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的悬疑启蒙剧是哪一部?我猜许多小伙伴的答案应该跟我一样——《少年包青天》。

这部作品,可谓是童年阴影集大成者。

当年幼小的我,一边被故事里诡谲的案件吸引到不能自拔,一边又被里面的恐怖场景吓到睡不着觉。

今天的故事,就是以《少年包青天》里的“血祭坛”案件为蓝本,话不多说,故事这就开始啦!

小学生杀老师电影观后感 大考当前学生和老师纷纷惨死(1)

图源:《少年包青天》海报

小学生杀老师电影观后感 大考当前学生和老师纷纷惨死(2)

午夜,庐州城,天鸿书院后山。

人迹罕至处,几株绝美的暮颜花兀自盛开着。

此花仅长在书院后山,子时花开,绽放后转瞬凋零,化为春泥。

有位书生为一睹暮颜花风采,闯入后山深处。

后山荒芜,不知名的花草抽出长茎,枝桠层叠交错,在晚风呼啸中沙沙作响。

若是白天,此情此景别有意趣,可在夜幕下,一切生机勃勃都化为晃动的黑影,好不诡异。

后山四周,还混着些许凄厉的虫鸟之声,更衬得此地阴森恐怖。

忽然之间天降大雨。雨水瓢泼而下,书生衣衫尽湿,脚下也是一片湿滑的泥泞。

书生连忙找了个近处的山檐躲雨,那山檐上垂下如瀑藤蔓,枝叶中却隐隐透出光来。

书生伸手一拨,那枝帘后竟然是一个山洞!

小学生杀老师电影观后感 大考当前学生和老师纷纷惨死(3)

书生大喜,忙矮身入山洞,可刚进洞,他就被洞中景象吓得魂飞魄散——洞内是一个祭坛。

五组石像伫立在洞内,每组石像都描绘了一种厉鬼杀人的方法:断头、挖心、五马分尸……

厉鬼个个血口尖牙,笑容扭曲地注视着被害人那残破的尸体。

祭坛内暖色烛火摇曳,魑魅魍魉似是要从石像中活过来,石像边的断臂残肢被镀上一层血红,炼狱如斯。

小学生杀老师电影观后感 大考当前学生和老师纷纷惨死(4)

书生吓得跌坐在石壁旁,手臂不慎触到岩壁上的碎石,发出声响。

这细微声响惊动了一簇烛火——原来一白衣男子手持烛火正站在山洞更深处,他转向了书生。

火光微弱,书生只觉得那男子身形熟悉得很,一时间惊惧之感都淡了许多。

白衣男子慢慢靠近,他的脸庞清晰起来。

看清来人后,书生松了口气,他认识这人。

书生站起身,想走近和来者说话。可下一秒,猛烈的撞击感自心口处蔓延开来。

疼痛、窒息……惊讶、疑惑……

书生的瞳孔里只印上了一张熟悉的脸。

为什么?怎么会是他呢?

书生眼里的光影又模糊起来,一切纷杂的感受都消散了。

书生死了。

小学生杀老师电影观后感 大考当前学生和老师纷纷惨死(5)

次日,书生七窍流血的尸体出现在了书院学生宿舍。

发现尸体的同学一声惨叫,喊来了书院的全体师生,随后地方县令、仵作都赶到了学生宿舍,将此处围了个水泄不通。

经初步勘验,书生的死亡时间为昨夜子时,死因是重物击碎胸骨。

校方立刻排查了昨夜留校的师生:昨夜书院留宿的共四人,其中有两位老师和两位学生。

两位老师深夜对饮,可互作不在场证明。

两位学生则住在南院——死者住在北院。南、北两院间隔着教室和宿舍,如南院学生想在夜间去往北院,得有钥匙依次打开教室和宿舍的门才能到达。

昨夜两位学生并未找老师求取钥匙,可判定昨夜两学生并未去过北院。

四人也都不会武功,无法翻墙进入北院,他们均可暂时排除作案嫌疑。

此时,一学生站出来指证:昨日下学后,名为公孙策的学生,曾与死者发生口舌争执。

公孙策大怒,开口道:“君子动口不动手,怎么可能做得杀人这等事!”

