筲之人何足算)

黄祖斗筲人什么意思

斗筲之人何足算

文/读石斋主人

朋友看到一位老作家的新作后很是感慨地跟我说,哎呀,写了大半辈子,怎么没一点长进呢,老先生的写作水平还停留在中学生习作阶段,不说思想肤浅,光是表达方式都十足学生腔哦。当时我回应朋友说,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后来我跟朋友解释说,斗筲之人何足算也,既表示我认同他对老先生大作的差评,也包含我对他之所谓写了大半辈子就一定有长进的质疑。在这里,我不敢对老作家有所藐视,主要是想借此提醒朋友得承认我们身边确实有精神人格永远都长不大长不健全的人。

何止作文?做事、做学问、做人、做官都一样,对有些人而言“马齿徒长”还真未必是自谦之词。

有一回某长者请外地远道来的某贵宾吃饭,因工作关系之故,我和本地几位朋友“有幸”叨陪末座。客人对主人那是谦恭有礼,温文尔雅,十分得体。不晓得是为了在我们这些小字辈面前显摆两人关系呢,还是酒喝高了兴之所至,反正帮着陪客的我们几个是觉得请客的主人实在有些过了。胡吹海侃,自我神话,无限拔高,对着尊贵的客人满口老弟老弟,忘了自己的身份,忘了自己的职务、年龄、学历、经历……他简直完全沉醉在时空错乱的穿越刺激中,概而言之就叫做“忘乎所以”。主人忘了,我们没忘啊,所以我们几个就很有些坐不住的感觉。主人是长者,对我们而言也是大人物。当邻座向我传递如坐针毡极其难受的尴尬神色时,我脑海里就闪现出了孔子很带情绪化的这句名言: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我曾多次见人把孔子瞧人不来的这种情绪当众发将出来。

在一个不下十几个人的场合。有位向来口直心快的女士在由衷夸奖在座某君不仅品性敦厚而且博闻强识口才出众时,她竟明摆摆地“指桑骂槐”:不像某些人不学无术,一心钻营,这种人吧,哪怕他官当得再大钱赚得再多都是白搭!女士话一出口,被骂的“某些人”——其实就是女士的一老乡兼老部下,禁不住红面胀颈虚汗直流。

有蛮多年了,接待上级一行人调研工业经济情况。在一生产现场,一位领导对企业负责人说起他的一些思考、建议。这是一位很受人敬重也很在行的领导,大家都觉得他说的很能给人启发。内行领导精辟的现场点评不料被带队的首长用“你懂什么经济”一句话生硬地打断了,其实当时在场的人都知道这位首长是专门讲大话套话空话的主。没想到,被粗暴剥夺话语权的那位领导一点也不认怂:对,我搞这个事情出身,我是不懂,您是首长,您懂!

官当得再大钱赚得再多都是白搭,您是首长您懂,这是一句话分正反两面说,都是“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在现实情境中的通俗表达。

孔子这人性格一点都不冲,温良恭俭让,怎么会那么大的情绪呢?孔子也是挺谦虚尚学而又诲人不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啊,圣人身上这目无余子的狂狷傲气又从何而来?斗筲之人何以如此不堪?

早两天,两位大学同学在微信群里讨论“学而优则仕”的前世今生和是是非非。甲同学以为“学而优则仕”这个传统本身并无不可,问题只在于后来异化了,或者说仕而后背离了当初学而优的初衷。乙同学则直指“学而优则仕”这个出发点本身就错了,读书治学本就不应该奔仕而去,读书就是为了读书,为了探索真理,应该保持独立人格,成为社会的良心。乙同学跟我是“铁哥”,我知道他还有一个判断没说出来:读书为个人前途还是为世间真理,这是中国和西方两个迥然不同的学统。对两位旧日同窗的“争论”我是骑墙派,不是一概点赞,而是都不赞同。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我曾细细读过英国著名批评家保罗•约翰逊极具影响的《知识分子》一书。保罗•约翰逊用大量货真价实的材料分析说明我们十分熟悉的西方知识分子如卢梭、雪莱、易卜生、托尔斯泰、布莱希特、罗素、萨特……无一不是投机钻营自私自利的典型,他们读书治学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巴结王宫贵族达官贵人进入上流社会,或者是以荒诞不经的所谓独立特行来博取世人眼球从而稳固自己的地位与生活。读过保罗•约翰逊的著作后,我便觉得其实并不存在中、西方两个迥然不同的学统。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读书改变命运,好像古今中外大体无异哦。读书就是为了读书就是为了寻找真理,那或许只能是圣人神人超人的境界,似乎跟我们关系不是很大。

