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乱岁凶,四方扰攘”,这八个字可谓汉末的真实写照。

朝野上下,外戚与宦官斗得你死我活;朝堂之外,濒临饿死边缘的灾民揭竿而起,整个王朝,竟无一处安宁。

口号喊得最多的国家(差点亡了一个国家)(1)

很多时代的乱世之始,都惊人的相似。灾年、瘟疫、重赋杳然而至,让老百姓连一口饱饭都吃不上。在如何处理灾民这一关乎到王朝存亡的抉择上,桓、灵二帝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他们以一道道重压对付那些敢与朝廷唱反调的刁民,将老百姓的反抗情绪推向巅峰。

殊不知,让老百姓获得满足的方式很简单,开仓放粮。哪怕只是一碗清澈见底的稀粥,让可怜的饥民暖暖身子,也能让老百姓放下手里的锄头菜刀,重拾对王朝的信心。然而,统治者却选择与民本针锋相对,这无疑是在将大汉王朝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这时的百姓无需什么信念,只要有人站出来振臂一呼,就能让他们玩命。不光是来自古战场巨鹿的张角,即便当时冒出个李角、王角、赵角,只要他敢牵头,一定会赢得老百姓的支持和响应。张角不是个出色的起义家,但绝对是个出色的邪教头子。

口号喊得最多的国家(差点亡了一个国家)(2)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这段口号喊得可谓相当有水平。

这句口号里的“苍天”,说的便是以天命行使皇权的统治阶层,也就是大汉王朝。黄天当立,便是头顶的天空将由黄天取代,意味着改朝换代。后面两句,则对应了起义年号与张角的目标,汉灵帝光合七年正是甲子年,他打算在一年之内颠覆汉朝,让天下重归太平。

其实,单就“黄天”两个字来说,里面就有许多门道。

什么是“黄天”?

单从字面上来理解,夕阳西下的天空。对于农民而言,这无疑是一天中最漂亮的景色。在田地里忙碌了整日,在黄昏的夕阳下回到家里,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就是劳苦大众对幸福的最大诉求。

此外,按照风水书中的说法,汉朝以火德立国。在五行中土因火生,“黄”亦是土的颜色。张角希望自己的势力能够成为颠覆大汉的土德王朝。

从黄巾军的穿着打扮上,我们同样能看到“黄天”的含义。“天”在古汉语中有首级的意思,例如:“刑天”就是斩首之意。所以“黄天”就是头上缠着黄布条,正符合黄巾军的打扮。

至于天下太平云云,每个起义家都会说,几乎成了“老生常谈”。张角的这套理论,后来,洪秀全也用过。虽说,洪秀全借洋教的幌子宣扬口号,但万变不离其宗,核心内容仍是换汤不换药。

口号喊得最多的国家(差点亡了一个国家)(3)

在思想保守、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年代,张角的口号极具杀伤力。很多老百姓在听到他的口号后,脑海里会浮现黄昏般的希望。

与洪秀全一样,张角在极短的时间内集结了大量兵力,足可与官兵分庭抗礼。各地百姓,听闻张角到来后纷纷杀官开城,迎接黄巾入城,群起而响应。

此情此景,是否有刘邦、朱元璋、黄巢打天下的影子?但张角却没能成为前两位,而是像黄巢一样,沦为失败者。当然,这是后话了。

张角的本事不止体现在口号上,他在领导方面亦颇有才华。张角的军队编制很有意思,他将所有信徒编成三十六个“方”,每个“方”都由一名将军统帅。

那么,张角本身是读书人吗?我们不得而知,罗贯中在小说中称张角是一不第秀才,可汉末科举制还没有出现,哪来的秀才?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张角的军队里绝对有读书人,甚至是低级官吏。

在当时,社会上有不少经历了党锢之祸而失意的青年俊杰,他们对朝廷失去了信心。张角的太平道虽有邪教之嫌,但却套着黄老思想的表皮,这样的道家思想在汉代文人的眼里还是相当有分量的。

此外,在史料中可以看到为了迎接张角,不少官署都挂上了写有“甲子”的匾额,或许一些低级官吏也投入到张角的队伍中去。

张角起义之前,有一个细节经常被大家忽略,那就是:他曾买通了宫里的宦官,预订在三月五日这天造反。可因为麾下有人投靠了朝廷,所以造反的时间才被迫提前一个月。

从这里足以看出,张角的起义绝不是无组织无预谋的暴乱,而是经过了详细规划的起义运动。

口号喊得最多的国家(差点亡了一个国家)(4)

那么,这样的起义运动,因何招致失败呢?