公孙策这般说辞,便是认了其与死者的争执。书院众人默不作声,都盯着公孙策。

小学生杀老师电影观后感 大考当前学生和老师纷纷惨死(6)

图中男子为公孙策。

公孙策无奈,补充道:昨日他与死者确有争执,争执后两人不欢而散,公孙策径直回了府。

有家仆可以作证,公孙策子时有余归家,而后并未外出。

此言一出,众人立刻炸了锅。

公孙策与死者有龃龉,又是最后一个见到死者的人,且在死者死亡时间段,无不在场证明,作案嫌疑重大!

众人七嘴八舌议论着,公孙策百口莫辩。而负责此案的官员正是公孙策的父亲(简称公孙大人)。

公孙大人尽管万般不愿,迫于舆论压力,也只能下令将独子公孙策收监。

公孙策被收监看管后,公孙大人深夜出行拜访一人,那人便是年少有为的包拯。

小学生杀老师电影观后感 大考当前学生和老师纷纷惨死(7)

包拯与死者、公孙策同为天鸿书院学生,他也关注此案良久,于是应允公孙大人的请求,协助查案。

包拯连夜勘察了现场。

他发现:死者死亡当日,天降大雨,房间内留存下了清晰的泥泞脚印,但可疑的是,房间内只有进入的脚印,却没有离开的脚印。

且屋内窗沿有积灰,排除了凶手作案后翻窗逃跑的可能性。

包拯一行人前往义庄(停放尸体的地方),再次验尸。

包拯留意到,死者身上衣服有潮意,极皱,死者指甲里还嵌有泥土和某种不知名紫色粉末。

有擅园艺的同学认出了此粉末乃是暮颜花花粉,而在庐州,暮颜花只开在书院后山!

小学生杀老师电影观后感 大考当前学生和老师纷纷惨死(8)

此时天已泛青,包拯并未耽搁,立刻赶往监牢,找公孙策询问他那晚的经历。

公孙策思索良久,开口道:“我二人边走边争执,一直行到后山竹林,但争吵未果,不欢而散。我离开后便回了府,他与我背道而驰,似乎朝后山深处前进。”

包拯追问到:“你回府时,可有下雨?”

“没有!但似有落雨之意,我还特地嘱咐老仆收好晾晒衣衫。”

包拯脸上似有笑意,对同行的公孙大人伸手作揖,道:“我能证明,公孙公子并非杀人凶手!”

小学生杀老师电影观后感 大考当前学生和老师纷纷惨死(9)

包拯带领众人返回义庄,他站在书生尸体旁,徐徐道出缘由:

死者全身衣服微湿而皱,可学校、后山周围无池塘,所以最大可能性是死者曾经淋过雨。

公孙策回府时天还未下雨,归家后有家仆作证他当夜并未离开。

如果公孙策是凶手,那么他需要杀掉死者后先行归家,等死者淋雨后,找到另一个帮凶替他把死者抬回学校。

死者指甲里有泥土和后山特有的暮颜花花粉,所以,很可能如公孙策所言,死者从竹林离开后去了后山——破案的线索,很可能就在后山!

小学生杀老师电影观后感 大考当前学生和老师纷纷惨死(10)

昨夜的暴雨虽猛烈却很短暂,且后山竹林处人迹罕至,死者的足迹很可能被保存下来。

因后山属书院地界,故公孙大人叫上了书院全体师生一同前往后山。

果不其然,众人在一条小径上发现了新鲜脚印。脚印之间距离略大,像是跑步时的足迹。

大家沿着脚印一直追到了一处山檐,那山檐上垂下细密藤蔓,包拯发现这藤蔓之中有几枝像是新折断的,便伸手探入藤蔓深处,顺势发现了藤蔓遮掩住的山洞入口。

小学生杀老师电影观后感 大考当前学生和老师纷纷惨死(11)

沿着入口向深处探寻,众人发现了一处民族祭坛。

祭坛中立有数具石像,每个石像都呈现出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死状,其中一具石像所示的死法与死者简直一模一样。

石像旁还立有碑文:擅闯祭坛者死。

包拯的好友兼音乐老师立刻认出,此地是侉屹族的血祭坛!

