擓,普通话读作kuǎi,《现代汉语词典》给出三个意思:

其一,搔,轻抓,如"擓破了皮" "擓痒痒" "给俺后背擓一擓";

其二,挎,也就是把胳膊弯起来挂住或钩住东西,如"擓个包袱回娘家" "擓着篮子下地去送饭";

其三,舀,搲,如"擓一勺水" "把西瓜瓤擓到盘子里" "用勺子擓着吃"。

温州话绘本大全(一个身世成谜的方言口语词)(1)

擓,读音kuǎi,一作"㧟"

这三个义项,《现代汉语词典》均标注为"方言",说明这个字不是书面语常用字,而是方言中的口语词。

"擓"字的身世是个谜

擓,在古代文献中极少看到,关于它的来龙去脉,至今仍是一个谜。

据《康熙字典》,"擓"字首见于唐开元年间编撰的《唐韵》,且只标注读音为"苦淮切",其义项直到宋代编撰的《集韵》,才给出具体的解释:"枯怀切,音汇。揩摩也。又抆拭也。或省作㨤。"

温州话绘本大全(一个身世成谜的方言口语词)(2)

《康熙字典》中“擓”字的注解

"枯怀切,音汇",是说"擓"字的读音。据古代注音"反切法","枯"字的声母为k,"怀"字的韵母为uai,声调为上声。把前一个字的声母,与后一个字的韵母与声调相切,读音就是kuǎi。

"揩摩也。又抆拭也",是说"擓"字的义项,就是摩擦、揩拭、抚摸的意思。

"或省作㨤",是说"擓"字的另一个写法为"㨤",省略了三点水。

"擓"这个字很有意思的,你看,《唐韵》只标出了读音,却没有给出义项,说明了什么?一个可能,是编撰韵书的人一时忽略,忘记写上去了;还有一个可能,或许他真的不知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温州话绘本大全(一个身世成谜的方言口语词)(3)

擓篮子的女子

汉语方言中"有音无字" "音义脱节" "文白异读"等现象还是比较常见的,这是方言口语的尴尬,但这也正是方言口语的妙趣所在。

到了宋代,"擓"字在《集韵》中给出的义项是"揩摩、抆拭",这与《现代汉语词典》中"擓"字的第一个义项"搔、轻抓"有一定的关联和传承性,但是与其他两个义项"挎" "舀",根本就扯不上关系。

温州话绘本大全(一个身世成谜的方言口语词)(4)

擓篮子的女子

可是,这三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义项,同时在一个"擓"字上出现了,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下面咱们琢磨琢磨"擓"字的这三个义项到底是怎么来的。

"擓"字起源的几个推测

"擓"字怎么来的?不知道!

从历史文献上看,"擓"这个字的用例极其少见,由于没有详尽而确切的依据,后人无从对其进行科学训诂。所以,只能从其读音、字形上进行推测,这些推测也未必是正确的,但是很有趣,不妨拿来供大家参考。

温州话绘本大全(一个身世成谜的方言口语词)(5)

竹篮子

有的人认为,"擓"这个字,是"匯"的异体形式。匯,形匚,声淮。"匚",读如fāng,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匚,受物之器。"

宋代赵叔问(或赵叔向)《肯棨录》:"一斗曰匚。"

元代周伯琦《六书正讹》:"本古方字,借为受物器。"

南宋戴侗《六书故》:"匚,器之为方者也。又通作筐。"

明代方以智《通雅》:"匚为古筐。"

这些古代字书对"匚"字的解释,意思大体都一样,是说,"匚",指古代一种盛放东西的方形器物,通常情况下,"匚"指的就是"筐"。

温州话绘本大全(一个身世成谜的方言口语词)(6)

擓篮子的妇女

据此,有些人便认为,"匯"字加上提手旁,意即以手穿过的方式来持物,也就是用胳膊去擓筐子。

也有人认为,匯,从匚,从隹(zhuī),依《说文》:"隹,鸟之短尾总名也。"

"匚"是盛器,"隹"是鸟,"匯"就是鸟在筐里面,比喻鸟的羽毛聚在一起,加上提手旁,即手指像鸟的羽毛一样聚集在一起。

有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鸟在休息的时候,会整理羽毛,就像人用手擓痒痒一样,摩来擦去。

温州话绘本大全(一个身世成谜的方言口语词)(7)

