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早晨,我和妹妹顺德、妹夫文浩在大同云冈建国宾馆会合,一起游览华严寺、九龙壁、善化寺、大同古城墙等。

大同在战国时期属于赵国,称作平城,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跋氏建立北魏国,在这里建都。华严寺、九龙壁、善化寺等都在大同市区古城墙内。华严寺建于辽代,九龙壁建于明代,是朱元璋的儿子代王所建。善化寺建于唐代。

寺庙里没几个游客。我到过许多寺庙,都差不多,供着佛像,金刚怒目,菩萨低眉。下午我们登上古城墙,城墙很宽阔,新砖砌的,是大同市政府为了发展旅游业,近几年在原来的基础上修建的。站在城墙上眺望,古城内的旧平房已经拆得差不多了,准备都建成仿古建筑,吸引游客。

11月17日早晨,我们包了一辆出租车,首先到了距大同市20公里的大同县,去观赏“土林”。土林大概不怎么出名,我乘火车返青岛的时候对面座上的三十多岁的土生土长的大同女性居然不知道大同还有个土林,另一个稍大一点的男性知道它。

我见过昆明的“石林”,见过北疆的五彩滩、魔鬼城等,是雅丹地貌,似土又似石的东西。这些土林则完全是黄土疙瘩,高的有几米高,形状各异,立在方圆几里地荒野上,倒也是一景。由于不是旅游季节,我们到的景点人都是很少,土林一共就是我们三个人参观。我用手抠一下,土疙瘩上的土快要掉下来。我马上停止。幸亏这些地方的雨水少,如果像南方一样下大暴雨,这些土林早就完了。

看完土林我们直奔恒山而去。恒山是中华五岳中的北岳,是道教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海拔两千多米。站在高处,层峦叠嶂,风光壮美。我想起了唐朝诗人的诗句:“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林海松涛,古庙奇阁。有个武汉人花了五万元捐给寺庙,在一个庙前给他母亲立了一个大约一两米见方的大理石碑。碑文上记录着他捐款建碑的经过。我和顺德都觉得立个永久的碑只捐了五万元,似乎花钱太少了。

恒山最著名的景点是悬空寺。悬空寺是我们这次旅游的重头戏,也是我久仰的地方。远远望见悬崖峭壁上的悬空寺,真是太美了,太壮观了!有“壮观”两个大字镌刻于立在山下的大石头上,据说是李白醉后所书。

禾木今晚自驾游攻略(禾木大同游简记)(1)

悬空寺确实令人惊叹。40多间木结构的房子立于峭壁,上不在巅,下不在麓,上载危岩,下临深谷。楼阁悬空,结构巧奇。始建于北魏后期,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又名玄空阁,“取道家之玄,佛家之空,形貌楼阁”而得名,以儒释道三教合一著称于世。由于是旅游淡季,稀疏几个游人,悬空寺随便上,若在旺季,游客排队几个小时也不一定能上去,因为一次只能上三十人次,上的人多了怕压塌了。旅游最旺季节汽车从恒山脚下排到山上,到此游览的人成千上万。沿着极狭窄陡峭的木质楼梯,我们上上下下把悬空寺走了个遍,拍了很多照片。过道的围栏很低,伸头往下看挺吓人,顺德不敢往下看。撑住房间底部的几十根木柱子是改革开放后才加上的,大概为了使游客心理上有点安全感,也是为了加固,否则人们真不敢上去。不过加上的柱子有点煞风景,我和文浩都认为应当把柱子撤掉,恢复本来的样子,同时限制游人上去,只可以在下面观望。

从悬空寺下来我们乘车去看应县木塔。为了节省时间,我们随便在车上吃了点东西。出租车司机姓李,一路上不停地介绍着沿途的风景,像是半个导游。经过金沙滩,路旁有“金沙滩”三个大字作标记,是当年杨家将大战辽兵的地方,现在是一片荒野。还经过桑干河,汽车从桥上过的,桥下面的河完全干涸,没有一点水。

应县古代称为应州,是燕云十六州之一。应县木塔是辽代的建筑,距现在近一千年。塔高六十七米多,纯木结构,无钉无铆。“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是中国现存最高的塔,明暗共九层。我们到底层里转了一会,不能上去。据说塔里面供着释迦牟尼的两颗佛牙舍利。

