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中的四大常识(金庸这样设置悬念)(1)

小说,特别是通俗小说中,设置悬念是很常见的写作技术。悬念设置好了,能像钩子一样勾引读者追读作品。

但是,设置悬念的水平也是三六九等。悬念设置好了,就能够充分吸引读者;如果设置不好,不仅不能吸引读者,反而会让人觉得好笑,甚至产生反感。

01 悬念设置

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先生,设置悬念的技术很高超,在小说中能随意设置出质量很高的悬念。《连城诀》第三章中,他就设置了这样一个悬念。

丁典教授狄云神照经之后,狱中两年多没有发生什么事情,日子过得很平静。但是日子平静,小说就没有可写的了,必须有进一步的矛盾冲突,故事才能继续。这时候,金庸安排了情节转折。

“这一日早晨醒来,他侧身而卧,脸向墙壁,依法吐纳,忽听得丁典‘咦’的一声,声音中颇有焦虑之意,过得半晌,又听他自言自语:‘今天是不会谢的,明天再换也不迟。’”

但是,他却能看到丁典的情绪不太对。“这一日丁典自早到晚,心绪烦躁不宁。”

狄云看到丁典这么焦虑,也感到很诧异。他转过身来,只见丁典抬着头,正凝望着远处窗槛上的那只花盆。

狄云在练习神照经以后,耳目的能力提高很多,比原来灵敏多了,他看到丁典看的盆里面,三朵黄色蔷薇花中间,有一朵缺了一片花瓣。

这个时候,狄云想起来平时总是看见,丁典没事的时候,总是凝望着这些花。经常呆呆出神,好像有什么心事,而且这么多年都是这样的。

狄云看他凝望这些花,也没有多想,就是觉得可能是在狱中没有什么可以寄托的,所以心中觉得无聊,就看窗外的花来打发时间。所以,丁典赏花,本身也没有什么新奇的。

而且,这花盆中的鲜花长期都保持着鲜艳,不是含苞待放,就是映日盛开,不等有一瓣花残谢,就会被换掉了。不论是什么花,日日夜夜,总是有一盆鲜花放在窗槛上。所以,这么长时间以来,花都是新鲜的。

平时,狄云也没有觉得如何,现在却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好像有什么事情。因为,这盆花已经放了六七天了,却一直没有更换。这是什么原因呢?狄云想不清楚。

到了第二天早晨,那盆黄色的蔷薇花还是没有换,甚至还有五六瓣花已经被风吹去。狄云看着,不知怎么搞的,他心中隐隐觉得有不详的事情。

这一天,丁典的脸色极为难看。狄云为了安慰丁典,故意说:“这人这一次忘了换花,想必下午会记得。”

丁典听狄云这样说,大声说“怎么会忘记?决不会的!难道……难道是生了病?就算是生了病,也会叫人来换花啊!”一边说,他一边不停步地走来走去,神色不安已极。

到了傍晚,天上阴云密布,不久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一阵寒风吹过来,那花盆上三朵黄色蔷薇花的花瓣也都飘了几片下来。

丁典在这几个时辰中,一直目不转睛地望着这盆花,每飘落一片花瓣,他总是脸上肌肉扭动,神色很凄楚,就像在他身上剜掉一块肉那么难受。

狄云看他那么难受,心中很少不忍,就问他:“丁大哥,你为什么这样不安?”丁典转过头来,满脸怒容,喝道:“关你什么事?啰嗦什么?”然后,他脸上慢慢地显得很凄凉,心里面显得很悲痛。

这一个晚上,丁典一会都没有坐下。次日清晨,风雨也并没有停止。晨光显得很弱小,看那盆花,只见三朵蔷薇的花瓣已经全部掉完了,盆中只留下了几根花枝,它们在风雨中不停地颤抖。

这个时候,丁典大声喊道:“死了?死了?你真的死了?”双手抓住铁栅,在风雨中不住地摇晃。

狄云看到这里,实在不忍心了,就说:“大哥,你若是记挂着谁,咱们便去瞧瞧。”丁点大吼:“瞧!能去瞧么?我若能去,早就去了,用得着在这臭牢房中苦耗?”

