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评论员孔雨童

全国高考刚刚落下帷幕的这两天,一则关于小学生的消息却引爆了网络舆论——说的是,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小学六年级学生陈某石凭借一篇《C10orf67 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论文,获得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奖三等奖。

“利用高原适应与肿瘤细胞适应的相似性,本项目前期利用遗传学比较分析了高原家养哺乳动物和对应平原物种的基因组和转录组,发现了高原哺乳动物低氧适应受选择的关键突变基因C10orf67....”细看这则论文的相关介绍,可能几乎所有有些基本科学常识的人都会忍不住质疑,这种非生物专业的成年人阅读都成问题的内容,居然是一个小学生的研究成果?而以武汉大学病毒研究所副所长杨占秋为代表的一众学术界人士则直言:小学生根本不可能完成这种“博士级别”的课题,因为根本不具备相关背景知识和实验技能。

科普竞赛算文体比赛吗(马上就评小学生学术)(1)

陈某石的研究过程笔记

如果开始只是网友质疑,随着专业人士和官方的介入,真相也似乎在渐渐浮出水面:据官方通报,陈某某父母均系中科院某研究所研究员,其母亲曾进行C10orf67相关课题研究;而陈某石所发表的论文课题,就是其母亲研究的一个分支。这似乎已经很好的解释了期间被曝光的陈某石研究过程记录:2018年1月9日,陈同学还需要专门上网搜索什么是“基因”,然而几个月后他就发表了一篇被业内称之为“水平很高”的前沿科学论文。虽然最后调查结果尚未出炉,非常明显的是,这篇获奖论文极有可能出自家长之手。

学术造假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从2019年翟天临学术门事件轰动全国,到今天,这种通过父母的“学术走私”居然已经侵染到小学生群体。其背后,无疑还是成人对规则的利用和选择——让孩子佯装走个过场,就堂而皇之的把父母的成果冠以“儿名”去参赛,作为其日后人生之路的资本。然而,“陈某石”的获奖作品真的只是一个个例吗,据相关媒体报道,在该大赛的官网上搜索,还能发现众多对小学生来说完全“惊为天人”的课题:6年级学生研究的“6-BA细胞分裂对提高蟹爪兰嫁接成活与生长率的研究”5年级学生做的鸡蛋中抗生素残留调查;还有的孩子,提供了土木工程最专业的CAD图设计研究了复杂的十字路口交通如何设计最优化……

在日常生活中常有此类事发生——本该由孩子独立完成的作业,父母出于溺爱帮着完成;但是,当这种“走私”放在了公开严谨的全国性科技大赛中,尤其还在被眼睁睁无视自然规律的同时堂而皇之被认可并授奖,就不得不让人质疑学术的公正和相关机构管理的混乱。

组委会是真的不知道小学生根本做不出这样的课题吗?还是对这样严肃的青少年科学评比,干脆早已习惯走形式、走过场、开后门?本应当最严谨的科研工作者和管理者,为何能如此暧昧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对待科研成果?教育的目的和初衷是什么,我们不能忘了常识。

恐怕从评选审核流程,政府监管,到社会风气各个领域,这件事都值得深思。小学生就开始有学术造假,我们成年人难道不应该以此为耻吗?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