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十三年十月二十一日同治帝在去了西苑以后,突然一病不起;九天后身上开始出现红疹;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得知后急忙赶往养心殿看望同治帝,两位为同治看诊的太医最初断定红疹就是天花。

在太医的精心调养下,开始逐步好转;

在慈禧太后紧锣密鼓地密谋再次“垂帘听政”时,同治帝的病情急剧恶化,腰部臀部的红肿迅速溃烂,流脓不止。

到了十二月同治帝已经是无处不溃,无处不烂,回天乏术;初五的时候全身腐烂的同治帝开始精神恍惚、奄奄一息;到了下午五点,经受了一个多月病痛折磨的同治帝病逝,结束了他19年短暂而且痛苦的一生。

同治帝究竟得的是天花还是花柳病?

同治之殇慈禧太后死因(同治帝寻欢作乐而死)(1)

有不少人坚信同治得的就是花柳病,作为一国之君为何会得这种病呢?

同治作为大清第一位寻欢作乐于烟花巷柳之中的皇帝,倒也不足为奇;

但,即便是同治再昏庸怎么会去这种地方呢?

只能说同治的生母慈禧太厉害,将同治帝逼到了那种花街巷柳之地。

01 同治帝忤逆生母慈禧选了阿鲁特氏为皇后

同治十年,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将皇上要选秀女的诏书颁布天下,内务府则召满蒙大臣的女儿为秀女,准备入宫选秀。

经过一层层的筛选,最后在众多的秀女中选了十位候选人。在这十位候选人里边,慈禧太后看中的是一位跟她长得极为相似的一位女子富察氏,富察氏是江西员外郎凤秀的女儿,人长得漂亮,而且很聪明。

让慈禧最满意的是富察氏14岁的年龄,长着一张娃娃脸,一看上去就是活泼天真、不谙世事、没什么心眼的孩子;

慈禧之所以喜欢富察氏其实在心里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若是将富察氏立为皇后的话,如此不谙世事,肯定听自己的话,可以任由自己摆布;慈禧虽然已经不再垂帘听政,但是若富察氏为皇后的话,自己照样可以玩弄权柄。

而其他的秀女,尤其是慈安太后相中的阿鲁特氏,是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要年长一些,很是懂事的样子,而且自幼读书,可以说是博古通今,有自己的主见跟想法。

同治之殇慈禧太后死因(同治帝寻欢作乐而死)(2)

若是阿鲁特氏入主中宫的话,对慈禧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阻碍;

而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考虑的完全不同,慈安太后就想要给同治帝挑选懂事、有做主能力的阿鲁特氏为皇后,阿鲁特氏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接受的教育也好,虽然容貌上不是很出挑,但是端庄典雅,很是稳重,有一种雍容华贵的贵相。

阿鲁特氏是所有秀女中最年长的,比同治帝还要大两岁;

慈安太后想为同治帝找一位可以母仪天下、老成持重的女孩子,这样才能管理六宫。

两宫皇太后各有自己的打算跟想法,但说白了:

慈禧是在为自己打算,

慈安是在为江山社稷打算。

同治帝在选皇后人选时,其实看中的既不是富察氏,也不是阿鲁特氏,而是赫舍里氏;

赫舍里氏家族也是名门望族,比如康熙的第一位皇后孝懿仁皇后就是赫舍里氏;

赫舍里氏是知府崇龄的女儿,后来被封为瑜妃。

若是同治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将赫舍里氏封为皇后的话,估计就不会发生后来一系列的悲剧了;赫舍里氏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非常能干,非常善于处理同治帝与慈禧之间的冲突。

但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只能说可惜了。

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都召同治到自己的宫里商量选后人选的事情,同治帝虽然对赫舍里氏一见钟情,但还是听了慈安太后的劝告,决定选阿鲁特氏为后,将赫舍里封为妃子。

同治之所以能听慈安太后的劝告也是有原因的:

同治之殇慈禧太后死因(同治帝寻欢作乐而死)(3)

