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中良,31岁,2015年起在贵州省兴仁市大山镇河坝小学任教至今,并任双师英语课堂的助教老师,使目前这座大山里的村小教育在当地属领先水平。受访者供图
他叫卢中良。2015年贵州师范大学毕业后,这个从山村走出的小伙子又回到了山村,如愿当上了乡村教师。他来到贵州省兴仁市大山镇河坝小学,成了一名英语老师。
卢中良也曾经迷茫过,甚至动过离开的念头。但一走到课堂上,看到孩子们清澈的双眸,他又犹豫了。
“我舍不得走,我的心都在这里。”卢中良说,这就是他从高中起就有的梦想,“当一个务实的人,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
青山环绕的偏僻苗寨 有了生动的课堂
河坝小学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距市区45公里左右,就在大山脚下。前后此起彼伏的青山没有名字,因为山太多了,这里干脆得名“大山镇”。
卢中良说,这座小学可以说是七里八乡最偏僻的了,背靠青山,中午温暖的阳光下,学校一座两层小楼前几百平米的水泥操场上,没有食堂,孩子们午饭都是在这里席地而吃。
这是上世纪70年代成立的小学,但在2003年后才有固定校址。如今的小学是再次翻建而来,比2015年卢中良来的时候好多了。学校共六个班,一年级设一个班,180来个孩子。每个班有几个人,卢中良记得清清楚楚。
除了带五六年级的英语,他还会带体育课和教务工作。今年是卢中良在这个学校教学的第六个年头。
9月3日一早,是六年级上英语课的日子,一年前该校引入新东方的“双师英语课程”,卢中良作为课程助教,如今每次都是和新东方的老师们一起完成英语教学,新东方老师身在网络的另一头,通过远程视频互动。
“hello,boys and girls!”8时20分,讲台前的屏幕准时打开,传来清脆的问候。来自4所贵州不同地点小学的小学生们,同时在线,开始了情绪饱满的英语学习。
当河坝小学班的麦克风打开,孩子们洪亮的回答,令卢中良愉快,“我们的孩子发音是最好的”。
更让他自信的是,从四年级他开始带这个班起,班里从“23人有13个英语不及格”,到今年初,25个孩子里及格了23个,其中90分以上的孩子就占了8个。
曾一度迷茫 双师英语课堂带他走出颓废
当一名村小教师,这颗梦想的种子从高二时便种下。那年,小说《平凡的世界》让卢中良对未来有了明确目标。
“我要当一个务实的人,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卢中良决定,他要当老师,就当村级小学的老师,就要偏远一点。
通过努力读书,卢中良考入了贵州师范大学英语教育专业。2015年毕业时,他通过一系列考试、面试终于取得乡村教师资格。
第一天到河坝小学的日期,卢中良记得特别清楚——2015年8月28日。那天天气不错,一早六七点,父亲和叔叔便开着摩托,骑行两个小时将他和行李亲自送进学校。
老家和河坝小学有55公里的山路,三个人一路崎岖,到了学校,都傻眼了。
彼时的这所村小只有一个两层小楼,共六个教室,水泥广场杂草丛生。“哎哟,哎哟,怎么这么小的一个学校。”父亲和叔叔连连感叹,但他们没有多说。
自此,在这个小学楼后一间不到十平米小屋中,迎来了第一个住宿的老师。
卢中良没有想到,在这里一待就是六年。这期间也有家人劝他有机会就转出去,也有人跟他说,“来到乡村教书,你教上几年就颓废了”。
可年轻气盛的他却觉得,怎么会呢?
但是通过两三年的教学下来,这个曾经意气风发的小伙子突然陷入了迷茫。
之前的英语教学模式是以背为主。卢中良想,我让你背的你就背下来,你做题,只要按照我说的做,成绩肯定没问题。但是学生的成绩每次考下来,都很差。他开始反问自己,“是不是我颓废了?”
质变发生在2019年夏季。在民盟中央牵线搭桥下,“情系远山小学项目组”进行实地走访调研。不久,河坝小学接入情系远山双师课堂,3至6年级每周上两节英语双师直播课。北京新东方的线上老师和河坝小学的现场老师定期进行课前备课磨合。
卢中良第一次感觉到原来可以这样上课。印象很深的是,一名老师很会讲故事,语言特别生动,可以吸引整班学生注意力,顺势带入教学内容。他这才意识到,并不是自己颓废了,而是自己学习得太少了。
卢中良说,如今的自己决定踏实地在学校搞好教务工作,他觉得这所小学需要自己。“哪里需要我,就到哪里去。”
“在最平常的事情中都可以显示出一个人人格的伟大来。”
《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写出这句话时,可能没有想到,2009年的那个夏天,在贵州省晴隆县安谷乡连绵的群山间,一名高二男生正被这句话打动着。
合上小说,他立下一个愿望——以后我要当一个老师,就当一个村级小学的老师,就要偏远一点。
同题问答
新京报:目前,你最希望发生的改变是什么?
卢中良:我们乡村教师很多不知道现在大城市的教学是怎样的?他们很多都没有出去培训过!如果能得到系统培训就好了。像我们这种只有十来个教师的乡村学校,如果能一起出去培训效果会更好,回来后,会有很多思想上的共鸣和讨论。我希望除了英语帮扶外,学校还可以得到语文、数学、美术和音乐等其他科目上的帮扶,以提升我们学校教师上课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新京报记者 刘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