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三节 防灾减灾

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两节内容的学习,自然灾害会给人们带来中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课要学的内容是怎样把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降低,也就是要掌握一些防灾减灾手段,理解它的关键就是要联系实际,结合我国或者世界上其他地区所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危害,看人们怎样进行防灾减灾。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明白灾害确实可怕,但比灾害更可怕的是无知,只有认真学习“防灾减灾”的基本常识,提高逃生的自救互救常识,完全可以把灾害的损害降低到最低,甚至完全可以避免灾害的发生。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措施

综合思维

会结合某一种发生的自然灾害案例,认识和理解防灾减灾手段以及自救与互救的重要性。

1.识记主要的防灾减灾手段。

2.掌握防灾减灾的具体措施。

3.掌握灾害中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

区域认知

结合区域图文材料和地理特征,会理解分析区域内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

地理实践力

了解自己家乡所在地发生的自然灾害情况,以及防灾减灾的措施。

人地协调观

针对不同自然灾害中防灾减灾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预案。

教学重难点

重点: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

难点:自然灾害中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 自制教具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天灾无情人有情,防灾减灾要先行。通过前两章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的学习,我们知道自然灾害会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我们怎样才能把自然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呢,了解一些怎样防灾减灾的知识就显得很有必要了,今天这堂课我们将学习防灾减灾。

教学过程

一、防灾减灾手段(教师板书)

(过渡)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每年都会因为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各方面的伤害,为了应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介绍)指导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承转)那么在这个方针的指引下,主要采取了措施来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呢?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教师多媒体展示图片材料

(1)灾害监测(教师板书)

(教师讲解)要对灾情进行监测,必须建立灾情监测系统,

(教师设问)灾情监测系统有那些组成呢?联系实际让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并多媒体展示。

灾情监测系统由人造卫星、气象站、水文站(教师分析图6.15)、地震台、地质环境监测站等

吊箱测流是目前最适合对高含沙、冲淤变化大、漂浮物多的河流进行流量测验的设施。图为黄河龙门水文站的工作人员正在吊箱内进行水文测验

高中地理新教材教学防灾减灾(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节)(1)

图6.15 水文测验

(过渡)灾情监测系统主要对自然灾害的哪些方面进行监测呢?

学生思考回答

灾情监测系统主要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致灾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

学生阅读P111案例,地震预警系统,教师分析其工作原理。

工作原理:利用深入地下的探测仪探测纵波,传给计算机,即刻计算该次地震的震级、烈度、震源等,并抢在横波到达前,通过传播速度远快于地震波的电磁波发出警报。

(承转)在对灾害进行监测的同时,为减少自然灾害的损失,更要注重对自然灾害的防御

(2)灾害防御(教师板书)

(教师设问)哪些手段可以用来对灾害进行防御呢?

学生举例:

从非工程防御(软件)和工程防御(硬件)两大方面进行解释,并指出二者相辅相成,同等重要,同样落实到位的重要。

教师小结归纳:我国为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的损失,主要采取防灾工程与法律法规结合。

(过渡)当灾害发生时,达到了自然灾害应急等级,需要专业的救援队医疗人员进行救援、善后工作、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辅导。

(3)灾害救援与救助(教师板书)

灾害发生 启动应急预案 调动救援物资和人员(学生阅读图6.17) 稳定社会秩序、救治伤员、展开心理援助

2010年4月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在青海玉树地震后开展搜索营救、医疗救助、后勤保障等救援工作。图为救援队正在废墟中进行搜救。

高中地理新教材教学防灾减灾(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节)(2)

图6.16 灾害救援

(承转)在展开灾害救援与救助的同时,还要尽快进行灾后恢复

(4)灾后恢复(教师板书),教师多媒体展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图片,

教师讲述灾后恢复的主要目的:

①恢复灾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②促进灾区经济和社会的恢复和发展。(对照教材图6.17)教师可以说说中国在灾后重建的一些成就

③帮助重建区增强防灾能力。

北川是“5.12”汶川地震的重灾区,整个县城在地震中损毁严重,几乎被夷为平地。图为异地修建的北川新县城

高中地理新教材教学防灾减灾(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节)(3)

图6.17 灾后恢复

学生阅读p121,活动探究,教师讲解

认识地震专业救援队

地震救援对专业知识、专业设备和相关技能的要求很高。地震发生后,地震专业救援队是地震救援的主要力量。世界上多个国家,如中国、俄罗斯、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成立了地震专业救援队。

时间

救援事项

时间

救援事项

2003年2月

新疆伽师地震救援

2010年1月

海地地震救援

2003年5月

阿尔及利亚地震救援

2010年4月

青海玉树地震救援

2003年12月

新疆昭苏地震救援

2011年2月

新西兰地震救援

2003年12月

伊朗巴姆地震救援

2011年3月

日本地震海啸救援

2004年12月

印度尼西亚地震海啸救援

2013年4月

四川芦山地震救援

2005年10月

巴基斯坦地震救援

2014年8月

云南鲁甸地震救援

2006年5月

印度尼西亚日惹地震救援

2015年4月

尼泊尔地震救援

2008年5月

四川汶川地震救援

2017年8月

四川九寨沟地震救援https://www.renjiaoshe.com/jiaocai/2043.html

表6.2 中国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地震救援行动(2001-2017年)

1.你认为地震专业救援队应包括哪些专业救援人员?

2.计算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参与国际地震救援次数占全部地震救援次数的比重?

3.讨论强震发生后国际救援的重要性。

(过渡)在自然灾害中,除了政府组织的救援外,自救与互救也是防灾减灾的必要内容。

自救与互救(教师板书)

自救与互救,是防灾减灾的主要任务。自救与互救对挽救生命也至关重要。自救和互救包括灾前准备、灾中救助和灾后自我保护三个方面。

教师讲述(多媒体课件展示配合)https://www.shimengyuan.com/nianji/536.html

1.灾前准备(教师板书)

(1)对可以较准确预测的灾害,对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2)对于突发的较难准确预测的灾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例如:地震震前准备应急救援包(图6.18),牢记地震撤离路线和附近应急避难场所,经常参加地震演习活动,树立防震意识。

高中地理新教材教学防灾减灾(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节)(4)

图6.18 应急救援包

2.灾中救助(教师板书)

(1)灾害发生:按预先设计好的逃生路线进行撤离(学生思考,教师讲解时注意不同的自然灾害,处理措施不一样)

例如:洪涝,则尽量向地势高的地方逃生,地震来袭,应及时、有序的撤离到安全地带,遭遇泥石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转移。

(2)如不能逃脱或被掩埋,尽可能进行自我保护,进行自救或向他人求救。

3.灾后自我保护:灾害过后,需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学生阅读教材,再讨论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教师举例讲解)学生阅读p113,了解身边的应急避难场所

应急避难场所是城镇供人们躲避自然灾害的场所。这里能保障基本生活需求并配有一定功能设施。应急避难场所一般布设在城镇空旷地带

高中地理新教材教学防灾减灾(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节)(5)

图6.19 应急避难场所指示牌

板书设计:

防灾减灾

一、防灾减灾手段

1.灾害监测

2.灾害防御

3.灾害救援与救助

4.灾后恢复

二、自救与互救

1.灾前准备

2.灾中救助

3.灾害自我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