慈禧太后虽然是同治帝生母,但是因为慈禧贪恋权势,并没有将自己的母爱倾注在同治帝身上,反而更多是严厉跟批评;可以说,同治与自己的生母没有什么感情。

反而在慈安太后那里,得到更多的关心与爱护;慈安太后并没有生育,将同治帝当成亲儿子一样疼爱;同治自然会慎重考虑慈安太后的话。

而且同治帝回想自己独处深宫的这几年,身上担负着不应该他这个年龄应该担负的繁文缛节;若是大婚以后同治帝就要亲政,需要独立处理朝政大事。

对年仅十几岁的同治帝来说,内心是很惶恐不安的,在选后的问题上同治更倾向于选一位能像姐姐一般懂事能干,让自己有个心灵寄托的人。

富察氏虽然人长得漂亮,但是举止轻浮;而阿鲁特氏不同,一看家教就好,很是端庄,关键是自幼读书识字还能作诗,在闲暇之余与皇后一同谈谈书房的功课还是很不错的。

想到这里,同治帝更加坚信要将阿鲁特氏封为皇后。

二月初二的日子,经过复选仅留下了四位秀女,这天同治帝要决定出这四位秀女谁为皇后,谁为妃,谁为嫔,这就要看同治帝要将手里的那柄如意放到谁的手里了。

最终同治帝用一碗茶水来试探富察氏与阿鲁特氏,富察氏踮起脚尖直接跳了过去;而阿鲁特氏则是从容不迫地从茶水上走了过去。

看到阿鲁特氏的表现同治帝很是高兴,便告诉两宫皇太后:“两位秀女的表现两位太后都看到了,提衣服的爱衣但是不知礼数;选择妃子可以看美色,但选择皇后要看德行;儿臣愿意选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为皇后。”

“两位秀女的表现,母后皇太后(慈安)和圣母皇太后(慈禧)都看到了,提衣服的爱衣,不提衣服的知礼。选妃取色,选后取德。儿愿立崇绮之女为后。”

同治的话说完,便将手里的玉如意直接放到了阿鲁特氏的手里。

慈禧太后虽然生气,但同治说的也合乎情理,只能怨富察氏不争气。

同治之殇慈禧太后死因(同治帝寻欢作乐而死)(4)

同治与慈安太后都看出了慈禧的不满,同治连忙将选妃的荷包拿起来放到了富察氏的手里,虽然不情愿,但还是将富察氏封为仅次于皇后的妃子。

另外两位秀女,则是被封为嫔位,其中就包括同治最喜欢的赫舍里氏。

随后同治帝大婚,开始亲政。

02 同治虽亲政,但被慈禧处处刁难

从同治八年开始,以慈安太后与恭亲王奕䜣为首的朝臣,以大清祖制来给慈禧太后施加压力,希望慈禧太后不再继续垂帘听政,让同治帝亲政。

但是慈禧找借口,又垂帘听政了三年的时间;

但同治十一年同治大婚后,慈禧便没了理由继续拖延,只能是退居后宫。

经过近半年的准备,同治帝终于亲政;在接受百官朝贺后,成为大清名副其实的皇帝。

“皇帝寅绍正基,于今十有二载,春秋鼎盛,典学有成,兹于本月二十六日,躬亲大政。.....本日召见时,业经淳淳面谕。其余中外大小臣工,亦当恪恭尽职,痛戒因循,弘济艰难,弼成上理,有厚望焉。”

这是在同治亲政前两宫皇太后发的懿旨,可以看得出两位太后对同治独揽大权还是恨不放心,所以又发了一道懿旨:“皇帝每天处理朝政,都应当虚心与诸位大臣们商量;李鸿藻、桂清等人应该按照往常入值....”

“皇帝每日办事召见后,仍应诣弘德国殿,与诸臣虚衷讨论。李鸿藻、徐桐、林天龄、桂清、广寿均著照常入值,尽心讲贯,用收启沃之功”。

同治为了摆脱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的阴影,特地将自己处理朝政的地方从养心殿搬到了乾清宫,而且经常是单独召见臣子,并自己决定朝政大事。

同治亲政以后也算是兢兢业业、夙兴夜寐、勤于政事,不想辜负两宫皇太后对他的期望。

但是慈禧虽然在归政时发布懿旨,说了很多冠冕堂皇的话;但其实慈禧并不想放权,她并不在意同治是不是勤于政务,她希望的是同治能像以前一样,事事都向自己汇报,事事都能听自己的建议,聆听她的指教。

同治帝为了感谢两宫皇太后的归政之恩,再次为两宫皇太后举行封太后大典。

但慈禧对同治天天独自处理朝政实在是忍无可忍,便将同治帝召到自己的宫里狠狠地训斥一顿,同治年轻气盛自然对慈禧不满,但毕竟是亲生母亲,自然不好发作。

同治之殇慈禧太后死因(同治帝寻欢作乐而死)(5)

