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外话此前的三篇文章讨论了市场经济的结构类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只是讲解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资本、流通、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中的基本经济规律,没有涉足诸如市场经济结构等具体的但重要的经济问题这其实不难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年代是资本主义社会早期工业化的发展阶段从20世纪至今,全球社会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都是马克思没有看到了,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预测净利润在哪里看?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预测净利润在哪里看(净利润就是剩余价值吗)

预测净利润在哪里看

题外话

此前的三篇文章讨论了市场经济的结构类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只是讲解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资本、流通、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中的基本经济规律,没有涉足诸如市场经济结构等具体的但重要的经济问题。这其实不难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年代是资本主义社会早期工业化的发展阶段。从20世纪至今,全球社会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都是马克思没有看到了。

不能一边唱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高调,而另一边却将经济学等同于西方经济学。完全按照西方经济学观点分析具体的经济问题。照本宣科的是布道者,不是研究者。将经济政策等同于经济理论也是不对的。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领域,还有大量的研究工作需要做。

西方经济学关于利润的观点

西方经济学对利润没有太多的分析讨论。其主要观点摘录如下:

1、厂商的利润=收益-成本。这里的利润是指净利润(注: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2、厂商经营的目的是净利润最大化。

3、厂商的净利润全部归其股东所有。

4、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其中固定成本一般包括厂房建设、机器设备等,与产销量无关;可变成本一般包括人工、原料辅料等,随产销量的增加而增加。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没有净利润的概念,相近的概念是“价值增殖”。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通过生产获得的价值增殖就是剩余价值。

马克思主义将资本分为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包括机器设备、原材辅料等(注:原料辅料在西方经济学属于可变成本)。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人工的劳动转移到产品中,其转移后的价值不会大于原有的价值量(注:考虑到生产过程的损耗,转移后的实际价值小于原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投入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即c v。经过生产过程,产生剩余价值m,生产出价值为c v m的产品。其中的剩余价值只能是可变资本产生的。

如果忽略厂商支付的利息、房租和税费等成本因素,剩余价值的数值接近于净利润的数值。但西方经济学认为净利润属于股东,而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产业工人的活劳动才创造新价值。剩余价值本应该属于劳动者,但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而利息、地租(房租)以及商业、运输业、金融、保险、服务业等非生产性部门的收入都是由制造业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而来。

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对于揭示资本家的剥削程度具有重要意义。衡量剥削程度的重要指标就是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价值表示法。为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值(m/v);二是劳动时间表示法,为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值。

何谓看不见的手?

“看不见的手”是由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提出的隐喻。后人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概括: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经济人依据经济人理性原则做出理性选择。这些选择逐步形成了市场经济中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这些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冥冥之中支配着每个人,自觉地按照市场规律运行。

市场经济的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结果和外在表现就是产品销售价格。产品销售价格直接影响着厂商的净利润。比如ABC厂商在产量1万个单位时,平均成本为10元,产品售价12元时,产生净利润2万元。(注:为简化分析,不考虑利息、房租、税费等其他非生产性成本,下同)

在其他条件均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单纯因供求和竞争变化,产品售价上涨至15元,则净利润提高至5万元;相反,产品售价下降至9元,将产生亏损1万元。

商品价格波动变化时,厂商的净利润也随之而波动变化。在理想条件下,市场达到均衡价格时,厂商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对于资本主义经济,衡量平均利润率的主要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如果产品售价12元和净利润2万元时,ABC厂商的净资产收益率正好是社会平均净资产收益率,那么到产品售价涨到15元时,ABC厂商产生超额利润3万元。

价格波动时,剩余价值变还是不变?

笔者的答案是:不变

还是用前文中ABC厂商的例子,为便于对核心问题的分析,这里摒弃冗长的数学推导。当市场达到均衡时,ABC厂商的净资产收益率为社会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转换为剩余价值体系时,ABC厂商的剩余价值率为社会平均剩余价值率。

马克思主义价值规律的核心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根据价值规律的原理,剩余价值也属于价值的范畴,所以不应该随价格的波动而波动。也就是说,商品价格波动时,剩余价值保持不变。

超额利润归谁所有?如果产生亏损,又该谁承担?

假如ABC厂商净资产收益率达到社会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时,剩余价值率也正好是社会平均剩余价值率。即市场均衡条件下,净利润在数值上等于剩余价值。

当产品售价涨到15元时,ABC厂商会产生超额利润3万元。那么问题来了,这笔超额利润应该归谁所有?

按照西方经济学,这个问题很好回答:超额利润仍然归股东所有。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个问题难以直接回答。

可以肯定,超额利润不应归ABC厂商的工人所有。理由很简单:ABC厂商工人创造了剩余价值,但超额利润是高于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差额部分。当产品售价上涨导致产生超额利润时,ABC厂商产出的价值仍然是c v m。但此时,ABC厂商的净利润为m s(s为超额利润),比剩余价值多了s。简要总结一下:超额利润是因价格上涨产生的,与商品的价值无关,与劳动创造价值无关。

另一方面,如果价格降至9元时,ABC厂商将产生亏损。虽然ABC厂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仍然是m,但是因价格下降,剩余价值没有实现,所谓的剩余价值归ABC厂商工人所有就成为了“空头支票”

真正重视“看不见的手”的奇妙结果:有为政府

与西方经济学相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承认,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始终处于波动之中。也就是说,厂商存在超额利润或亏损才是常态,这是“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的结果。按照西方经济学,在市场竞争机制下,无论是超额利润还是亏损,均由厂商的股东承担。西方经济学的分析就到此为止。资本主义国家信奉市场自由竞争,政府一般不会介入对超额利润或亏损的调节。

此前的分析已说明:西方经济学所谓的市场均衡是基于一系列假设条件的,但其中有些假设明显与现实经济不符。而且,在进行市场均衡分析时,还要进一步假设其他条件不变。那么如果其他条件变化时,仅依靠自由竞争,还能得到市场均衡吗?笔者作为一名经济学爱好者,确实没有找到在放宽市场条件后仍可以推导出市场均衡的任何经济模型。由此笔者大胆判断:在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实际情况下,能够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和生产效率最佳的市场均衡不存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却不同,它研究社会生产、资本、流通、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中的基本经济规律。对于市场的初次分配的超额利润或亏损,信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国家和政府,在通过向厂商征税参与初次分配获得财政资金后,进一步通过国家预算、银行信贷、劳务费用、价格变动等实现国民收入的再次分配。也就是说,对于信奉马克思主义的政府来说,正是因为认识到了,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作用下会产生超额利润或亏损,政府才会通过二次分配等政策手段进行调节。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政策措施顺应经济规律且执行到位时,政府是促进市场达成均衡的重要力量;但如果政策措施枉顾经济规律或执行出现偏差时,政府可能成为市场更加动荡的重要推手。这说的是,政府作为的可行性问题。政府作为的可行性并不能否定政府作为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刍议-来自草根的观点》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