老师大惊失色,尖利地喊到:“诅咒!是诅咒啊!”

此时一阵阴风卷过,众人所持烛火闪烁几下后熄灭了,恐惧在黑暗里发酵。

不知是谁喊了句“救命”,众人立即你推我搡地逃出了祭坛。

此行过后,虽此案未结,但公孙策的嫌疑已洗脱了大半,他被释放。

而因祭坛诅咒之事太过恐怖诡异,此案也被暂时搁置。谁知没过多久,又一起凶案发生在了书院!

小学生杀老师电影观后感 大考当前学生和老师纷纷惨死(12)

死者,是书院新聘请的老师。

他跪坐在自己卧房的茶台边,而他的心脏——被挖走了!

恶鬼剖心,正应了祭坛中的另一石像死状。

经仵作勘验,新聘教师的死亡时间仍是子时。

死者只着内衣,应是准备就寝。

他倚靠的茶台上有两组茶具,手腕上还沾有茶渍。

因该老师那日曾同众人一起进过侉屹族祭坛,故而诅咒杀人之说更甚,书院众人惶惶。

包拯并不相信诅咒杀人一说,他认为,凶手就在这书院师生之中。

新聘请的老师初来乍到,除书院师生外,在本地并无熟识之人。

茶桌上有两套茶具,死者生前应是有招待过什么人,死者手上茶渍还未拭去——常人身体沾上极烫的茶会第一时间擦拭清洁,定不会留下茶渍。

故包拯推测,死者就寝前有熟人来访,他拿出茶饮招待那人,而对方则趁其不备杀了死者,死者未及清洁手上的茶渍便命归黄泉。

包拯的推理,并没能撼动众人对诅咒杀人之说的坚信,人人都担心这可怕的诅咒会落到自己身上。

此时,因书院内已出了两条人命,当地木姓都统按律出兵。封锁了书院,并对书院各处进出口戒严。

可这并没能让众人悬着的心落地,诅咒杀人之说仍盛行,一时间,书院人人自危。

小学生杀老师电影观后感 大考当前学生和老师纷纷惨死(13)

虽封锁了书院,可诅咒之说却如瘟疫般在城内蔓延开来。

某茶楼里,一年近古稀的老先生扁着公鸭嗓,慢悠悠地讲起了侉屹族的故事:

侉屹族是个人丁稀少的民族。其族人聚居地离庐州城不远,归庐州知府管辖。

但侉屹族族人很少和汉人相交,偶有需要交换生活物资时,才会露面。

二十多年前,不知从哪里流出了“侉屹族有宝藏”的传言,引得很多汉人前去寻找,搞得侉屹族不胜其烦,一夜之间全村搬走了,从此侉屹族便销声匿迹。

大家正沉浸在侉屹族的奇闻中不可自拔时,突然,一个瞎子冷哼了一声。

众人不快,瞎子却也不多言语,只是结账走人。

当晚,一只红羽箭射进包拯宅院,箭上附一字条:欲知凶手是谁,请子时至竹林。

入夜后,包拯携三两善武的朋友前往竹林。

竹林深处有一略显苍老的身影,那人不是别人,正是白天出现在茶楼里的瞎子。

瞎子武功极好,趁乱还挟持了包拯。

瞎子要求包拯一行人带路到侉屹族祭坛处。

一行人摸着黑,行至后山祭坛。

小学生杀老师电影观后感 大考当前学生和老师纷纷惨死(14)

初入祭坛,瞎子便要求包拯向其讲述祭坛内的景象。

“石雕均为厉鬼酷刑……”

“活人开胸,剖出心脏。”

“长剑穿喉。”

“割下头颅。”

“四肢尽断、五马分尸……”

瞎子追问:“可还有文字?”