狄云不知道他说的这些话,到底是啥意思,睁大了眼睛,只好默不作声。这一天,丁典双手抱住了头,坐在地下不言不动,不吃不喝。

到了晚上二更,丁典缓缓站起身来,道:“兄弟,咱们去瞧瞧罢。”话声甚是平静。

读者看到这里,也就明白了,随着他们的行动,作者要逐渐揭开这个谜底了。

到此,金庸通过丁典情绪的五个层次,成功设置了一个悬念。

金庸小说中的四大常识(金庸这样设置悬念)(2)

02 悬念设置过程

小说中,先是说到丁典看到花盆中的花没有换掉,开始感到焦虑。

为什么丁典会焦虑?因为他的武功很高,所以在读者看来,似乎他没有什么可以值得焦虑的事情。而且,两年来,日子过得很平静啊。

就因为平静,所以丁典的焦虑才让人感到惊心。我们作为读者,一定可以感受到,肯定是出了什么事情了,而且这个事情对丁典来说,应该是非常重要的,要不然不会那么焦虑。而且,能让老江湖和豪杰般的丁典感到焦虑的,不会是小事。那么,是什么大事呢?

狄云与读者一样,他看到丁典这么焦虑,也感到很诧异。他转过身来,只见丁典抬着头,正凝望着远处窗槛上的那只花盆。

这里金庸就开始点题,那只花盆。对,那只花盆,肯定有故事。因为丁典一直在看那只花盆,他的焦虑也是因为看了那只花盆。那只花盆,有什么奇怪的吗?金庸继续通过狄云的感受,来告诉读者怎么回事。

狄云在练习神照经以后,耳目的能力提高很多,比原来灵敏多了,他看到丁典看的盆里面,三朵黄色蔷薇花中间,有一朵缺了一片花瓣。

原来是花盆里面的花,缺了一片花瓣?但是缺了一片花瓣又怎么了?花朵缺一片花瓣,不是很正常的吗?但是,肯定有文章,要不然作者也不会细致描写它。这样,作者就进一步激起了读者的好奇心。

这个时候,狄云想起来平时总是看见,丁典没事的时候,总是凝望着这些花。经常呆呆出神,好像有什么心事,而且这么多年都是这样的。

读者跟着狄云的心思,也开始注意到,为什么丁典没事的时候,总是要凝望着这些花?还经常呆呆出神,好像有什么心事。为谁出神?他到底有什么心事?

狄云看他凝望这些花,也没有多想,就是觉得可能是在狱中没有什么可以寄托的,所以心中觉得无聊,就看窗外的花来打发时间。所以,丁典赏花,本身也没有什么新奇的。

而且,这花盆中的鲜花长期都保持着鲜艳,不是含苞待放,就是映日盛开,不等有一瓣花残谢,就会被换掉了,花都是新鲜的。

小说写到这里,读者开始感觉很不一样了。读者会在心中发问,为什么这盆花会长期保持鲜艳?这个就很离奇了。按照平常道理,花盆里的花,有开有谢,是很正常的事情啊,为什么这里的花常年保持鲜艳?而且,这是监狱附近啊,没有人会要求谁老是去换新鲜的花供人欣赏。这就有巨大反差了,悬念就此进一步加深。

读者这个时候,就会意识到,肯定是有重大的事情,而且这个事情一定与丁典有关。这里面一定有重大隐情。

但是,越是能意识到里面有重大隐情,读者的心就越痒痒。原来还意识不到里面有事情,现在意识到有事情了,而且是在以让丁典焦虑难熬的方式,让读者意识到这里面的问题。

所以,读者会更加发问,怎么回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就会更加有兴趣去追读下面的内容。

不仅读者会感觉到有问题,就是狄云也感觉到了可能有问题。平时,狄云也没有觉得如何,现在却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好像有什么事情。因为,这盆花已经放了六七天了,却一直没有更换。这是什么原因呢?狄云想不清楚。

这个时候,丁典的情绪逐渐走向第二层,即烦躁。

丁典的情绪很不对,整日心绪不宁。但是,他却能看到丁典的情绪不太对。“这一日丁典自早到晚,心绪烦躁不宁。”

第二天早晨,那盆黄色的蔷薇花还是没有换,甚至还有五六瓣花已经被风吹去。狄云看着,不知怎么搞的,他心中隐隐觉得有不详的事情。

这个时候,读者也已经能够意识到,可能是对丁典来说非常重要的人,已经死去了。丁典的脸色也印证了读者的这个想法。因为这一天,丁典的脸色极为难看。

丁典显然也意识到了,他的情绪已经走到了第三层,极度不安。

狄云为了安慰丁典,故意说:“这人这一次忘了换花,想必下午会记得。”丁典听狄云这样说,大声说“怎么会忘记?决不会的!难道……难道是生了病?就算是生了病,也会叫人来换花啊!”

