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就为大明王朝培养了一个有史以来最完美的太子,他上通朱元璋的心意,下安兄弟大臣的心。可以说,还从未有哪一个国家继承人能够做到这个份上。
然而这世上所有的东西都是有所残缺的,太完美的东西往往会受到摧残,这位最完美的太子就是如此,还未等到继承皇位,就先于朱元璋驾鹤西去了。
国家没了继承人,重新选皇帝吧!选了一整圈,本来朱元璋有心传位给老四,因为在这众多的儿子当中老四是最像自己的,同时也是最能打仗的。
然而,传位给老四,老二,老三又不干,思想了半天,最终决定从朱标的儿子中选一位当皇太孙。.
建文帝说起来,朱允炆的继位也存在着偶然性,本来的皇长子,另有其人,却因为其生母的去世,最终落到了朱允炆的头上。
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孙子继位,朱元璋可谓是煞费苦心,他知道,一旦朱允炆继位,朱棣肯定不乐意,于是就直接将朱棣的数万兵马削减,只留下800府兵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当然其余的儿子也差不了多少。
另一方面,昔日支持太子朱标的旧党,此时不少已经改投门户,最终成为了影响明朝内政的隐患,朱元璋借着蓝玉的案件,将这一干人的杀了个干净。
做到这些之后,朱元璋还是不放心,给朱允炆留下了治国方针:以德怀之,以礼治之,之后再废其人,而举兵讨伐,则是最后一招。
却不曾想,在朱元璋驾崩之后,朱允炆自信心爆棚,对于这些叔叔们在没有之前的怀柔心态,直接举兵讨伐,或者派遣士兵逼迫,一时之间,藩王们人人心惊胆战,作为造反潜力股的燕王,居然开始装疯卖傻起来。
燕王不愧是多年征战的好手,很快就拉起了一支20万的军队,之后又数次击败明军主帅李景隆,累计数以百万的明朝军队败北,最终让燕王顺利攻入南京,改元永乐。
也许有人对朱棣的成功抱有这样一种心态,认为是明朝缺乏优秀将领,在蓝玉案子中,全部被杀了个干净,事实上,朱元璋还给朱允炆留下了四员大将,若得重用其中一位,或许明朝不至于输的这么惨。
四位大将第一个就是耿炳文,说起这员将领,也是员老将,曾经还参加过对北元的讨伐,此人带领军队作战,风格很像是汉朝时期飞将军李广,善于防守而不善于进攻,由此此人虽然不能开疆拓土,但是却能保土安民。
朱允炆继位之后,耿炳文很快被安排先去抵挡燕军的进攻,然而众多主要的军队都在防御北方的元朝,根本无力抽兵南下,耿炳文与朱棣的一战,前者毫无疑问的败北。
但此事主要出在部队的问题上,若是给耿炳文一些时间,训练出劲卒,再加上大明的远超朱棣的国力,后者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然而朱允炆却听信谗言,直接将主帅换成了李景隆。
若非这一昏招,大明的百万部队,何至于败在一个只有20万部队的燕王手里。
第二位就是瞿能,此人早年间,是朱元璋手下的一员悍将,作战时候风格颇有蓝玉的风范。在明朝与北燕进行作战的时候,李景龙曾经攻打北京城。
瞿能带领军队更是一度将要攻破,若是此时再接再厉,燕王的失败就已成定局,然而李景隆突然面临撤退,白白错失了提前终止靖难之役的机会。
在次日之战,他更是差一点抓住朱棣,只可惜天公不作美,骤起的飞沙走石,相助了燕军,之后,南军被杀的丢盔弃甲。
只可惜,建文皇帝不可识人不能用人,最终导致这样优秀的将领白白耗费在无意义的野战之上,若是此人得到任用,那么大明何愁不能再多一颗将星?
第三位宋晟,此人战功赫赫,早年间威震西域,随后又平定广西,讨伐漠北,可以说是大明的肱骨之臣。后来他因罪,被贬到凉州,随后就再次防备北元。1384年,他率军进攻北元,斩敌俘虏18000多人。
到了建文帝时期,他依旧镇守甘肃。奇怪的是,在整个靖难之役,他都始终呆在甘肃,没有参加南军对燕军的作战,改朝换代之后,他入朝觐见永乐皇帝被提拔,随后继续开发河西之地,一直到1406年,于肃州病逝。
此人无论是治理还是上马作战,都是一把好手,然而这样的人却不被建文皇帝重用,难怪之前兴盛的大明朝,到了建文这里,隐隐有些衰退之势。
最后一个就是郭英,早年间跟随朱元璋南北征战,多有战功,多次身负重伤,却不肯退战,由于他十分英明神武,朱元璋曾经评价他,唐代的尉迟恭都比不过他。
洪武14年开始,他率军平定云南,战役结束后,他先后杀敌13000多人,缴获军用物资数不胜数。
他也十分睿智,朱元璋晚年喜欢杀有功大臣,此人却能够平稳落地,明哲保身,然而是这样一个既有脑子又有能力的人,却被建文皇帝一巴掌按到了李景隆的帐下。
正所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有如此主帅,又如何能够发挥他该有的作用。最终他跟随李景隆讨伐燕王朱棣无功而返,等到朱棣登基,他就直接被罢官回了家。
可以说以上四人,无一不是文可治国安天下,武可上马定乾坤之辈,然而,这样的人才却不得重用,反而屈居于李景隆这等庸才之下。在建文皇帝的最后,还是自己这位十分信任的大臣,打开了城门,终结了自己的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