“山上山,水中水……”

未等包拯说完,那瞎子便抢先背出了诗句:山上山,白山抱千翠;水中水,黑水拥万红。

说罢,瞎子放开了包拯,独自一人狂笑着走向祭坛深处。

包拯一行人趁此逃出祭坛,直奔向都统府,将今夜之事禀明木都统。

返家后,包拯一夜未眠。他在床上辗转反侧,不断思考着这两起离奇的案件。

次日一大早,包拯便叫上公孙策去调取县志。

二人找出了与侉屹族相关的全部记载:

侉屹族住在庐州城外一与世隔绝的山谷里,隶属庐州管辖。

十八年前,庐州户籍官曾前往山谷,将侉屹族一百三十余名居民信息登记在册。

可是登记还不到半个月,侉屹族却离奇地消失了。

包拯和公孙策发现,当时前去登记侉屹族户籍的官员,正是新聘请的老师和书院院长。

二人立刻返回书院,想找院长问些详情,可一向不离书院的院长却不见了。

包拯和公孙策翻遍了整个书院,仅在书房处找到星点血迹,二人沿着血迹一直追踪到书院外的稻地。

稻地中有一处稻苗杂乱,二人拨开凌乱的稻苗后,发现了院长的尸体。

院长的死状一如祭坛石像所示——“长剑穿喉”。

一根尖锐的稻杆自其喉咙处插入,从后脑穿出,此时院长已没了气息,但身体却还是温热的!

小学生杀老师电影观后感 大考当前学生和老师纷纷惨死(15)

小学生杀老师电影观后感 大考当前学生和老师纷纷惨死(16)

院长死后,诅咒之说更盛。

包拯心绪不宁,深夜前往音乐老师处吃酒谈心。

音乐老师见包拯神色有异,便问道:“你,可是改信了诅咒吗?”

包拯:“不信。可这接二连三的凶案都与侉屹族诅咒有关,我……”

小学生杀老师电影观后感 大考当前学生和老师纷纷惨死(17)

音乐老师与包拯。

音乐老师拾起清酒一盏,开口道:“我相信善恶必有报,无论正义通过何种手段实现,正途或是鬼神诅咒,我都愿意相信。”

“学生仍是不信鬼神之说,这些案件必是某个躲在诅咒背后的人所为。

所谓正道,是受了难,堂堂正正地讨回来;而鬼神之说,说白了,是捏造出新的恶去消灭旧的恶,那么新的恶会源源不断被造出来,如此百姓要何时才能有一个清明的天下?”

音乐老师为人温柔和善,脸上一向是挂着笑的,可听闻包拯此言,音乐老师罕见地褪了笑意,沉默地盯着玉盏中几滴残酒,不再言语。

师生二人间少有意见不合,面对如此僵持的氛围,二人一时间不知如何收尾,只得各自沉默。

约莫半炷香的时间后,包拯作揖告辞,他闷闷不乐,心中微怒仍未消,可包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此次分离,竟成了永别。

次日清晨,书院的小厮打扫厢房时发现了音乐老师的尸体,其死状极为惨烈:头颅被利器割下,不知所终,仅留一具无头尸端坐在古琴之前。

那琴上溅了大量血迹——音乐老师竟是被活着斩了首!

小学生杀老师电影观后感 大考当前学生和老师纷纷惨死(18)

音乐老师于包拯而言,是亦师亦友的特别存在,见恩师惨死,包拯发誓,三日之内必破此案,以告慰死者在天之灵。

包拯连夜梳理了现有资料,期间数次灵光乍现,却总是缺一点什么,补不全推理链条。

所有的推理缺口都指向那个神秘的民族——藏在诅咒背后的杀人动机,与侉屹族一定有关系!

