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吻的由来和习俗,关于接吻的文化意义(1)

如果说,吃饭是嘴的物质享受,那么,接吻就是嘴的精神享受,尤其是爱情之吻,许多文艺作品都用最美的语言来描写。德国诗人海涅写道:“然而我能吻你吗?哦,我的精灵,就这一吻,我立刻感到自己完美无缺。”《圣经·雅歌》热情颂扬情人之吻:“你的嘴唇象蜂房一样滴着蜜,我的姑娘,蜂房和牛奶就在你的舌下流淌。”拜伦把爱情之吻称为“心的震颤”,他的著名长诗《唐璜》塑造了一个擅长用吻征服女性的花花公子,电影《唐璜》中,约翰·巴显莫尔扮演男主角,在这部2小时47分钟的影片中,他同一批美丽的女郎接吻191次,平均不到53秒钟就有一次。

可是在中国,接吻曾被视为低级趣味,洪水猛兽。古时候,男女授受不亲,青年男女相互瞧一眼,都会被视为异端,遑论接吻。近现代的中国,人们仍然谈吻色变。

1979年第5期《大众电影》刊登了外国影片《水晶鞋与玫瑰花》剧照,是一幅男女主角相拥相吻的画面。一位西北地区的宣传干事当即写信指责该杂志“居心不良”、“无耻”,说“《大众电影》竟堕落到这种和资产阶级杂志没什么区别的程度”,真是太上纲上线了!那时,中国的电影禁止接吻,曾有过“社会主义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是拥抱和接吻吗?”的争论。一位20世纪80年代初走红的女影星曾这样描述接吻:“闭着眼睛,想象是在亲一块猪肉。拍完之后,大哭一场,好象失了身。回去后使劲洗啊洗,洗得嘴唇都洗破了!”

接吻的由来和习俗,关于接吻的文化意义(2)

那些年,中国的电影电视上出现的接吻场面都是遮遮掩掩的,1979年,中国电影《生活的颤音》中才有了第一个接吻“意图”,在演员将吻又止的紧要关头,家长“适时”推门而入。1980年张瑜终于在《庐山恋》中羞涩地吻上了郭凯敏的脸,被称为“一个令全国心动的吻”。父母们和儿女一起看电影电视,一有这样的镜头,都赶紧捂住孩子的眼睛。

如今,谈起接吻,人们都为过去的举动而感到好笑。现在人们看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的接吻描写,真是太习以为常了。

不但文艺作品有接吻的描写,现实生活中情人之间也常常用接吻表达爱恋,甚至在大庭广众之下,在众目睽睽之中,也照吻不误,没有人指责,反而为他们炽热的爱而感动。

三十年间,接吻成了恋人间正常的举动,人们由指责变成了赞许,就连科学家也出来证明接吻的好处。说每天接吻3次,能减去体内过多的脂肪,每个吻要消耗大约9卡路里的热量,一年要消耗9885卡的热量,这些热量大概能烧开24壶水。

接吻的由来和习俗,关于接吻的文化意义(3)

但是,国人往往如此,什么东西一旦解禁,便蜂拥而上,甚至比拥有专利权的老外还张狂。如时下不断在各地上演的情侣热吻大赛,在千万双眼睛注视下,拥吻达数小时,真是有胆量和耐力。一对恋人以10小时的热吻拿了冠军和奖金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赶快跑进饭店,看来接吻毕竟不能当饭吃,点缀毕竟是点缀。

还真有把亲吻当成终身大事的。2001年,四川的陶女士因司机肇事而造成嘴唇裂伤,怒而向法院诉求亲吻权,并最终获得赔偿。这不能不让我等叹服陶女士的勇敢!

四十年间,从人们对待接吻态度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正在融入世界,人们也在用宽容之心来看待这个世界的每一个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