擓篮子的女子

还有人认为,"擓"来自于"蒯"。

蒯,读作kuǎi,本义指一种三棱长茎莎草。这种草的茎可制绳索、编席、造纸,还可以用来缠绕剑柄,便于把握,称为蒯缑(gōu)。

蒯草编织的草席,相对来说比较粗糙,古人有时候会用来搓脚上的污垢。这种事呢,在《〈礼记·玉藻〉注》中有明确记载:"蒯席涩,便于洗足也。"意思就是蒯席粗糙,用来去除脚上的污垢很方便。

蒯草既然能搓脚,自然也能搓背。于是古人便把蒯草扎成痒痒挠,用来挠痒痒。冯梦龙《醒世恒言》:"我绰着经儿,只望着他那痒处替他蒯。"

温州话绘本大全(一个身世成谜的方言口语词)(8)

擓篮子的女子

后来,人们另造会意字"匯"(汇聚的意思),再加上提手旁,意思是手指并拢(汇),在身上擓痒痒,也读作kuǎi。

那么,擓字的"舀"这个义项又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这个义项所指的本字,应该是"搲"。

温州话绘本大全(一个身世成谜的方言口语词)(9)

搲一勺饭,也叫“擓一勺饭”

搲,读如wǎ,意思是用手或者手持工具取物品,就是用瓢、勺等取东西,比如"我没吃饱,再给搲一勺米" "用勺子搲西瓜瓤吃"。

温州话绘本大全(一个身世成谜的方言口语词)(10)

舀一勺水,也说“擓一勺水”

搲,在北京、东北、中原、冀鲁等官话区,往往被读成wǎi,在有些方言区甚至发生了音变,就读成kuǎi了。如民国年间广为流传的京韵大鼓《探晴雯》,有这么一个唱段:"写字时翻纸常掩书本儿内,作诗时擓水相随笔墨中。"

再说一说"擓"字的其他趣事

在舞台艺术,特别是舞蹈艺术中,有一个专业学术名词叫"擓脚"。

"擓脚",是古典舞蹈中的一个基本动作,其来源与民间秧歌中的舞蹈人物"擓婆"密切相关。

擓婆,也称"老擓"。"老擓"这一舞蹈人物形象,在汉族秧歌表演中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其源于河北冀东秧歌,后流传发展到东北,得以演变传承。

温州话绘本大全(一个身世成谜的方言口语词)(11)

民间秧歌中的“擓婆”

"擓婆",其实就是丑婆,在秧歌表演中,擓婆这个角色妙趣横生,最逗人发笑,也最惹人喜爱。不论在化妆,或是舞蹈动作等方面,都与其他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表情幽默风趣、动作逗趣夸张、形象泼辣伶俐,让人们在滑稽的丑角表演中寻求到美的享受。

在东北、河北唐山等地,人们称呼自己的老妻,就是"老擓"。

为啥管自己的媳妇儿叫"老擓"呢?

温州话绘本大全(一个身世成谜的方言口语词)(12)

擓篮子的妇女

过去,东北、河北一带的妇女,有事没事,胳膊上总爱擓个筐,就像现在的女人一出门就要背个名牌包包一样。

去掰玉米,去弄猪草,去镇上赶大集,去串亲戚回娘家,要擓个篮子;上园子摘菜摘果,下地里送水送饭,进山林中挖野菜捡蘑菇,也要擓个篮子,久而久之,人们便把妇女叫"老擓"。

不过呢,只能称呼自己老妻为"老擓",如果跟别人交谈,说"你们家老擓" "你那老擓",人家会不爱听的,因为人们习惯把那种撒泼耍赖、争强好胜的女人,也叫"擓婆"。

温州话绘本大全(一个身世成谜的方言口语词)(13)

擓篮子的妇女

在山东一带,有一个词语叫"擓篮小",就是改嫁女人所带的与前夫所生的孩子,类似于吴地方言中的"拖油瓶"。

人敬有钱的,狗咬擓篮的。在过去,寡妇再嫁,后夫娶寡妇做妻子的,家境一般都不太好,"擓篮的",就是穷人的代称,所以"擓篮小"一词,带有很明显的歧视意。

温州话绘本大全(一个身世成谜的方言口语词)(14)

擓篮子的孩子们

在河南一带,还有形容人偏瘫,叫"擓篮儿"。

"这人咋啦?擓篮儿啦。前几天见他还好好哩呀,怎么今天就成这样啦?"

言之脑卒中后,患者的胳膊弯曲僵硬伸不直,就像擓着个篮子一样。(张文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