慈禧见同治如此,便更加的嚣张:若同治独自决定什么事情不告诉慈禧或者不跟她商量的话,就会被责骂。同治便开始想办法,想要找机会将生母支出去,不再对自己指手画脚。

同治在一个太监那里得知慈禧太后想要重修圆明园,把那里当成是养老的地方。

按照大清祖制:皇太后应当在慈宁宫颐养天年;但慈禧并不满意慈宁宫,而且自己已经在悄悄地动手修建圆明园。

同治得知此消息一是为了哄慈禧高兴,二是公开说明自己对太后的孝心,更主要的是远住在圆明园的慈禧就可以不再过问朝政,同治可以全身心自己处理朝政了。

在征得两宫皇太后同意后,同治下旨要为两宫皇太后重修圆明园。但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对,毕竟西北战乱未平,南北方都有旱涝灾情,如此情况下实在是不适合大兴土木。

但同治帝借着严惩劝谏同治帝不要重修圆明园的游百川,杀一儆百,无人再反对。

不过因为修建圆明园,同治帝成为孤家寡人,其实慈禧太后对修建圆明园一事是了如指掌,她之所以不闻不问、袖手旁观,也有自己的目的。

很快同治朝最激烈一次争斗就要开始:

同治之殇慈禧太后死因(同治帝寻欢作乐而死)(6)

自从开始修建圆明园,同治帝将其视为头等大事,隔三差五边去圆明园看进展如何,而且以此为借口流连于市井,有好几次还被大臣们撞见了。

首先对同治帝发难的就是恭亲王奕䜣,奕䜣联合朝中十位重臣劝谏同治帝停止继续修建园子,同治看到奏折自然很是生气,不予理睬。十位重臣见同治帝没有回复便一同前往去见同治帝,同治帝气急败坏的说:“我把位置让给你怎么样?”

醇亲王奕譞采取以情感人的方式劝谏同治帝,说道伤心处竟然将同治流连于烟花巷柳的事情说了出来,甚至将时间地点都记得很清楚,同治帝顿时大怒,又觉得自己可怜,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有人监视着。

如此以来同治帝进退两难,本就是慈禧暗中怂恿同治修建圆明园,但出了事情慈禧将所有的过失都推到了同治的身上,同治帝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七月二十九日同治帝见了十位重臣,第一个见的就是恭亲王,因为有慈禧太后撑腰,恭亲王在同治帝面前毫不收敛,而同治本就对恭亲王向太后告状不满,同治竟然要下旨取消恭亲王世袭罔替的称号,还要将恭亲王的儿子贝勒的头衔也取消掉。

在同治与大臣们闹得很不愉快的时候,慈禧与慈安恰到好处的出现,将同治训斥了一番。

恭亲王因为劝谏同治帝差点掉了自己的乌纱帽,而同治下场更惨,失去了威信;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慈禧太后。

同治之殇慈禧太后死因(同治帝寻欢作乐而死)(7)

她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才能,提高了威望,更是在朝中博得了一篇美誉,为自己再次“垂帘听政”做准备。

03 慈禧干预同治婚姻生活

按理说同治帝的婚姻生活应该是很美满的,毕竟他对皇后阿鲁特氏很满意,两人大婚后举案齐眉、如胶似漆,很是恩爱。

同治帝在内心也很尊重自己的皇后,将皇后当成自己的知己好友。

慈安太后本就对阿鲁特氏很满意,看到他们夫妻二人如此恩爱自然也满意。

但唯一不高兴的是慈禧太后,慈禧太后见同治与阿鲁特氏如此恩爱便心生不满,让慈禧更不能忍受的是,同治大婚后专宠阿鲁特氏,对赫舍里氏瑜嫔也很不错,偏偏对富察氏很是冷淡,看到这样的情况,慈禧决定干预。

