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色青青,烟雨蒙蒙,又逢一年清明时。

往昔峥嵘岁月的痕迹中,矗立着血肉铸就的丰碑座座;今日繁荣富强的盛景里,映现着前仆后继的身影重重。古往今来,在中华民族每一个艰难时刻,都有无数英雄先烈怀着满腔热血,迎难而上,为复兴伟业耕耘不止、长歌不辍。

逝者长眠,精神不朽。今天,光明日报推出“缅怀烈士致敬英雄”清明节专版,追思革命先驱、英雄烈士,向他们献上一束馨香。

铭记烈士致敬英雄(缅怀烈士致敬英雄)(1)

3月31日,湖南省衡阳县夏明翰故居信仰广场,礼兵向革命英烈浮雕敬献花篮。当天,该县组织部分党群代表开展清明祭英烈主题活动。钟仲华摄/光明图片

贵州:祭清明 寻遗迹 弘精神

光明日报记者 吕 慎 陈冠合

4月1日,细雨纷飞,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老鸦山红军战斗遗址纪念碑前,来自该区永和社区的20名退役军人和党员怀着对革命先烈的景仰之情,敬献鲜花,默哀鞠躬。

铭记烈士致敬英雄(缅怀烈士致敬英雄)(2)

4月1日,贵州遵义第二中学的同学们向红军烈士纪念碑敬献白菊。光明图片

大家爬上纪念碑后的山脊,寻找老鸦山的战壕遗迹。退役老兵冯金福穿行在山林中,与大家一起还原当年的战况:“虽然87年前的硝烟尽散,山上早已绿树成荫、草木葱茏,但枪声似乎依然回荡在耳畔,战斗情景也仿佛就在眼前。”

“老鸦山,是红军在二渡赤水后,打响遵义战役的主要战场。”退休党员闫曙光从小生长在老鸦山脚下,受参加过解放战争的父亲影响,对红色文化和长征历史如数家珍。“清明时节,遥想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遵义战役的悲壮激烈,我更加领悟到长征精神的伟大,对家乡遵义也有了更多热爱。”

“前人的丰碑,后人的课堂。红色圣地、红色场馆、战斗遗址是距离革命先辈最近的地方,是精神和信仰的地标。我们经常组织辖区的单位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讲红色故事、读红色书籍,了解革命历史故事,引导大家更加珍惜革命烈士用鲜血为我们换来的幸福生活。”永和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陈永琴说。

“追赶部队的过程中,‘小红’龙思泉遇到了敌人的埋伏,惨遭敌人杀害,龙思泉牺牲的时候才18岁……”3月30日,遵义市文化小学的师生冒着细雨,在遵义红军烈士陵园开展“小红军心向党”清明祭扫活动,红色义务宣讲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动情地讲述着“红军菩萨”龙思泉和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的英雄事迹,师生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着革命先辈们舍生忘死的精神力量。

“作为红城学子,我们要学习革命烈士们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我要把今天听到的红色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和朋友听,让他们也学习革命先辈的精神,更好地学习、工作、生活。”刘冰恬同学说。

遵义市文化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蒋传芳说,希望学校全体党员和教师不忘教书初心,牢记育人使命;全体学生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铭记肩上承载的责任,高举队旗跟党走。

4月1日,遵义市老城小学开展了“红色故事浸心田清明网络‘云’祭扫”主题队会活动。学校小小红色宣讲员录制了红色小故事视频,各中队利用红色文化教育“微课堂”展播红色小故事,走近革命先烈。学校43名党员教师分别进入43个中队,通过“诵一首红色诗词,读一封红色家书,讲一个红色故事,赏一幅红色书画,忆一张遵义老照片”,让队员们接受精神的洗礼、感悟信仰的力量。

“我们在课堂上会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红色故事,以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力带动孩子们学习革命精神,让爱国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红花岗区第二十一小学校长张建勇说。

宁夏:缅怀公安英烈 践行使命担当

光明日报记者 王建宏 张文攀 光明日报通讯员 伍甜甜

苍翠松柏掩映下,宁夏银川市福寿园“4·20”烈士纪念广场庄严肃穆。清明前夕,宁夏公安厅厅属各部门和银川市公安局民警代表在这里深切缅怀公安英烈和因公牺牲民警辅警,进一步凝聚警心、激励斗志。

铭记烈士致敬英雄(缅怀烈士致敬英雄)(3)