其实,问题也不是读书人入仕后的整体异化,而是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如愿以偿后的群体分化——通过读书求学攀升更高地位、选到更好职业、获得更多收入之后精神、气度、人格有没有进步和提升。这个群体分化就已经决定出了高贵与平庸的分野。我觉得孔子“君子儒”和“小人儒”的概念很能说明问题。

《论语》泰伯篇中有一条记载。孔子说一个人读了三年书还没有做官的想法,这很不容易。原话是“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圣人其实很通人性很接地气啊。

谷即粮,就是俸禄。只有从政做官才发工资吗?谷就是“国家粮”么?但杨伯峻、南怀瑾、李泽厚等不少研究过《论语》的大家都是这样解释的。古今中外,贫寒子弟为了个人的前途地位、优裕生活而发愤读书,这个并不宏伟高尚甚或还显得卑微低俗的志向在人生奋斗的起始阶段是完全可以也应该得到理解和尊重的。

可是,一个人假若就守着这个志向过一辈子,不能超越,不能升华,不能拓展,终其一生都以眼屎大的一己得失的取舍作为自己立身处世做人做事的最高原则,那他就注定是平庸的鄙夫一个了,“哪怕他官当得再大钱赚得再多都是白搭”。钱穆先生对孔子这条语录的解释极好:“可见其时所谓学,皆谋求进身贵族阶层,得一职业,获一份谷禄为生。若止于此,是即孔子所谓小人儒。”

小人儒就是人格精神的侏儒,就是孔子极度看不来的“斗筲之人”。孔子曾经非常严肃地告诫自己的学生一定要做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高贵的君子儒跟长不高大的小人儒不同。通过读书向学努力奋斗赢得尊崇地位和较好生活境遇后,个人盘算的低微目标会不知不觉地渐次淡出君子儒的脑海,腾出更高远辽阔的眼界和心胸去装他人的事,装地方的事,装国家的事,装世界的事,甚至装整个人类的事。我以为君子儒的精神就是古之所谓“士”的精神,也很类似西方知识分子“人文精神”。

我有一位朋友经常喜欢说读书可以改变人的骨相。我不知道这话的含义是否可以理解为读书学习促使人生境界不断升华从而带给自己气质和精神面貌的喜人变化?西人所谓“一个人要对自己四十岁以后的长相负责”应当就是指的这个道理吧。至少我能举出一个反方向的例子来。那位请外地贵宾吃饭的长者原先在我们眼里本是身材魁梧相貌堂堂,近距离一接触,发现其精神人格几无提升或进步幅度与其人生经历、世俗地位太不成比例时,我们便很容易觉察出他言谈举止间显现出来的几分小气、低俗与猥琐。因此,当时我就想到了孔子的“斗筲之人何足算”。

总觉得把“三年学不至于谷”的“谷”理解为做官不免些偏颇。世间百业都是职业,人都可以藉此“获一份谷禄为生”。因此,平庸的小人儒未必只存于官场。文坛学界、艺坛商界、武坛军界……哪个坛哪个界都有总也长不高大的斗筲之人。前不久陪研究了一辈子中共党史的某专家看本地几处文物。专家一路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俨然大家。但其言谈中所引述的材料早已被人证伪,有些甚至是不需要证伪稍有常识的人便都能立马判为滑天下之大稽的噱头。望着他津津乐道的样子,不能不让人想起几千年下来农村里还在用的斗和筲。

孔子的“斗筲之人”原来倒还真是专门用来形容某些从政做官者。出处见于《论语》子路一章。子贡问老师怎么样的人能算得上是胸襟恢弘、任重道远的士。孔子回答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国家栋梁就是;其次是那些见识才干虽一般般,但能践孝悌之道行忠信之义的乡村贤达也够得上。子贡又问,现在那些从政的人如何?孔子气呼呼地回答学生:哎呀呀,“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斗,木制容器,过去主要用来装米,还用来做量器,十升为一斗。筲,砍山上楠竹剖成蔑片编织而成的容器,应该就是我们乡下用来盛饭或晾晒菜蔬的筲箕吧,也有人说一筲箕装得下五升大米。一辈子眼睛里都只有自己的一斗五升米,这眼界胸襟也太过窄狭了吧,难怪孔圣人掰起指头来算人物时便要直言这号角色不值一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