他对狄云说话时,一边说,他一边不停步地走来走去,神色不安已极。

他的神色不安,已经达到极致的地步。可见,这个人对他来说,应该是极为重要的。

这个时候,丁典的情绪逐渐来到第四层,凄凉。

晚上下雨的几个时辰中,丁典一直目不转睛地望着这盆花,每飘落一片花瓣,他总是脸上肌肉扭动,神色很凄楚,就像在他身上剜掉一块肉那么难受。

这个时候,丁典即使不太聪明,也应该已经能猜到,丁大哥所在乎的人,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每掉一片花瓣,他的内心都是非常凄楚的。

读者看到丁典这样痛苦,心中也会产生同感,也会为他感到难过。这样,一边为丁典难过,一边感到疑惑,到底是什么,让丁典这样难过呢?这样,就进一步激发了好奇心。

狄云问丁典,然后被叱责。但是,很快丁典脸上慢慢地显得很凄凉,心里面显得很悲痛。丁典的情绪从凄楚变成凄凉,进而很悲痛。

这一个晚上,丁典都一会都没有坐下。第二天清晨,丁典心中已经有了答案,他大声喊道:“死了?死了?你真的死了?”双手抓住铁栅,在风雨中不住地摇晃。

狄云建议丁典去瞧瞧。丁典说:“瞧!能去瞧么?我若能去,早就去了,用得着在这臭牢房中苦耗?”

这个时候,丁典的话显得很不平常,读者心中会想,为什么不能去瞧啊?对啊,为什么丁典要在牢中这么长时间?

这样,金庸用丁典自己的话,也就顺势激发了一个巨大疑问,即为什么丁典武功这么高,却不逃离监狱?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样,新的疑问出来以后,读者心中会感觉到肯定有更大的疑团,肯定有更多的未解之谜。这样,读者也就更加好奇了。

到了晚上二更,丁典缓缓站起身来,道:“兄弟,咱们去瞧瞧罢。”说话间,语言甚是平静。

读者知道,缠绕在心中的谜题,可能要被解开了。所以,读者的阅读兴趣顿时就被激发起来了。

金庸在这个设置悬念的过程中,借助丁典的焦虑、烦躁、极度不安、凄凉和平静五个层次的情绪跨度,带领读者的情绪,一步步开始接近真相,接近一个不知道具体是什么的未解之谜。

金庸小说中的四大常识(金庸这样设置悬念)(3)

03 悬念设置方法

金庸成功设置了悬念,让读者好奇,到底是什么让丁典这么难过,到底是什么让丁典心甘情愿地来到监狱。这个原因重要吗?对本书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读者就很想看下去了。金庸设置悬念的手法,对我们的启示如下。

第一,悬念必须重要。小说中,设置悬念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吸引读者追读。读者追读的根本,其实并不是你所设置的悬念,而是因为这个悬念,对他来说非常重要。假如你所设置的悬念,是如何做木匠活,那么,大多数读者肯定是没有什么好奇心,更没有要追读你的小说的欲望。

只有悬念的对象对读者来说是重要的,他们才会觉得应该追读,并且值得追读。如上述的悬念,读者能够感觉到,丁典之所以感到痛苦,背后的原因一定与他的身世密切相关,一定与他为什么要来狱中呆着密切相关,读者也一定能意识到,整个故事的脉络可能要发生改变了。

第二,悬念应该融入深情。悬念如果仅仅是技术上的事情,它就会显得干巴巴的,吸引力就很有限。读者即使对作者设置的悬念有兴趣,这种兴趣也不会太浓。如果把悬念设置与深情联结起来,就是让读者意识到,悬念中间包含着深深的情感取舍,如对爱情的等待,那么,这种深情就会激发读者的代入感,会把读者的情绪带入小说之中。

能够把读者情绪带入小说描写,实际上就成功了一半。读者在动情状态下,会对你设置的悬念更加好奇,因为它关系到他们所在乎的情感的最后归属。这个时候,读者们在乎的已经不仅仅是事情,更包括小说中情感的最后归属。这实际上构成了另外一种悬念,即情感悬挂起来形成的悬念。

第三,悬念必须分阶段推进。悬念特别是重大悬念,往往内涵丰富,设置起来,并不是能够通过一个段落的叙述就可以完成,往往需要很多层次的推进,才能最终完成。如金庸在对上述悬念的设置中,就是利用了丁典的五个层次的情绪,来步步推进悬念设置的。

第四,悬念需要鲜活。越真实,悬念的影响越大。这一段的悬念设置中,金庸的描写显得很真实,就是做了很多准备,借助很多载体来设置悬念,如对花瓣的描写,对花枝的描写,对丁典的神色的描写等等,都因为描写非常真实,而产生了很强烈的画面感,才使读者读起来,更加有感,好奇心也更加强烈。

金庸做到了这些步骤,也就成功设置了重大悬念,激发出读者的好奇心,读者的心情已经被拉引到不得不阅读下去的地步。追读小说,对读者来说,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