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①按:敌势全胜,我不能战,败必降、必和、必走降则全败;和则半败;走则未败未败者,胜之转机也如宋毕再遇与金人对垒②,度金兵至者日众,难与争锋一夕拔营去,留旗帜于营豫缚生羊悬之④置其前二足鼓上,羊不堪悬⑤,则足击鼓有声金人不觉为空营,相持数日,乃觉欲追之,则已远矣可谓善走矣(原文按语),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三十六计思维导图?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三十六计思维导图(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三十六计思维导图

【原文】

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①。按:敌势全胜,我不能战,败必降、必和、必走。降则全败;和则半败;走则未败。未败者,胜之转机也。如宋毕再遇与金人对垒②,度金兵至者日众,难与争锋。一夕拔营去,留旗帜于营。豫缚生羊悬之④。置其前二足鼓上,羊不堪悬⑤,则足击鼓有声。金人不觉为空营,相持数日,乃觉。欲追之,则已远矣。可谓善走矣!(原文按语)

【注释】

①左次无咎,未失常也;语出《易经·师》卦,为本卦《象》辞之一。左次:军队在左边扎营,《左转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命,再宿为信,过信为次。”所以“次”是指军秋较长时间驻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军队驻扎在左边右边,要根据地理环境敌我形势而定,所以驻扎在左边并没有错,因为它没有违背行军常道。②毕再遇:宋代衮州人,字德卿。极有谋略,为杭全名将。③度:考虑。④像博生羊:事先把话活羊捆起来。⑤不堪悬:忍受不了倒悬的痛苦。

【译文】

全军退却,避开敌人。《易经·师》卦说:军队驻扎在左边并没有错,因为它合乎行军打仗的规律。所以这种以退为进的方法也是合于用兵法则的。按语说,当敌人兵力处于绝对优势时,我方不能取胜,这时只有投降、讲和与退却三条路。投降是彻底失败;讲和是一半失败;退却则不是失败,而是转败为后的关键。例如宋代名将毕再遇和金兵对抗时,他考虑到金兵日益增多,很难战胜敌人。便下令夜里把队伍全部撤走,只把旗帜留在阵地上。又事先把活羊倒吊起来,将它们的前面两条腿放在鼓上。羊吊得难受。放在鼓上的两腿便不停乱蹬,于是鼓也敲得咚咚地响。金兵听到不停的鼓声,也不知道毕再遇的部队撤走了。几天以后,金兵这才‘发觉上当。想要追赶时,毕再遇已经走得远远的了。这也是善于退却的例子。

【读解】

“走”是三十六计的最后一计,俗话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就是指的它。为什么其它计不是上策,而走却是“上计”呢?这其中大有文章。有人这增解释:当处于劣势或生命危险时,不能乱打硬拼,而要布时度势,善于脱离险境,而从四面楚歌的境地死里逃生,当然会庆幸保住了性命,又能东山再起。又有人说,中国历史上战乱饥荒频繁,百姓或避廷,或逃荒保求保住性命。俗话说:“贼来如蓖,兵来如梳,官来如剃。”在这种种威压之下,没有一套逃生的本领怎么行呢?可见“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确实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历史上更不乏死里适生而成就大事业者,而不善于急流勇退、贪恋不走的则难逃一死的下场:范蠡辅助越王成就霸业,尊为上将军。但他深明“狡免死,走狗烹”的道理,毅然弃置富贵,隐居江湖,成为富极一时的“陶朱公”。而文种不听他的劝告,贪恋禄位,终被勾践赐死;晋献公宫廷政变时,太子夷吾不光而被害,其弟公子重耳逃亡在外十九年,而最终成就霸业;楚平王杀伍奢,更欲斩草除根,长子伍尚不走而遇害,伍子胥设法逃走,最后终于报了父兄之仇。在不利形势下,为了长远的打算,有时必须暂时避开敌人的锋芒,豫毕再遇那样躲过敌人的强大势头,保存有生力量。这样才能在时机成熟时发挥更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