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库门》古地图,刘兴晔图说法库古地名

法库县三合城村文物(刘兴晔图说法库古地名)(1)

  法库门:法库,满语,汉义鱼梁,筑以捕鱼用的矮堤坝,遗址在依牛堡子旧门,后借用在今法库门;门,汉语,柳条边边门;法库门为法库边门的简称。

  法库边门:位于法库镇北大街,遗址在鞋帽厂东北角的公路上,原有青砖硬山式门洞一间。在柳条边“三展皇边,倒退四十”过程中,先后出现三座法库边门,第一法库门在依牛堡子旧门,第二法库门在康平旧门,第三法库门在今法库县城北门。

  前旧门 后旧门:今属康平县,为柳条边“二展皇边”时的旧边门,简称旧门,今分为前旧门和后旧门。

  老边:因村北二里许有柳条边,“二展皇边”时的老柳条边留下的老地名。

  边壕:柳条边最后定型之边壕,从范家窝棚南向西,经伊家窝棚北–王家窝棚南–果子园北–法库门–大泉眼南–四台子北–五台子北–前满洲屯南–关家屯西–邵家窝棚西–胡家窝棚–双台子北–团山子北–四家子南–姜家窝棚南–刘半道–杜家窝棚–丝三家子北–秀南丘北,一直通往彰武台边门。

  三台子:有二,一为柳条边“二展皇边”时的第三座边台;二为柳条边“三展皇边,倒退四十”后的边台,在法库门,今法库县城。

  四台子:柳条边“三展皇边,倒退四十”最后定型时的边台,为第四座边台。附近有小四台子。

  五台子:柳条边“三展皇边,倒退四十”最后定型时的边台,为第五座边台。

  双台子:柳条边边台,形如双台,故名。

  卡路营子:卡路,也作卡伦、卡仑、喀路,清代军事哨所;营子,兵营。古村落,民国十二年更名靠边屯,今为双台子乡靠边屯村。

  户庄台:清代前期最初之柳条边边台。雍正四年有满族萨满居此,萨满太平鼓也称当鼓子,故称当鼓子台。民国初年改称户庄台,附近有前护庄台,今皆隶大孤家子镇。

  法库至八面城古道:法库门–大房身–凤歧堡

  法库至昌图(开原)古道:法库门–果子园–羊草沟–黄花岭

  法库至彰武古道:法库门–大泉眼–孤家子–后满洲屯–红沙地–四家子–王爷陵–车家窝棚–大屯–五层店–上岗子–通彰武台边门

  法库至新民府古道:法库门–陶家屯–四台子–五台子–大房申–大蛇山子–丁家房身

  法库至奉天古道:法库门–周家地沟–马家甸–长山沟–上屯–后孤家子大孤家子

  法库至康平古道:法库门–大三家子–小三家子–方家店–赵家店–张家店–三台子

  康平至古道:西杏树岗子–乃亩地–方家屯–小新屯–西关家屯–望山堡–张家窝堡–韩家窝棚–温家坟–赵家窝棚–车家窝棚–大屯–五层店–上岗子

  老陵:老陵屯西有老陵山,清代早期葬有三座蒙古王公陵墓,其中又以达尔罕王的大多罗贝勒最早葬此,故名老陵。

  王爷陵:康熙九年(1670)固伦端敏公主嫁给成吉思汗二十一世孙袭蒙古科左中旗达尔罕亲王弟为福晋,四十九年(1710)蒙古达尔罕王弟死后葬于此地黑山,遂名王爷陵。雍正七年(1729)70岁的公主死后合葬此陵。守陵兵丁韩、敖、洪等姓繁衍成村,故也称王爷陵村。

  歌歌陵:也作哥哥陵,满洲公主称格格、哥哥,《东北名胜古迹轶闻》称“哥哥为清太宗之女,过继与睿亲王多尔衮,下嫁给科尔沁宾图王旗之蒙王”,死后葬此,称歌歌陵(格格陵)。

