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群、高中群、大学群

每个人基本都加了各类同学群

甚至有的连幼儿园、小学都建了群

建群时热热闹闹

不久就冷冷清清

少数几个人唱“独角戏”

大多数人成了“潜水员”

有些同学群甚至还变了味……

同学群里越来越多人“潜水”

“你看,这个是小学同学群,最近的一次有人留言是在4月23日,半年没有人在群里说话了;这个是初中同学群,也有两个月处于零消息状态了……”毕业于武汉一所部委直属院校的王诚展示他的同学群。

建群时情况并不是这样。王诚介绍,2016年春节,陆续返乡的小学同学们互相添加好友,随后组建了同学群。“好多人都是好久不见,大家在群里聊个不停,经常是一会儿没看手机,就有上百条信息未读。”

基层公务员小陶的大学同学群起初是最活跃的,因为毕业不久,大家都在群里分享入职经历,畅谈理想未来。时间长了,能聊的共同话题似乎越来越少了。“入职就意味着责任,再也不可能像在大学‘卧谈’时的那样天马行空,大家都忙了。”小陶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群里“潜水”。

退群之后如释重负

多年前,我在国外常驻,一位同学到该国旅游,临走时,我知道他和另一位读研时的同学有联系,就让他带了一罐咖啡给那个同学。可是我入群后,那位同学连招呼也没和我打。我想,如果是别人万里迢迢托人给我带回一个礼品,我一定会很感激,因为这是一分难得的情谊。

我从食之无味的同学群退出了。如果把它比作站台,我连回头看一眼的欲望都没有。相反,我如释重负,再不用看着那些曾经熟悉,如今已无话可说的名字了。

“同学群”变味了

拉票的

“孩子参加了一个美术比赛,请帮忙支持一下。”湖北咸宁市民汪女士一个很久没人发言的同学群内,出现了一条信息,以及一个投票的链接。随后,有人在信息下回复,有人放上了投票完成的截图。“最近几个月只有4个人发信息,两条都是希望大家帮着投票。”汪女士说。

销售刷屏的,要红包的

湖北嘉鱼一位基层供电职工说:“小学群、初中群里,卖东西的人很活跃,深入交流的越来越少。”部分从事网络销售的同学成了最活跃的“主力”,甚至每天“刷屏”。

@奈奈Mi 说,同学群,本来觉得挺好的,但是有一个男同学就像网络乞丐一样,天天要红包,一天至少发20遍,真招人膈应 。

同学群我退了(同学群你退了吗)(1)

抢票、助力、求点赞的

节假日,抢票程序、网站发起“助力抢票”“加速抢票”活动,有抢票需求的人为“加速”,把链接转发到同学群里。于是,“我正在抢火车票,快来帮帮我……”“到××的火车票太难抢啦,需要你助我一臂之力……”抢占了同学群,就像网友@我梅错_ 说的,初中高中同学群,一个用来点赞和抢火车票的地方。

还有人把真假莫辨的“爱心募捐”“众筹”等信息转发到同学群里,有的同学群变成了“点赞群”“贴图群”。

对于同学群中拉票、广告、求助力等行为,有人表示,虽然反感,但要在“众目睽睽”之下退群还是有所顾虑。

同学群变成了育儿群

单身同学遇到已婚有娃的同学,免不了要遭到一番虐。

@璨呀璨 :小学同学群里有如下对话:“哪些还是单身啊?”“我娃儿单身”真是史上最霸气的回复,没有之一的那种。

同学群我退了(同学群你退了吗)(2)

同学群我退了(同学群你退了吗)(3)

@OM2150 :好好一个同学群,就过一天时间,就变成育儿群了,要不要直接抹开面子,退群走人~~~

同学群我退了(同学群你退了吗)(4)

同学群我退了(同学群你退了吗)(5)

天啊!我还需要多久才会在里面晒娃讨论呢

同学群我退了(同学群你退了吗)(6)

同学群我退了(同学群你退了吗)(7)

同学群相处之道

微博网友@海磊-侯 总结了同学群聊天的两大忌讳:

同学群第一大忌讳,不要说自己过得好。哪怕说自己过得苦都行,千万不要说自己过得好。尤其是带点小得意,你说几次就完了,大家就给你打上穷嘚瑟的标签了,40岁了,大家条件差距越来越大了,过得好的看不起你,过得差的看不上你。同学群的江湖太复杂,每每想起我都对同学聚会没兴趣了!

同学群第二大忌讳,不要秀娃。有些妈妈和爸爸非常不自觉,把自己娃描绘成人中龙凤,就算你娃很优秀也得低调点。自己知道娃好就行了,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不到高考那一关谁都不会觉得差。

平平淡淡才是真

同学群从人声鼎沸到寂寥无声,有些人难免会感到失落,认为这是同学感情淡薄,不复从前的体现。其实对于这种现象,不妨以宽容、淡然的心态看待之。

大家十几年、几十年没见面,是彼此的记忆,彼此对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生活的留恋让大家在网络虚拟空间又重新聚到了一起,但是后来毕竟都有了新的生活环境、社交圈子,在群里聊完近况、聊完工作、聊完孩子,就慢慢有一种无话可说的感觉,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必强求。

这并不代表建立同学群没有价值和意义。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学群的关系会变得越来越珍贵,因为其中有图、有人、有事,还有许许多多青春的回忆。

专家:要多换位思考

武汉大学城市安全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尚重生说:“地域不同了、经历不同了、价值观可能也不同了,这很容易导致大家的兴趣点、关注点不同,对于同一事件的判断和理解有所不同。在这一背景下,有的人发到群里的内容,对一部分人可能就是打扰,甚至引发心理不适,产生争论或者矛盾。于是就出现了干脆不说的‘潜水’现象,或者只有在拉票、发广告的时候才想起。”

尚重生指出,网络交往其实是“线下”人际交往的延伸,要多换位思考。

一是勿扰原则,深更半夜尽量不要往群里发信息,以免打扰别人休息。二是避免抬杠,有的同学经常为一些问题争执,你来我往,喋喋不休,与其这样,不如两人选择私聊,谈深谈透。三是守时原则,别人询问尽量及时回复。

同学群里再热闹

不如见面多聊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