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湿的气候让我们伶牙俐齿
2015-08-17 09:04:27杭州网

说起来,我英语差,可我掌握了世界上最难的语言:汉语。

这么一想,顿时飘飘然了。

嚷嚷着英语难学,一想到老外学汉语的那种崩溃劲儿,顿时觉得占到了天大的便宜。

只是,为啥我们说汉语,老外说英语?为啥英语说得溜的国人多,中文说得溜的老外少?

老天爷笑而不语:自己猜去。

不要随意穿行在热带雨林(潮湿的气候让我们伶牙俐齿)(1)

汉语是典型的声调语言

假期一到,孩子们各种辅导班上起。

但凡有点儿条件的,都会想着让孩子学英语去。

有些个小孩,中文都没说溜呢,英语倒能蹦出好几句。

汉语和英语,到底是怎么回事?

想想汉语的听说读写,是从学习拼音开始的,汉语普通话是有声调的。

汉语是一个典型的声调语言,声调语言在发同一个音素时,可用不同长短、不同高低的声调表达不同的含义,而非声调语言则在发出不同声调时,只表示语气差异,而不会影响到其含义。

全世界大概有6500种语言,如果以声调来划分,很多汉藏语系语言,如汉语、藏语、苗语、羌语等多属声调语言,印欧语系语言,如英语、法语、德语则多属非声调语言。

在非洲和美洲一些地方,也分布着一些声调语言,如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

在美洲,分布在美国阿拉斯加州的土著印第安人所使用的阿萨巴斯卡语、美国西南部以及墨西哥土著所使用的纳瓦霍语等,都是声调语言。

干燥是声带的“敌人”

美国有学者做过一项研究,探讨气候在语言进化和发展过程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

毕竟,气候影响到世界上的一切,语言自然也包括在内。

他们通过对3700种语言的分析,将世界上一半的语言进行相应的气候学和音韵学统计,得出的结论是:气候左右了语言的发展。

一直以来,语言学中有一个标准假设,就是人类的发声系统不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也就是说,人类语言的发声系统通常并不会被认为是生态适应的结果,跟气候没半毛钱关系。

这项研究的结论恰恰相反,学者们通过对声带的生物学研究,并比较了多种语言的地理起源以及这些地区在这些时间的湿度与年平均气温后得出结论——声带在湿润的空气中,可发出更准确的各种音高。

这意味着什么?

具有复杂语调的语言,比如中国普通话,主要就是在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英语呢?

英语中很少或根本没有语调,是来自干燥或寒冷地区的语言。

也就是说,与寒冷、干燥地区相比,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生活的人类,其语言会发展出更复杂的音调。

为啥老天爷会让我们的语言更复杂?这算是天赋异禀么?

人类的发声系统像其它一些物种一样,会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

基于喉科学的调查数据显示,干旱对声带的运动是有不良影响的,因此复杂的音调模式相对不太可能在干旱气候中得到进化。

从生理学上来讲,声带的生物力学特性直接受到其水化水平的影响。

例如声带脱水会减少声带振动的振幅,根据体内和体外的实验研究中所获得的各种指标显示:发声的基本频率受到水化或脱水的影响,增加水化可提高声带的粘度,促进发声。

来源:今日早报 作者:张文华/文 陈骁/制图 编辑:陈笛

黄金树 0571-85094998 陈 笛 0571-85053055

胡晨曦 0571-85053050 潘露敏 0571-85053052

赵 群 0571-85054999

杭州教育(hangzhoujiaoyu)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教育资讯

许多研究都证明,喉咙中仅仅是干空气的吸入而非人工或间接体内脱水,就会影响声带生理学,从而影响发声的清晰度。喉咙脱水会改变声带表面液体的离子组成,如增加Na 浓度就会改变声带的弹性。

而一些体内研究则证明,即使声带短暂暴露于干燥空气中,也会对音高的精确度和振幅的变化产生负面影响。

干旱对声道的影响是有长期效应的,先不说语言这种事情,就说说喉科患者,据说喉咙痛的原因中有30%是低湿度造成的。

同理,歌手们为了保护他们的声带,一般会尽量避开干旱条件。

这些都显示,人类的喉咙是容易受到干燥环境影响的。

鼻腔呼吸可以稍微缓解一下嗓子干燥,但作用不会太大,而且在呼吸速度加快时,还需要口腔呼吸。

如果不考虑空气中水汽的饱和水平(相对湿度),冷空气总是比较干燥的,因为水蒸气的绝对量少。

例如,从-10°C到30°C,水蒸气含量可增加13倍。

通过鼻腔吸入干冷空气会使支气管变窄并增加鼻液,从而促进口腔呼吸。

口腔呼吸即使吸入的不是那么干燥的空气,也会使声道干燥以及声带呼吸道表面液体蒸发,而这对精确发声会产生各种影响。

所以,吸入干冷空气会对声道和声带产生短期或长期影响,变得干燥的声带难以胜任精确发声。

此外,最近的病理学研究还发现,肌紧张性发声障碍(MTD)、喉疾病可因干燥的环境空气而加剧,对音位和语气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老外学不好汉语是有原因的

人的声带对干燥空气的敏感性,具有基因型和表型上的特征。

相反,湿润与水分充足的条件与发声呈正相关,具体来说就是促进了精确发声。

具有声调的语言需要在正常范围内相对精确的基音,根据跨语言调查中对发音基频的分析发现,大多数男性的音域范围为100Hz。

词汇语调间最小可察觉的频率差异约为10Hz,而达到20-30Hz就能比较出明显的差异了。一门语言如果超过三个声调就对发音和感知产生了挑战,因此声调的上限为五。

类似于越南语这样有六个声调的语言是相当罕见的。

说到这里,你就会明白,为啥老外学习汉语时,会很崩溃。

这么一比较,我们学英语嚷嚷的难,直接弱成了渣渣。

没办法,先天条件决定的,老外用之前从未尝试过的方式去控制声带,能不难吗?

也幸亏生在中国,不然这门世界上最难的语言,我也呵呵了。

其实就中国来说,南方和北方的汉语,也不太一样。

南方相对而言更湿润,各种方言也更鸟语,北方人听着表示很崩溃。

北方很多地方的语言,听上去更硬朗,也和北方的气候有关系。

甚至,南方人说话温婉细声,北方人说话豪爽大声,也能找到一点原因:自古北方干燥、风沙大,声带必须提上去,才能听清楚,而南方温润、风沙小,声带可以相对懒洋洋一些。

当然了,从生态学上来讲,人类语言的进化,不会只受气候影响,但不可否认,气候是塑造语言的重要因素之一,至少,人类的发声系统实际上是生态适应的结果,是会受到生态因子影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