清明前夕,宁夏公安厅厅属各部门和银川市公安局民警代表在银川福寿园烈士纪念广场深切缅怀公安英烈和因公牺牲民警辅警。李海鸥摄/光明图片

民警脱帽肃立,向公安英烈致敬默哀,庄严洪亮的入警誓词再次响彻云霄。全体人员缓步绕行,瞻仰英烈纪念碑,献上手中的鲜花,深切表达心中追思,深刻铭记英烈不朽功勋。巍然矗立的烈士纪念碑上,“丹心碧血为人民”七个大字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高1.99米、长4.20米的纪念碑格外显眼,寓意烈士以身殉职的日子——1999年4月20日。

时针回拨到23年前的4月20日凌晨,银川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民警李富林、张建军、李海滨、孙虎在接到“110”指挥中心指令后,前往西夏区执行处警任务,被犯罪分子引爆预先埋设的爆炸装置炸毁警车,4位民警壮烈牺牲。2010年,“4·20”烈士的骨灰盒被正式安葬在银川市福寿园英模园烈士公墓。

“时时在流血、天天有牺牲”是公安队伍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以来,宁夏共有112名民警辅警因公牺牲。他们用忠诚信念担当和英雄气概守护万家灯火,用热血和生命诠释对公安事业的无限热爱。

宁夏各级公安机关还组织民警走进烈士纪念馆,追忆革命先烈浴血奋战、英勇拼搏建立新中国的伟大进程和光辉岁月,深入学习革命先辈们不畏牺牲、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和爱国情怀;参加线上祭英烈活动,通过电脑、手机登录“中华英烈网”“退役军人事务部”等网站,浏览和学习英烈的模范精神和英雄事迹。

最好的纪念,便是接续奋斗。“起初,是想在警服里找到父亲的背影,穿上了才知道满满都是责任。”如今,牺牲在缉毒战线的烈士、原宁夏吴忠市同心县公安局缉毒大队教导员苗卫民的儿子苗磊、女儿苗嘉弥都选择穿上警服,把两代人的警察故事续写下去,让人民公安为人民的铮铮承诺变成现实。

云南:两封无法寄达的信

正是木棉花开的季节,殷红染遍大地。

清明前夕,甘玉琴来到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烈士陵园。“每年此时,我就来看看哥哥和他的战友。”

春风中,陵园中的3座烈士坟茔若隐若现。甘玉琴用手一根根拔除墓周的杂草。一如过去的14年。

2007年3月25日,在中缅边境的一场缉毒战斗中,罪恶毒贩用子弹穿破甘祖荣的胸膛,鲜血洒在祖国边关。一同倒下的还有战友徐胜前、白建刚。

哥哥牺牲8个月后,远在贵州的甘玉琴参军入伍,来到哥哥战斗过的地方——德宏边境管理支队木康边境检查站,在异乡陪伴哥哥至今。

“二哥,想你的时候,我就翻你的相片,期盼梦里与你相遇……其实,我知道你真的走了,走在山花烂漫的三月。”她提笔写信,遥寄思念。

今年除夕,夜幕降临,村子里鞭炮声响起。母亲走出家门,站在门前的核桃树下泣不成声,回屋把甘祖荣的遗像抱在怀里不放手。万家团圆的时刻,一家哭成泪人。

“这棵核桃树下,有我们难忘的童年,大哥带着你和我爬树捉知了、捣鸟窝、掏鸟蛋。还记得,你最后一次探亲返部队时,站在树下,紧紧握着母亲的手笑言:‘妈,你的100根白发中,有99根定是因为牵挂我而变白的。’谁能想到,这竟是母子间的生离死别。”回忆间,泪湿纸面。

甘祖荣入伍7年间,共回家探亲3次,真正与家人团圆的日子不足一个月。在祖国的边防线上,他从士兵成长为班长、边防警官。

在烈士精神的感召下,甘玉琴成长为木康边境检查站女兵班的缉毒能手,立三等功1次。2019年,她实现了“橄榄绿”到“藏青蓝”的转身,成为移民管理警察,在户拉边境派出所继续扎根、守护边关。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她主动申请到边境一线支援,一待数十天。每日凌晨下勤时,不到一岁的女儿早已入睡,只能看看照片视频以解相思。

面对辛苦、风险,甘玉琴无怨无悔。“这没什么,每个人都很辛苦,守边不需要讲条件。”

