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油瓶”有拖后腿的意味,但是不是凡沙拖累就叫“拖汕瓶”呢?
2008年1月22日的《工人日报》第1版,刊登了一篇名为“原来家里顶梁柱,现在成了拖油瓶”的报道。它反映的是农民工的职业病问题,有一名农民工被确诊为锰中毒,丧失了劳动能力,由“顶梁柱”变成了“拖油瓶”。
作者把“拖油瓶”理解成是拖累的包袱这也许对,但他把拖累的病人说成是“拖油瓶”是完全错了。
“拖油瓶”专指妇女再嫁时携带的与前夫所生的儿女,这里是不是拖累,我们自然是难定的。但至于为什么有这样一称呼,我们是可以寻寻根的。
有人认为,今天我们说的“拖油瓶”,原是“拖有病”。旧时寡妇再嫁,娶她们的人多数家境不太好,加上旧社会天灾人祸频繁,她们带来的小孩免不了会有个什么灾病的,但这往往会引起前夫亲属的指责。为了递免这类纠葛,现任丈夫总要请人立下字据,言明前夫子女来时就有病,今后如有不测与后夫无关。字据上写的是“拖有病”,因为读音相近的关系,以讹传讹成“拖油瓶”。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拖油瓶”是个形象的比喻。在玻璃瓶子出现以前,农村大多用竹筒做油瓶。古代人们用油来烹任和点灯,它自然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因此,一旦村子里有人进城,左邻舍都要求代购。油瓶多了自然拿不过来,只能用一根绳子绑在一起,啷哐啷地放在地上拖着。因为油瓶不是自己的,可以任其在地上随意滚打,犹如孩子不是自己的,就可以随便对待,于是“拖油瓶”成了十分形象的称谓。
民间说法本来就难统一,各有一说是正常的事,但有一点是非常确切的“拖油瓶”定指再婚妇女带到新夫家的儿女。
小伙伴们,你知道该怎么用这个词了吧!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