慈禧总是对阿鲁特氏摆脸子,让阿鲁特氏赶到惶恐不;而且还经常在同治面前诋毁阿鲁特氏,赞扬慧妃(富察氏)。

只要同治与阿鲁特氏同房,第二天慈禧就会找茬训斥皇上或者是皇后。阿鲁特氏为了让皇上免受训斥便主动冷落同治,同治知道缘由后便生气不再召进任何一位妃嫔。

即便是慈禧让敬事房主动送到同治床上的惠妃,也被同治赶了出去。

同治亲政以后抑郁不得志,在婚姻上慈禧也是处处干预,这让年仅18岁精力旺盛的同治竟然独宿乾清宫,既不过问朝政,也不同后宫妃嫔来往。

在同治如此孤独苦闷的日子里,有两个人闯进同治的生活,将同治推到了万丈深渊里

一个是载澂,恭亲王奕䜣的儿子,仗着自己的父亲是议政王,胡作非为、荒淫无度;经常出没于市井,“见多识广”,告诉同治帝很多没见过的奇闻奇趣;载澂能说会道,将事情描述的绘声绘色,确实给苦闷的同治带来很多的乐趣,成了同治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另一个人便是翰林院检讨王庆祺,此人长得是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唱曲的好嗓子;正因为同治偶然间听到王庆祺唱曲,将王庆祺擢升为帝师。王庆祺很会投其所好,在给同治上课的时候经常是讲宫外的奇闻异事,逗同治开心。

同治之殇慈禧太后死因(同治帝寻欢作乐而死)(8)

王庆祺得知同治独宿乾清宫,便给同治买了一些风花雪月的小说给同治解闷。

18岁的同治帝毕竟是情窦初开,却因为母后的干预不能过正常的夫妻生活,再加上身边有王庆祺与载澂这两位佞臣在,让同治成为大清罕见的荒淫天子。

同治年少时就经常出宫,但只是看看风景、吃点小吃而已;而有了王庆祺与载澂以后的同治,却是出宫渔色。

清朝的妓馆封为三类:

第一类是八大胡同,一般是王公贵勋们去的地方;

第二类是茶室,一般位置比较偏僻,普通士绅与小官们去的地方;

第三类是下处,多是京中下人去的地方。

同治不想被朝中大臣们发现,去的最多的就是茶室,甚至为了好奇会去第三类地方。

除了这些妓女,同治帝竟然还喜欢上了一个长相俊美的小太监,经常跟他混在一起。

恭亲王、醇亲王等大臣得知后,多次劝谏同治帝;同时将此事告知慈禧太后,希望慈禧太后能劝谏同治;但慈禧太后见儿子不理朝政、颓废放浪不仅不着急,反而暗中高兴

如此以来她就可以独揽朝政,自然不会真的管教同治。

同治之殇慈禧太后死因(同治帝寻欢作乐而死)(9)

正因为同治留恋的大多是普通的妓馆,很容易染上病,同治帝不知深浅,很快便得病了。

同治十三年九月,同治帝背上起了很多的斑疹,太医李德全诊断后基本可以确定是梅毒;但这事掉脑袋的事情,李德全自然不敢说实话,便给同治开了清热解毒的药;果然有了效果。红斑减轻了。

但有一次同治再去去妓馆,一位妓女竟然拒绝了同治帝,并告诉同治他得了风流病。

自从同治患病以后身体是越来越差,但还是不自爱仍旧带病去寻欢作乐。

十一月二十一日,同治从西苑回来以后便突然一病不起。

两宫皇太后得知消息赶紧赶来乾清宫看同治,太医告诉慈禧同治得的是天花,并按照天花来治病。经过太医的调理同治的病有所好转,但慈禧太后竟然在儿子生病之时密谋夺权,打算重新垂帘听政。

之后同治的病急剧恶化,在十二月初五年仅19岁的同治病逝,结束了自己短暂而痛苦的一生。

结语

同治帝载淳是咸丰帝唯一的儿子,更是慈禧晋封为懿妃,很快又被封为懿贵妃的资本;

作为慈禧唯一的儿子,也是咸丰唯一的儿子,幼年时期还算过得快乐;

但自从父皇咸丰病逝,生母慈禧只在乎大权在握,载淳只能在嫡母慈安那里感受到母爱。

长大成人的载淳在生母的百般阻拦下,大婚后才得以亲政;

但即便是亲政仍然在生母的算计中,艰难度日;

同治之殇慈禧太后死因(同治帝寻欢作乐而死)(10)

即便是夫妻生活都要被生母百般干预,以至于无心朝政,甚至流连于烟花巷柳,实在是可悲

有如此强势、贪恋权势的生母,载淳的一生注定是悲哀的。

#创作挑战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