木塔上有许多挂匾题联如“峻极神功”“天下奇观”等等,寓意深刻,笔力遒劲,为木塔增色不少。

一座塔能带动一条街,甚至一个县的经济。木塔所处的街上都是古色古香的建筑,雕梁画栋,飞檐琉璃。显然这些建筑物是近几年建造的。到晋北来的游客想到此看木塔,到了这里就要吃饭,买纪念品。听说木塔现在已经倾斜,正在想办法维修,找了世界顶级专家,现在也没有拿出方案来。

离开应县木塔,到达雁门关的时候是下午四点多。夕阳照在远处的山头上。偌大的雁门关只有我们三个游客。沿石阶而上,瑟瑟寒风,彩旗猎猎,使人感到雁门关的威武和苍凉。杨延昭的雕像立在高处。入门处是老令公杨业的石像。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当然有许多是杜撰出来的。“杨六郎把守三关口”,雁门关、宁武关和偏关称为外三关。史书记载,老令公杨业在雁门关曾以三千兵马击退十万辽兵。雁门关是兵家必争之地,许多朝代在这里都发生过战斗。唐朝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说的就是当时的恶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我和顺德登上城墙的高处看去,巍巍城楼,关里关外是绵延的群山。千百年来,雁门关就在这里见证者历史的沧桑。时间不早了,暮色已渐苍茫,我们沿着寂寂的石路下了关。

出租车沿着大运高速公路(山西大同至运城)向北疾驰,到大同的时候天早已黑了。

11月18日,我们乘车去云冈石窟。中学地理课本上介绍过云冈石窟,也在电视上看过,但是“百闻不如一见”,亲身游历,才体会到古代艺术的绚烂多彩。云冈石窟是北魏时期开凿建成的,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我们看了40多个石窟。大部分石窟游人可以拍照,个别的特别精美的石窟禁止拍照。石窟群中,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各种人物形象,构图丰富、精雕细刻。欣赏此类艺术品,懂行的看门道,不懂行的看热闹。我属于看热闹的。遇到一位70多岁的老者,是个内行,热心为我们讲解着。讲了不少,我大部分听完就忘了,只记得他说西方的艺术是写实的,例如天使有翅膀,用翅膀飞翔;中国的艺术是写意的,用身上的飘带就可以表示飞翔。

云冈石窟的近处有个煤矿,看得很清楚。司机师傅说大同的煤已经挖得差不多了。还说八年抗战期间日本鬼子在山西挖的全部的煤不及现在一天的产量。我不知道这话是不是有点夸张。

从石窟出来,在司机的建议下我们去得胜堡。这本不在我们的旅行计划之内,不过既然还有时间,去看看也好。得胜堡是明长城的重要关隘,位于山西和内蒙的交界之处。去的时候司机为了抄近道,走得几乎都是乡间的小路,尘土飞扬。晋北的冬季比青岛来得早,田野一片枯黄。我想起了唐朝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句:“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有的路从村中间穿过。初冬的晋北农村一片萧索。看不到年轻人。这是农闲的时候,有些老年人在墙根下晒太阳。我想年轻人外出打工恐怕不愿回来。

得胜堡其实就是一座城门,砖还是明朝时候的青砖。门洞内东西侧墙壁各嵚有石碑一块。西碑字不可辨,东碑依稀看到了“万历年间”等几个字,知道这是明朝建的。门洞旁边立着一块新牌子,上面写着“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得胜堡没见任何管理人员。我们登上宽阔的墙头,看到下面的村庄,断垣残壁,许多农户用明长城的青砖垒了院墙和羊圈。

从得胜堡出来,绕过内蒙古的丰镇市,我们回到大同。

大同比山东地区冷的早,11月17日天气预报最低温度摄氏零下14度。比起青岛来,大同的空气质量还不错。晋北的民风也淳厚,我们去饭店吃饭,点的菜不少,服务员总是说点的太多了,三个人吃不了,让我们去几个菜。去了一个,再去一个,直到服务生认为差不多了,才去让后厨做菜。他们宁愿少赚点钱,也不愿客人浪费。

11月19早晨,我与文浩、顺德依依惜别。他们两人乘飞机到北京,文浩回美国,顺德到苏州继续工作。我乘坐下午的火车回青岛,回到青岛家里已是20日中午了。

原载“世说文丛”2021.4.9,作者是青岛老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