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德林

抗击新冠肺炎,每天宅在家里,和老太婆大眼瞪小眼,除了说几句孩子们的事,聊几句疫情,仿佛这世上再也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关心了。手机里的东西看的听的多了,心里不免起腻。干脆看会儿书吧。随手从书架上找出一本外国文学作品的合订本,随意翻看到了《茵梦湖》。这是德国作家史托姆的作品,第一次读它是在当兵的时候。

当兵时,连队营房座落在风景秀丽的骊山脚下的一处石榴园里,傍边住着一户姓封的人家。他家的祖上好象出过当官的或读书人,是一户大户人家。原来人口很多,都已搬离了。偌大的一处院子只住着老两口。唯一没有成家的小儿子在外地教书,每逢寒暑两个假期回到家里,常常到连队的院子里面看我们训练,一来二去,我俩就混熟了。他家里有很多书,其中就有《茵梦湖》。那个年代,除了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部曲外,书店里很难见到其它的外国文学作品。这是我最初读到的外国文学作品。当然,阅读时也是要讲究一点方法的。毕竟这是外国的,是资产阶级的东西。

说来也有点怪,读这部《茵梦湖》,是因为它有着朦胧的诗一般的名字。就象是后来读胡石言的《秋水湖之恋》一样,并不是因为看过巜柳堡的故事》或是什么恋,纯粹是秋水湖这个富有诗意的名称。《茵梦湖》读完了也就完了,什么也没有记住,只记住了诗情一般的这样一个书名《茵梦湖》。

1986年我混文凭时,讲外国文学作品的闫新瑞老师为我们推荐了一些课外读物,其中就有《茵梦湖》。几年后的一天,五当沟矿培训科长马长斌找我有事,中午几个人去石拐煤城食堂喝了一顿。酒足饭饱之后又去逛了新华书店。书店老板和老马有业务关系,在他的办公室很热情的接待了我们。老马问我需要什么书,尽管张口,记到培训科的账上。我想看的书当时没有几本,书店老板说:"先列个单子,日后可以专门进回来"。大约一个月左右,马长斌提了一个大黄提包来到我的办公室,提包里面全是书,不但有我需要的,还有一些小学生的课外读物。孔乙己老先生说了:"窃书不为窃"。占公家几本书的便宜,也不能算作是贪吧?就心安理得的笑纳了。

我家就住在矿务局办公大搂傍边。吃过晚饭没什么事在大楼门前的广场散完步就去了办公室,看会儿书处理点儿业务。再次读《茵梦湖》,对故事有了粗线条的了解:莱因哈德与伊利莎白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随着年令的增长,俩人渐渐的互生爱慕,但谁也没有勇气去捅破这最后一层窗户纸,做公开的表白。莱因哈德上大学后,由于伊利莎白的生性懦弱,迫于父母的压力嫁给了农场主的儿子埃利克。几年后莱因哈德回来造访埃利克庄园,见到了己为人妇的伊利莎白,两人的内心都痛苦万分。史托姆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这次邂逅,全文以倒叙的形式围绕这次见面展开。这之后,莱因哈德终身未娶。老年的莱因哈德每天黄昏散步回来,独坐在昏暗的屋子里望着伊利莎白的画相呆坐,回忆着过去。咱没有谈过恋爱,经同学肖忠记母亲介绍认识了现在的老伴,没有花前月下,只有柴米油盐,也厮混了大半辈子,对这种刻骨铭心的爱恋与思念自然不敢妄加评论。那时工作也太过繁忙,看完后就忙乱案子上的事情了。《茵梦湖》留给我的只是一个凄惋的爱情故事。

退休后的今天,带着几十年的沧桑重读《茵梦湖》,思绪逐渐清晰了。实际上,本书只是写了一个十分平常的现象:想要得到的最终没能得到,不想要的反而却到来了。只不过史托姆凭借着高超的写作技巧和对人的心理深层次的恰当把握,对特殊心理和场面的细腻刻画,抓住了人们心底最脆弱的那个部份,把一件普通的爱情的得与失,写成了一件极不普通的作品,使之产生了高频律的震荡。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不一定对,可能有许多高尚的东西我这个草木之人没能挖掘出来,或依我的那点水平根本就无从发现。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究竟要怎样去面对过去的得与失,包括事业爱情以及其它?本来,造化弄人这很正常,努力过或爱过了得不到也就算了,何苦把自已弄得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象莱因哈德那样一辈子陷入对往昔的痛苦中不能自拔,这样好吗?最近几年尤其是矿中老三届五十周年聚会以后,我常常在想:我们老三届的每一名同学,年轻的时候都有过对理想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夜之间,这一切都变成了鬼吹灯。看到那些当年的尖子生,按现今的说法叫做学霸,如今都变成了极普通的老头老太太。他们原本的生活都应当是这样的吗?我说不准。我知道的是他们都很乐观向上,愉快的过着最普通的生活。史托姆老先生如果泉下有知,我劝他要改写《茵梦湖》:伊利莎白生了一大堆孩子,莱因哈德也结婚了,也有了一大堆孩子,两家人都有了各自新的生活,孩子们在茵梦湖荡起了双桨……。

对了,咋天我们班同学又聚会了。别紧张,是在网上。李玉环同学组织在网上开视频联欢会,唱歌诗朗颂折腾了两个多小时,真热闹!唱逛新城,唱白毛女选段北风吹,我自告奋勇当爹。咱歌唱得不咋的,当爹还行吧,牛玉梅大姐只好屈尊当女儿了。我对着手机七声二气的唱,我家老太婆边听边笑,差点笑叉了气!

扯远了,再说说《茵梦湖》。莱因哈德失去了受情怎么去想怎么去做,是人家的事情,史托姆先生创作《茵茵湖》时是怎么想的,也是他的自由,估计不会是象我理解的这样。有人说过:诗人是把无聊当做伤感来抒发,这话也不无道理。有些东西得不到就算了,有些事情过去就完了。世界之所以多彩,是因为有不完美的存在。焦仲卿刘兰芝“在地愿为连理枝",梁山伯祝英台“在天愿做比翼鸟"(化蝶),虽是神话,寄托了国人对美好的向往。而晚年的莱因哈德面对着伊丽莎白的画象,那近乎沉沦的绝望的孤独,他自己难受,读者看了也不舒服,何苦呢?

疫情期间,憋得难受,发点歪论。既是歪论,离谬论就不太远了,比疯论可能要好一点。好在一天又快过去了。暗夜,正孕育着明天的太阳,蓄势升起。

7-12岁读书笔记100个字(读书札记)(1)

作者 张德林

7-12岁读书笔记100个字(读书札记)(2)

大发街走出的数码摄影家白国明先生作品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