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16年至今为止看过2016年最好的国产电影,这是中国版的温和版《杀人回忆》。

韩国的《杀人回忆》在韩国有着不可动摇名列前矛的经典地位,乃至在全球,在中国也大受好评,影迷们谈论起犯罪电影,几乎都会提到这一部,看过的星沫横飞,没看过的都有些不好意思了,一副唯唯是诺和发现新大陆的样子。

24岁女孩对异性的渴望正常吗(对一个女孩来说)(1)

不过韩国的《杀人回忆》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黑处有什么》就不知晓了,两个片子相同的是,并不以描述怎么抓到凶手为主悬念,而是以凶手一直抓不到为主悬念,然后侧面烘托出时代大背景,影起广大影迷青春的回忆,让电影更饱满。这手法韩国犯罪电影几乎玩得炉火纯青,《杀人回忆》《追击者》都是其中翘楚,《孩子们》《青蛙少年》等相续涌出,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些都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

好在《黑处有什么》对警察的破案无力是客观性的,只有太过主观的观众才会挑衅“警察等于窝囊废”,这是技术的限制,这在《杀人回忆》里也出现过这样无奈的片段:曲法医推着自行车对女儿说,听说美国有一种技术,通过一根头发就能检测出一个人的基因密码。这就是大家现在熟知的DNA检测,在90年代,这种技术确实只有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才掌握。不过那时候不健全的体制确实让人忍俊不禁,如警察抓错人,审不出结果,只能装作吃西瓜没注意让“犯人”偷偷的逃走,而“犯人”事后还感恩戴德。刑警张树林把缴获的无人认领的新单车拿回家送给女儿张雪。大案面前,这些警察们上班也干着无关的事情。这些只是对旧公安体制的描述。

24岁女孩对异性的渴望正常吗(对一个女孩来说)(2)

《黑处有什么》也对90年代的其他体制和风俗进行了讽刺,曲法医一家所代表的是全中国普通城市的家庭。曲法医从片头一出现,就是个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分配到公安系统,然而曲法医他们夫妻竟代表着那个时代所有粗暴教育的父母,那时候的父母信奉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出状元的信念,打骂孩子是家常便饭,许多孩子都是在这种郁闷压抑的环境下成长,逆来顺受。小女孩曲靖,则代表的是千千万万老实少女在那个时代的压抑成长,还有对连环杀人事件如黑处般未知的恐慌。曲靖的同学张雪,是反抗旧体制填鸭式教育的先锋代表,代表着早熟,你看她和曲靖在夜色的校园里自导自演《红楼梦》第十四回王熙凤新官上任荣国府处罚下手的情节,张雪自扮王熙凤,表达她强势的一面,而且,即使放到现在,也没有几个初中生去啃读《红楼梦》,能啃读下来的,一是早熟的,情窦已开,不是也会读完就开。一是文学功底不错的,显然张雪其实并不弱于其他的同学,否则她拿不下《红楼梦》,但是她居然是个留级生,被古板的把“械”字念错的女老师讽刺羞辱。我甚至可以肯定的说,一般的中学老师也未必拿得下《红楼梦》。导演讽刺得极为隐晦,因为只有读过《红楼梦》或看过电视剧的人才能分辨得出来。

24岁女孩对异性的渴望正常吗(对一个女孩来说)(3)

电影中,还有许多人事来体现那个时代的痕迹,或者说体现曲靖代表的那些人的成长历程。课堂上乱飞的纸飞机。带小弟到教室的小混混赵飞去解救,偷西瓜被人揍却上全校表彰大会进行颁奖的校导主任。学雷锋、赖林,曲靖做好事却被班主任讥讽心机深沉。曲靖站在废车顶扮演明星开演唱会。社会青年带着学生在家看黄片曲靖无辜受牵连被抓,关系户的曲靖被父亲法外领走。录像厅公开放色情片《蜜桃成熟时》,曲靖泪流满面,情窦打开,被爱情感动。敬老院色老头要曲靖念白话文色情小说,让曲靖莫名其妙:字都认识,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百度了一下,原来是《金瓶梅》)。张雪跷掉跑步吟诵席慕容的爱情诗歌《白鸟之死》。林林总总,有的是时代的痕迹,有的则是少女永不过时的成长历程。

24岁女孩对异性的渴望正常吗(对一个女孩来说)(4)

黑处有什么?黑处有未知的恐慌。黑处是以前已知的阴影,也是未来未知的恐慌,是成长的烦恼,挣扎反抗的本源。黑处也有年轻气盛的青年们最直接质朴的告白。《黑处有什么》也是最近的成功破案的“白银连环杀人案件”的代言。借《杀人回忆》的手法,展现中国九十年代的那一面。作为一个新导演的处女作,温和而渐露痕迹地缓缓道来,我似乎看到了黑处中,中国电影的新希望。

24岁女孩对异性的渴望正常吗(对一个女孩来说)(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