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方言里有一个表示“追赶”之义的词,既不是“追”,也不是“赶”,而是“赸”。兴化人口头上说shuān,规范的读音是shàn。《辞海》《辞源》均未收录此字,原因恐怕是难解其义;《现代汉语词典》倒是收录了,但其解释“躲开,走开”明显有误。在日常生活里、在口语表达中,兴化人是多用“赸”而少用“追”和“赶”的,如“你在前面溜,我在后面赸”、“他完成任务比我快,我要赸上他”、“猪圈里的猪子跑出去了,大家帮我去赸回来”。
我未曾考证过这个字究竟产生于何时,但我基本可以肯定它在元代以后便进入俗语行列。在元、明、清三代的戏剧、散曲中,用到这个字的例句是很多的:
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三本二折:“你也赸,我也赸,请先生休讪,早寻个酒阑人散。”此例“赸”与“早”相应,说明“赸”当是“快离去”的意思。
网络图片:《西厢记》剧照
元代张可久《庆东原·越山即事》曲:“冯魁硬铲,双生紧赶,小姐先赸。”此例“赸”与“赶”相对而应,有“快跑”之义。
元代王晔《水仙子·黄肇答》曲:“从来道水性难拿,从他赸过,由他演撒,终只是个路柳墙花。”此例“从他赸过”,就是“自他匆匆躲逃过后”的意思。
元代石宝君《诸宫调风月紫云庭》二折:“恁(您)那很(恨)爹爹才赸过;呵,俺这善婆婆却来这里。”此例“赸过”,当释“匆忙离过”。
明代汤显祖《牡丹亭·道觋》:“便弃做赸了,交‘索居闲处’。”在“便弃做赸了”这句话中,“弃”作“割舍”解,“做”作“使”解,“赸”应作“快躲”解。“便弃做赸了”,就是说“就此割舍使(它)快躲了”。
清代洪升《长生殿·合围》:“马蹄儿泼剌剌旋风赸。”此例“旋风赸”是喻马蹄奔跑之疾速,“赸”宜作“飞驰”解。
我所以举这些例子,就是想告诉你:“赸”字一直含有“快速”之义。离也好,躲也好,逃也好,退也好,都不能不“快速”的,这个字的基本含义应该是“快跑、快逃、快走、快躲、快退”。
网络图片:赸(shuān)的示例
兴化方言里的“赸”无疑也含有“快速”之义,不“快速”怎么能追得上前面的目标呢?从“赸”字中引申出“追赶”,应该是可以理解的。《汉语大词典》专为“赸”字列出一个义项:“方言,追赶。”其依据是嘉庆年间修编的《东台县志·方言》中的记载:“既去而之曰赸。”东台与兴化是近邻,方言极似,以《东台县志·方言》为据,颇能让兴化人信服。可惜的是,《汉语大词典》的编者把引文搞错了,错得让人不好理解;其实原话应为“既去而追之曰赸”,这就说得通了。
有人把兴化人口语中的“追赶”写成“跚”,那是毫无道理的:其一,“跚”是“蹒跚”这个单纯词中的一个语素,不可单独使用;其二,“蹒跚”指走路一瘸一拐,意思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