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捐躯赴国难视死如归出自哪?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捐躯赴国难视死如归出自哪(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捐躯赴国难视死如归出自哪

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袁保恒《早发下官营》赏析

龚婧婧 龚新文

早发下官营

策骏冲寒破晓行,嫩黄初日上铜钲。

溪边村堡炊烟细,天际峰峦积雪明。

断瓦残灰埋劫火,防军连壁从高旌。

玉门计日狼烽息,几辈南来尚请缨。

这首诗是诗人随左宗棠西征时所作。描写的是拂晓军队从下官营出发的情景。

下官营,隶属于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地处榆中县中部,宛川河下游。

首联:“策骏冲寒破晓行,嫩黄初日上铜钲。”写军队在天刚蒙蒙亮时,便冒着严寒出发了。

破晓:指天刚刚亮;嫩黄初日:即发着浅黄色的旭日。“破晓”“嫩黄初日”都是时间概念,突出“早”。

策:古代赶马用的棍子,一端有尖刺,能刺马的身体,使它向前跑。策骏:用策赶马。铜钲:春秋晚期乐器。又名“丁宁”。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击之而鸣。传世春秋晚期南方徐、吴等国的镇,自名为“征城”,是行军乐器。也有将商代的“铙”称为“钲”的。“上铜钲”的“上”有出场的意思,引申为敲击。即敲击铜钲为行军信号。“策”“上”“行”都是动词,一方面展现了军队出发时将士们高昂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也突出动作之快。

冲寒:冒着寒冷。“冲”显出将士们不惧艰难的大无畏精神。

颔联:“溪边村堡炊烟细,天际峰峦积雪明。”写周围景象。

下官营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地形分为北部山地沟壑区和南部宛川河下游河谷区,呈两梯级分布而成:山区秃山秃岭、沟壑纵横,厚覆黄土,平均海拔2380米;水区属宛川河谷平川区,地势平缓,黄土覆盖浅薄,平均海拔1720米。诗人南望所见“溪边村堡炊烟细”。一个“细”字,既显出了河流、村堡之远,又突出了拂晓时分环境的宁静。北望乃见“天际峰峦积雪明”。“天际峰峦”既突出了峰峦之高峻,又显出了距离之遥远;“明”字,则既突出积雪覆盖面积之大,又显出积雪的洁白、明亮。也突出了一个“静”字。

这一联通过描写下官营周围景象,含蓄的反映了下官营一带当时人烟之稀少,山川之幽静。这是为了反衬军队动静之大和不畏艰险。

颈联:“断瓦残灰埋劫火,防军连壁从高旌。”写眼前之景和行军情状。

断瓦残灰:形容建筑物倒塌残破的景象。劫火:坏劫时所发生的大火灾。

“断瓦残灰埋劫火”一句,描写的是战乱留下的狼藉惨象。一个“埋”字,显出了残破之物堆叠的情形,突出了战乱给这里带来的破坏之严重。这既紧密照应了颔联所描写的人烟之稀少,山川之幽静之景,也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百姓所遭受的磨难的同情。

“防军连壁从高旌”一句,描写几路军队并肩作战,同时行进的情状。

连壁:也作“连璧”。指并连的两块璧玉,喻并美的人或事物。这里有几路军队并肩作战的意思。

从:跟随的意思。

高旌:高高的旗帜。这里指远处高山上的军旗。

尾联:“玉门计日狼烽息,几辈南来尚请缨。”对未来的预期和对将士前赴后继精神的赞扬。

玉门: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部,东连嘉峪关市和金塔县,西接瓜州县,南北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为邻。

计日:指计算日数,形容短暂,为时不远。

狼烽:古时边防燃狼粪以报警的烽火。

“玉门计日狼烽息”,意思是平息玉门的战乱指日可待,为时不远。

南来:从南方来。因为玉门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南来”是指中原相对于玉门而言的。

请缨:是指请求给他一根长缨,比喻主动请求担当重任。典出《汉书·终军传》:“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南越与汉朝和亲,汉武帝派终军出使南越,劝说南越王归顺汉朝,如同内地诸侯那样听从朝廷指令。终军主动请求说:“希望陛下赐给我一条长绳,我一定把南越王捆绑起来,带到宫廷门下。”于是,终军去劝说南越王,南越王听从了,答应整个南越国都为汉朝廷的属国。武帝非常高兴,赐给南越国大臣印绶,统一实行汉朝的法度,以新的办法改变南越的社会习俗,命令汉朝的使者留在南越,担负镇守和安抚的任务。但是,南越的相国吕嘉不想归顺汉朝,起兵攻杀了南越王,汉朝的使者也都被他杀死了。终军死时,只有20多岁。所以,世人都称他为“终童”。

“几辈南来尚请缨”一句,意思是为了平定这里的叛乱,中原人已经来了几代人了,现在还在主动请求到这里来平乱。赞叹西征军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境界。

整首诗通过对西征军将士们天刚蒙蒙亮就出发的描写,赞扬了西征军不畏艰难,前赴后继,勇于牺牲的精神。读着本诗,不禁联想起曹植《白马篇》里的诗句:“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