  公主陵:原名下金台,系科尔沁左翼后旗郡王博尔济吉特家族封地,雍正八年(1630)皇帝抚弟庄亲王允禄之女和硕端柔公主下嫁第七任札萨克多罗郡王齐默特多尔济,乾隆十九年(1744)41岁的公主死后,葬于下金台,同时设杨老公、阎大喇嘛和于、杨、刘、金、关、李、曹、冯、王、伊等户于此守陵,改下金台为公主陵。

  详尹窝棚:详尹,由契丹语详隐、详稳、详衮而来,汉译为将军;窝棚,清代“闯关东”流民最初定居所建住宅,地下挖一米多深,地上用木头支成马架,苫上茅草,称马架窝棚;后以该地有古名详隐,而演化成详尹窝棚。

  拉拉街:满语,房屋排列狭长而稀疏,这样的一条街道称拉拉街。

  拉拉屯:满语,房屋稀疏的村屯。

  满洲屯:传说“格格为为清太宗之女,后过继给睿亲王多尔衮”,“格格下嫁宾图王,死后葬于此”,曾名格格陵旧址,后称小陵沟。伴随格格的满洲镶白旗人郎姓于雍正四年定居于此,村以族名,遂称满洲屯。分别称前满洲屯、后满洲屯,隶属五台子乡。

  驿马骑沟:一说明代驿站之马驿,故名驿马骑沟,后演化为饮马清沟;二说系蒙语“守陵者”;民国十三年以其靠近格格陵而改名靠陵沟。

  南八虎山:两说,一说汉名,因蒙古王公葬于此地,故称陵山,后伴随端敏固伦公主下嫁的韩、杨、高、金、陈、李、德、奚等八户居此,又称八户山;一说蒙古语,得名于蒙古巴尔虎,故称巴尔虎山,简称巴虎山,讹作八虎山。今称巴尔虎山。附近有北巴尔虎山,因山上有古城遗址,故也称城子山。

  朝阳寺山:在边门外,峦嶂绵亘,蜿蜒起伏为北境障蔽,登山俯瞰,全城在目,因昔有朝阳寺而得名。

  黄花岭:在城东柏家沟镇,道通昌图、开原,山上多黄花,盛开时望之,全岭皆黄,故名黄花岭。辽代称商岭,辽太祖灭渤海攻夫余府之前所经之地;明代称商懿山;清代雍正年间改称黄花岭。

  黄花山:黄花岭之东并峙有黄花山,早年山上多黄花,盛开时望之,漫山遍野一片金黄,遂名黄花山。

  石佛山:在城南四十里大孤家子镇,秀峙于大孤家子村西,小而且高,形若石佛,故名;一说山上有古庙,庙中供石佛,故名。未审孰是。

  桃儿山:以山形似桃,故名桃儿山。清代有福祥海、广聚源两家烧锅,前者在竞争中胜出,酒亦驰名,为蒙古王爷所爱,当地流传“王爷庙,集赶过,桃山酒,要喝过”的民谣。

  马大山:在丁家房身东北。

  央大山:在丁家房身西北。

  东古山:在靠山屯东。

  罗卜山:在公主陵西。

  黑山:在罗卜山西,有王爷陵在焉。

  石头山:在汪家沟北。

  团山子:大孤家子镇路家房申村有山,以山形较圆而称团山子。

  老陵山:在老陵西。

  喇嘛山:在城南三十五里,纵六七里,宽二十里,树木丛杂相间,山上昔有喇嘛庙,有黄教喇嘛僧人修行于此,故名。山巅有仙人岩、玉京调诸胜景。山西有上喇嘛沟、腰喇嘛沟、下喇嘛沟,今统称拉马沟。当地流传民谣“喇嘛山,喇嘛山,树木狼林不见天,只听里边木鱼响,不知僧人在哪边”。