原因有很多,笔者只挑重要的说。

首先,是农民军的劣根性。

这里笔者并没有诋毁劳苦大众的意思,只是针对那个特定的年代及特定的群体而言的。起义的主体,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他们没有经历过正规的军事训练,所以整支队伍毫无军纪可言。古代农民军多有自由散漫的毛病,张角的队伍自不会“免俗”。

若想要带领这一支队伍,首领必须有超越常人的魄力和人格魅力。刘邦的军队、朱元璋的军队在起义之初,都曾做过烧杀抢掠的恶行,但起义领袖是怎么处理的?及时安抚民众,及时处置罪犯,及时教化士兵。这种势头,绝不能蔓延开来,否则他们的定位就会由兵变成匪。

当农民军将屠刀伸向同为农民的同胞,那么,他们就已不再是代表农民的正义之师,而是人人得而诛之的反贼。任何起义,但凡脱离了群众,走向失败是必然的。

口号喊得最多的国家(差点亡了一个国家)(5)

另一重要原因,在于汉灵帝的及时补救。

各地起义爆发,朝堂乱作一团,外戚何进被拜为大将军,镇守京师。此时皇甫嵩向汉灵帝奏疏,请求解除党锢,还天下读书人以自由。汉灵帝看完奏章后迟疑了许久,找来宦官吕强商讨对策。吕强说,倘若这些被禁锢的文人投身黄巾贼,为乌合之众出谋划策,那么反贼的势力将会愈发强大。

汉灵帝虽然是个糊涂蛋,好在他比较听话,相信了吕强所言,解除了持续十五年的党锢。从这以后,那些在阉党之祸中失意的清流派和外戚得以复用,成为剿匪的中坚力量。并且,在平定黄巾贼的过程中,此前郁郁不得志的部分官员逐渐获得了兵权。

例如,刘备的老师卢植,就在党锢解放后被复用,带着一支人马杀向黄巾贼的老巢河北。可想而知的是,如果汉灵帝没有解除党锢,那么,单凭何进和皇甫嵩,亦会独木难支。正因党锢被解除,各地人才响应官兵进行剿匪,以压倒性优势战胜了黄巾军。

口号喊得最多的国家(差点亡了一个国家)(6)

当然,黄巾军的失败,还有一重要因素,就是张角的力量无法匹敌官兵。

黄巾军在打下若干城池后,早已获得了充足的武器军备,但他们与官兵的差距却不是这些装备能够弥补的。姑且不说皇甫嵩麾下身经百战的官兵,单就那些地方武装,都不是黄巾军能匹敌的。

在造反之前,张角麾下的士兵几乎没有打过仗,甚至连武器都没摸过。他们非但缺乏单兵作战能力,且不懂得服从的重要性。虽然张角军队的编制无限接近于官兵,但他麾下的乌合之众却缺乏战斗素养,打起仗来一窝蜂地冲上去不听从指挥调度,但凡有一个士兵逃跑其他士兵便会作鸟兽散。

即便是地主手底下的乡勇,平日里也会操练起来。所以,在战争期间,张角的黄巾军连这些地方武装都难以匹敌,更何况是训练有素的官兵呢?

口号喊得最多的国家(差点亡了一个国家)(7)

最后,就是张角的人格魅力不足了。

黄巾之乱结束后的三国时代,每个主公手下没有几个拿得出手的人才?偏偏张角麾下除张梁张宝外,再无值得一晒的谋臣武将。张梁张宝之所以被后人铭记,亦是因为他们是张角的兄弟,仅此而已。不光是二十一世纪,哪个时代人才都是最宝贵的资源。

不论是小说还是正史里,我们都无法看到黄巾军中出色的将领。就算张角有堪比诸葛亮近乎妖孽的智商,以他一人的力量也无法统筹规划全军。尤其在小说中,张角的每一支主力部队都是被联合绞杀的,从未出现某一支黄巾军驰援友军的情况。

倘若黄巾军中有优秀的将领,根本不会出现这种顾前不顾后的布局。张角的手里足有几十万人马,倘若能善用这股力量,未尝不可建立一番功业。可在义军如此声势浩大的情况下,张角只坚持了九个月时间,显然,这种昙花一现般的起义中还存在其他不可知的缺陷。

口号喊得最多的国家(差点亡了一个国家)(8)

张角死了,可黄巾之乱对中原造成的影响尚在。

汉灵帝将兵权下放到地方,延缓了汉朝的死期,却埋下了更多的隐患。靠着在平定黄巾期间攒下的家底,不少地方将领或官员获得了割据的兵力,成为下一段乱世的主角——军阀。至于黄巾之后,董卓,李榷,郭汜等接踵而起,孙、曹、刘崛起于乱世,那便是另一个故事了。

参考资料:

【《太平道》、《黄巾军起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