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爷一向身体虚弱,今夏又犯了一场大病,显得更加虚弱。女儿为了给父亲好好补养补养,入秋就买了几味大补中药。谁知李大爷服用几次后,就口舌生疮,彻夜不眠,腹胀屙泻不止。女儿慌了,赶紧找老中医诊治,老中医说这叫“虚不受补”。

虚不受补怎么不说话了(说说虚不受补的那些事儿)(1)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什么是“虚不受补”

“虚则补之”。滋补药品是祖国医学中的瑰宝,体虚的人服用以后,能起到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良好效果。但是也有一些体质虚弱或患有慢性疾病的中老年人,由于脾胃虚弱或脾虚湿盛、运化功能差等原因,应用滋补品后不但没有起到应有的补益效果,反而出现口干舌燥、牙龈肿痛、口舌生疮、鼻流鲜血、胸闷腹胀、纳呆厌食、消化不良、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大便秘结或稀溏等症状。这便是人们所说的“虚不受补”现象。

“虚不受补”原因何在

1.不辨阴阳气血乱补。

虚证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应当分别采用补(益)气、补(养)血、补(滋)阴、补(温)阳的方法,对症进补,才能补得其所,补而受益。若不经辨证,或辨证失误,诊断不明,可造成补而不当,事与愿违。如阳虚者进补大量滋阴食品,反而会“重伤其阳”;阴虚者进补大量助阳食品,反而会“耗伤其阴”。

2.不辨五脏所属乱补。

虚证除了有阴阳、气血之虚之别外,因人有五脏六腑,每一脏腑都有可能出现虚证。如心气虚、心血虚、肝阴虚、脾阳虚、肾阴阳二虚等。若虚在心,用补肾或补脾之药;或虚在肝,用补心或补肺之药,自然不会起到作用。

3.用药不当。

进补时要做到有的放矢,必须了解熟悉补药的性能。中药将具有补益性能的药物分为补气(益气)、补血、补阴(养阴)、补阳(助阳)四大类,必须对证选用。药量也要掌握得当。从补药的效力来分,有峻补和缓补之分。峻补类补药药性峻烈,因此要严守剂量或遵医嘱。补虚是慢功,不能急于求成。即使是对证服用,也应涓涓细流,量少而期长,并适时调整用量,切忌操之过急、急功近利的“蛮补”。补药服到一定时候后,身体正气旺盛,阴阳平衡,精力充沛,就要及时停药。

4.忽视脾胃功能。

老年人一般消化功能较差,在进补时要注意照顾到脾胃。对脾胃虚弱、运化失健者,不事调理,一味投补,补品不能吸收,疗效当然会差。故在用补法时,宜先调理脾胃,如秋补膏方前宜先用“开路方”;或适当配以开胃消食之品,或配合食用此类食物。比如夏令酷热,阳气旺盛,有的人自身体温调节功能不良,不能适应外界气温,常感疲乏嗜睡,食欲降低,舌苔厚腻。此时应先给以利湿健脾、醒胃和中的中药清理肠胃,待苔清和上述症状消失后,再施以补品,才会收到良效。

5.忽略时令。

治病必须参照季节时令,以及当时的气候特点。如春季阳气上升,秋季燥气较大,用温性补阳药容易上火,出现口燥、咽干,甚至鼻出血的反应。

6.调养失宜。

如果缺乏必要的调养,也会妨碍对疾病的治疗。如阴虚病人应忌食温燥助阳食品,否则即使滋阴药用的恰当,也难以发挥应有的良效。

7.体质特异。

临床上确实有一些患者,不论如何也不受补。对这类特殊体质的病人,可用食补来代替药补,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8.服用方法不当。

补药服用方法是否得当,也直接关系到进补效果。例如,有的人花了许多钱配了一剂补膏,由于每次总是空腹冲服,引起了胃肠不适或腹泻;有的人买了红参,由于研粉过粗,服后胃肠道不易吸收,有效成分大都被排泄出来了,造成很大浪费。

虚不受补”的人怎样补

1.对证进补。

进补前最好先向有经验的中医师咨询,明确自己的体质,以明确进补的目标。中医认为,“一药一性,百病百方”,每一种补品只能适合一定的体质、一定的病证。一个人的年龄、身体状况不同,病证有别,季节有变,体质各异,所以进补必须对证,因人、因时、因病、因地制宜。通补百病的补品是不存在的。对于阴阳俱虚、数病同发、病情错综复杂者,如表现为“四高”(即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和高尿酸)的代谢紊乱综合征者,应当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仔细观察,全面分析,谨慎配伍,方能奏效。

2.剂量适当。

进补一定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年龄等具体情况掌握补品的剂量。剂量过小,难以奏效;剂量过大,又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对年老体弱的慢性病患者,只能“平补”“缓补”。最好先从小剂量开始,根据自己的感觉适量递增,以精力充沛、食欲正常、浑身舒服、不燥不虚为宜。而且药物宜选药性平和、补而不滞、滋而不腻之品。凡过寒过燥、大辛大热之剂,对老年人都是不适宜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判断“进补”的度是否合适。

(1)如果进补后很兴奋,睡不着觉,就是过了;

(2)口腔内长疮、咽喉上火疼痛、口内有异味,也是补多了;

(3)看大便,大便干结或溏泄均是过补的征象。

3.体有实邪不补。

体有实邪时进补,会导致“闭门留寇”“留邪致变”之隐患。即使体质虚弱,在外邪未尽的情况下,原则上应先清除外邪后进补。一般来说,不论什么季节,服食什么补品,凡有感冒发热、消化不良、不思饮食、呕吐泻痢等表现时,都应暂时停止进补,等病情好转后再继续。若外邪比较轻微,也可采取“补泻双施”,或“补中寓消”等方法,以达“扶正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之目的,不可单纯进补。

4.补前先要调理肠胃。

脾胃虚弱患者宜先采用食疗的方法调养脾胃。饮食原则是多品种多变化、富营养而易消化,饮食宜温、宜软。营养丰富的汤、粥都是食疗好选择。脾胃喜温恶寒,日常饮食要多吃一些温性食物,比如羊肉、糯米、韭菜、南瓜、香菜、生姜、大枣等。少吃或不吃生冷、油腻、煎炸、熏烤与容易胀气之品。辛辣刺激之物也应少吃或不吃。同时,吃饭要细嚼慢咽,七分饱为宜,以减轻脾胃的消化负担。脾胃差的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理中丸、健脾丸、小建中颗粒等中成药进行调理。

另外,揉腹有健脾和胃、消食导滞的作用,能促进气血运化。饭后可用掌心轻柔地按摩腹部100次左右。还可取腹部的神阙和气海两穴进行按揉,有条件的情况下,艾灸15分钟左右效果更好。脾胃调理好了,进补的食材才能被人体吸收运化,达到进补的目的。

总之,服用补品一定要合理。正如清代名医余听鸿说:“见病不可乱补,一日误补,十日不复。”

文/王延群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关注公众号《家庭医学》,了解更多健康科普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