  马鞍子山:在城西百里,孤山子西,两峰对峙,五十余丈,形势起伏,状若马鞍。其支山东至孤山子,拔起独峰,名孤山。

  成子山:即城子山,位于冯贝堡乡富拉堡子村与周家沟村之间,因山上有古城故称城子山。

  南城子山:在喇嘛山东南。

  北城子山:在喇嘛山东北。

  果子园:蒙古王爷的果园。

  高力沟:高句丽地名,今属调兵山市。

  高力房申:有二,一为高句丽古村落,因居大房申村之东,故称高丽房申,后改高力房申、东大房申、东大、东堡子,今名东大身申村,隶属孟家乡;二为高句丽古村落,隶属十间房乡,也称高丽房申、高丽房、高力房,今称高丽房。

  北城子山:今属调兵山市。

  南城子山:今属调兵山市。

  荫城子:古代高句丽屯兵城,称营城子,后演化为荫城子,今为五台子乡秋皮沟村英城子。

  前岳界:前狮子峪,高句丽古村落,附近有后狮子峪,今属调兵山市。

  兴隆峪:古村落,今为丁家房乡兴隆峪村。

  小营子:有二,皆高句丽军营留下的古地名。

  东营子:古代兵营留下来的地名东营子,与西营子相对,今隶五台子乡。

  乃亩地:昌图有艾母地,当同为蒙语地名。

  敖汉屯:敖汉,蒙语,汉译长子。

  拉马荒:蒙语,喇嘛荒,属于喇嘛庙的荒地,喇嘛为藏传佛教徒之称谓。

  啦吗荒:蒙语,义同拉马荒、喇嘛荒。

  黄贝堡:蒙古八旗镶黄旗贝勒居此,故称黄贝勒堡,简称黄贝堡。

  冯贝堡:曾名洼哈屯、十八里台,清初称红旗堡,乾隆四年(1739)有满洲贝勒冯殿卿居此,故称冯贝勒堡。今属冯贝堡乡。

  赵贝堡:二说,雍正四年村庙铁钟记载,村南之山有塔称塔山,村中灯光照射塔背故村称“照背堡”;其实当为赵贝勒堡的简称。隶属十间房乡,分为大赵贝堡、小赵贝堡。

  李贝堡:原名李白堡,后以冯贝堡、赵贝堡等而改称李贝堡,今隶大孤家子镇。

  凤歧堡:古村落名凤栖,明初设为开原三万卫下凤栖堡,后演化为凤歧堡,今仍名凤歧堡村,隶属孟家乡。

  长发堡:明代前期开原三万卫下屯兵堡,统一命为吉祥堡名。

  新发堡:明代前期开原三万卫下屯兵堡,统一命为吉祥堡名。今为包家屯乡拉马章村新发堡屯。

  榆树堡:古村落,原名洼尔哈,后称榆树堡,今属冯贝堡乡。

  王义官屯:本名王驿馆屯,得名自古道驿站。

  下凹子:凹者洼也,今五台子乡下洼子村。

  泡子:古有湖泊,当地称泡子,今名泡子沿水库,旅游改名家湖,似又改灵山湖。

  泡子沿:泡子边沿之村,故称泡子沿,隶属柏家沟镇。

  唐房:因熬糖而得名,曾名张家糖房、糖房,今为十间房乡唐房。

  

  慈恩寺:顺治皇帝从兄之女因伦端敏公主还愿所修,故名慈恩寺,后改其所在之村偏坡屯为慈恩寺。

  棒子街:因山上长满榛子,村屯遂称榛子街。

  羊草沟:在孟家乡,因山上多生羊胡子草而得名。

  无名屯:清代康熙年间,有满洲人图尔什迁此定居,遂名图尔什堡子,简称吐尔斯。光绪年间嫌其名读音不雅,遂更名无名屯。民国年间改称务名屯。今属冯贝堡乡务名屯村。

  山咀子:原名龙王庙,后因居山咀处而改称山咀子,也称山嘴子、三咀子,今隶大孤家子镇。

  古井子:五台子乡有古井子村,据传有辽代古井。

2022年10月19日刘兴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