哥哥的鲜血洒在了边关,唯有沿着他的足迹努力前行。

同为英雄妹妹的尹铭燕,和甘玉琴一样,是云南德宏边境管理支队女民警,奋战禁毒一线十余年。

1997年8月3日,哥哥尹铭志在抓捕毒贩时,同多名手持凶器的毒贩英勇搏斗,身中十余刀依然紧紧抱住毒贩不放,最终壮烈牺牲。

“为了缉毒事业,发自己的一分光,负自己的一份责任。”为哥哥整理遗物时,看到日记中的这句话,尹铭燕毅然参军入伍。

1998年12月,尹铭燕接过哥哥的钢枪,成为边防战士。

面对穷凶极恶的亡命之徒,她未曾惧怕;禁毒斗争一线,她与战友们分析案情,开展专案侦查、抓捕、取证、审讯……

“边关多查一克毒,内地人民就少受一分害,坚决同毒贩斗争到底!”她誓言。

春天里,尹铭燕也写下对哥哥的思念。

“哥,尽管你已离开多年,但我感觉你就在我身边。每当遇到困难、感到迷茫,想起你就有了力量。”

“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一次,我愿同你一起去完成当年那天的缉毒任务。”这是两位英雄妹妹共同的心声。

清明时节,木棉花瓣飘落,仿似英雄的鲜血染红大地。

在弥漫着思念的人间四月天。无法寄达的信,化作生者前行的力量。

(新华社记者任沁沁)

西藏:铮铮铁骨铸丰碑

又一年清明时节,从藏东峡谷,到藏北高原,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手捧鲜花,来到烈士陵园,缅怀为解放西藏和建设西藏献出生命的英烈。

记者走进昌都烈士陵园,嫩绿的柳枝随着微风摇曳,烈士墓碑前摆满了鲜花。220座墓碑安葬着为解放昌都、平叛改革、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以及各项革命和建设事业牺牲的烈士。

在尼玛扎西烈士墓前,一束黄白相间的菊花安放在碑旁。退休多年的罗布表情肃穆,低头缅怀曾经的同事。

1995年1月12日,激烈的枪声打破了昌都地区贡觉县雄松乡阿尼村清晨的宁静。洛桑泽仁、尼玛扎西、洛松益西3名公安干警在围捕一伙犯罪分子时,在激烈的交火中不幸中弹,英勇牺牲。

在尼玛扎西的墓碑旁,还有88名为解放西藏牺牲的无名烈士长眠于此,他们的名字无人知晓,甚至部分墓碑下埋葬的只是他们的衣物。

“每到清明节,不少群众都会自发来为烈士敬献花篮,并深深鞠躬以示缅怀。虽然他们的名字没人知道,但烈士一直活在我们心中。”昌都烈士陵园工作人员李彬说。

从解放西藏到建设西藏,70多年来,无数仁人志士接续奔赴雪域高原,洒下一腔热血只为换来西藏各族群众的幸福和安稳,雪山江河见证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壮烈事迹。

为打通祖国西南边陲的交通动脉,自1950年开始,10多万名筑路军民劈开悬崖峭壁,征服重重天险,历时4年多时间,奇迹般地修通川藏公路、青藏公路,也留下了三千志士英勇捐躯的壮歌。

“世界屋脊”的雪山阻隔了暖湿气流,却从未阻隔英雄儿女建设西藏的决心。在这极高极寒之地,一批批党员干部舍小家顾大家,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战斗在高原,甚至长眠于高原。

孔繁森,领导干部的楷模,生前两次援藏,后又留藏工作,不幸牺牲。赵炬,安徽省第二批“组团式”援藏医生,进藏不久就把生命定格在了高原。阿旺卓嘎,生前系西藏自治区审计厅的驻村干部,原本驻村是一年一轮换,可她在基层一干就是4年多,最后牺牲在驻村一线……

他们,用生命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从一穷二白到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西藏取得“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伟大成就背后,凝结了无数英烈的鲜血,也铸就了高于高原的精神高地。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一批批援藏干部书写的援藏精神,鼓舞激励着后来人不断踏上高原,建设更加美好的西藏。

铮铮铁骨铸丰碑,不朽精神励后人。

(据新华社拉萨4月4日电 记者张京品、王泽昊、格桑朗杰)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05日0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