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中,我们有时需要处理学生退学问题,申请理由各异。既有新生入学后的不适或不喜欢,希望能通过退学再复读来实现考取理想院校的人生目标,也有老生学业困难、对学习兴趣寥寥,希望到社会上的广阔天地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还有纯粹只是不愿意在学校这个环境里学习生活,只想要“自由”,当然也有因身心原因确实无法继续学业的情况。这里面,老生的退学主要集中在因学业困难而导致的被动退学上,如果能够及早干预、学生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尽早将重心转移到学习上来,采取多种可行的方式补上相应的课程和学分,还不至于到退学的地步。而新生入学即申请退学的理由要更加简单,多数因为专业不喜欢、高考失利有遗憾、理想与现实落差大而引发了退学的念头。

学生大量退学会怎么样 学生退学背后更加引人深思(1)

新生想要退学

前段时间,一位辅导员在处理新生退学申请的事情上焦头烂额。如学生主动提出退学,带班老师会先与学生谈心谈话,了解学生申请退学的真实原因,同时与家长联系确认。如果学生退学心意已决,难以通过劝说引导改变其决定,同时家长同意,那么学生将按照相关流程办理退学手续。但在最近的这个案例中,让带班老师如夹心饼干一样为难的是因为学生与家长双方在退学这件事情上持不同的意见。学生下定决心要退学,家长坚决不同意,双方僵持不下。学生遂以旷课等可能行为作为“迫使”父母妥协的筹码。家长也不愿意过多地与学生进一步充分交流。于是,原本相对于比较简单的退学就不再只是退学,而是关乎学生身心健康、家庭沟通与家校联系的问题。辅导员一边做学生工作,引导其理性处理问题;一边与家长沟通,希望家长能够与学生充分交流。但双方依然僵持不下。

学生退学问题上,我们需要明确的四点内容

即使是退学这样一件听起来只是简单流程办理的事情,其背后还是有多方牵涉的关系,需要逐一捋顺,才有可能推动问题更加合理解决。首先,明确退学的原因:是硬条件的必须退学,还是软条件的可选退学。必须退学,即如因不及格课程过多达到退学条件,或存在违法违纪情况必须被退学。这类硬条件即不论被退学者是否主观愿意,都将被退学。而所谓的可选退学,往往是主观有退学意愿,但客观条件不充分。这里既有高考发挥失常带来的院校、专业选择落差,也有入学后的不适应等。即使在目前的院校继续就读,也仍然还是有很多备选的方案能够帮助其实现人生规划和目标。退学并不是唯一选择。其次,明确主观意愿程度:是强烈不可逆,还是萌芽能说通。这里主要针对不是必须退学的情况。在以往处理的退学案例中,有的同学坚持己见,一定要退学。如果家长不同意,便以出走等极端行为来应对,试图让家长妥协。该类行为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这类同学的沟通工作基本没有回旋的余地,也让带班老师产生极大的挫败感。另一种情况是,经过谈心谈话和持续关注,学生在积极配合的情况下,逐渐融入大学生活,并发现个人的专长和优势,退学的想法得以改变。第三,明确家长的态度:是固执己见式,还是尊重包容式。有申请退学的同学认为,从报考院校到选择专业,主要都是父母在主导,自己基本上没有参与到这个选择决策的过程。进入大学后,愈发觉得选择的专业不是自己喜欢的,产生抵触心理,无心学习,遂想要退学,通过复读再获得一次做选择的机会。有的家长以经验论作为基础,告诫学生不要浪费时间,可以通过其他比如考研、考公等方式来实现新的选择。有的家长能够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在充分沟通后能够给予相应的支持。第四,明确辅导员的职责:是协调者,不是决策者。当我们与学生和家长充分沟通,明确双方对待退学的态度后,如学生和家长能够达成一致:继续学习或退学,那么我们更多的工作重心将放在学生在校的成长和发展上。但如果学生和家长双方意见不一,我们则需要了解双方的意见后,做好其中的协调工作。比如,学生或者家长采取回避、抗拒等手段和方式,不与对方理性沟通的情况下,我们需要通过与双方沟通,尤其是在校学生的谈心谈话,引导双方充分沟通、理性解决,避免事态走向极端化。如果学生想要退学,主要是因为对学校相关政策制度了解不清楚,对个人专业不够认同等,辅导员也可以通过谈心谈话等方式,帮助学生明确自己作为问题的主体,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不只是简单采取退学来作为唯一解决问题的方式。

问题的根本

虽然只是退学,但在沟通退学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学生申请退学,其根本是对个人现阶段的发展和成长产生了一定的困惑。除了老师要给予及时的引导,家长也应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回应和关注。但往往,让辅导员陷入退学事件主导者身份的是学生与家长双方之间沟通不畅和学生成长困惑累积爆发,以及两者之间冲突的产生。这其中的原因有多方面。家长和学生沟通不足是显而易见的,家长以过来人或者家长身份自居,往往容易忽视学生作为主体的角色和作用。作为学生本人,自身的不自信、缺乏行动力以及抗压耐挫能力不足都容易让其在人际冲突中做出不理性的回避或极端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