想到此,包拯叫上好友,一行人决定去探探侉屹族旧址。

几人背起行囊,跋山涉水去到了侉屹族旧址,当年的村镇房屋早已破败不堪,到处长满了一人高的杂草,远远看去,确实是个荒废村落。

可当众人拨开杂草,几块未完全腐坏的焦黑木块引起了包拯的注意。

经年日久,被烈火炙烤、露水侵袭过的木块已朽了半边,但还能依稀看清它们是灵位牌子。

怎么会有人在举族搬迁时焚烧自家祖先的灵位呢?

小学生杀老师电影观后感 大考当前学生和老师纷纷惨死(19)

再向前走,众人发现了杂草掩映下的焦黑墙壁,另有一同行者走得快些,更是在草丛中发现了数具枯骨!

当年的侉屹族并不是无故消失,而是被一场大火灭了族!

包拯一行人迅速返回庐州,打算把于侉屹族旧址探寻到的信息禀明木都统。

可当众人行至都统营帐时,却被木都统的副将拦了下来。

副将告知包拯等人,都统已失踪两日有余,此前已派众将士分头寻找,却并未找到都统踪迹。

突然,一声凄厉的嘶鸣自帐外传来。一战马拖着一“人”飞奔向营帐。

马上之“人”头颅被割下,系在腰处。众人大惊——那尸体腰间的头颅,竟是木都统的!

小学生杀老师电影观后感 大考当前学生和老师纷纷惨死(20)

经仵作勘验,木都统的死亡时间为四、五个时辰前。

死因又合了侉屹族祭坛中的诅咒——五马分尸。

木都统的头部和四肢均被折断,其手上还有很多轻微伤,有些是新鲜剐蹭的,有些却已愈合,只在皮肤上留下浅浅的棕色痕迹。

副将对着木都统的残尸长跪不起,此时的木都统已全然没了生机,可他的眼底竟在副将的低泣声中涌出了血泪!

副将这九尺男儿,见此情景放声大哭,对众人道:

“都统这是含冤而死啊!都统一生战功赫赫,晚年才归了故土,谁知……谁知竟遭此横祸!”

小学生杀老师电影观后感 大考当前学生和老师纷纷惨死(21)

流着血泪的头颅。

包拯敏锐地捕捉到副将透露的信息,“归了故土?木都统也是庐州人士?”

副将:“早年间,木都统曾是庐州地方军官。”

侉屹族、祭坛、庐州官员、宝藏……

这一串的信息,让包拯觉得,谜底似乎就要揭开了。

小学生杀老师电影观后感 大考当前学生和老师纷纷惨死(22)

包拯立刻重新勘验了音乐老师和木都统的尸体,又在音乐老师死亡的房间里细细搜寻了一番。

忽然,包拯停下了所有的动作,他僵直地站在众人面前,无比冷漠地说:案件破了。

小学生杀老师电影观后感 大考当前学生和老师纷纷惨死(23)

原来义庄内被众人当成音乐老师的那具尸首,并不是音乐老师。

包拯之前细查尸体,发现了一个细节:

这具尸体的手掌心有茧子。

那么聪明的读者们,你们从这个细节里能看出什么呢?

给大家五秒钟思考。

是的,如果是长期练琴的音乐老师,茧应长在手指上,而不是手掌心。

唯有长年习武之人的手才会这样,所以这具尸体其实是木都统的。

而之前被当做木都统的那具马上无头尸,也有疑点。

这个疑点也在手上。

包拯发现,尸体的手上有许多轻微伤痕,请问读者们,这能说明什么?

还是给大家五秒钟思考。

对了,瞎子不能视物,需要用手感知四周,所以他的手肯定有各种轻微伤。

马上的无头尸,是瞎子的。

当然,那流留血泪的头颅是木都统,这个没法伪造。

那个所谓的血泪,其实不难实现——只要冷冻刚被割下的头,待拿出室外时,其眼底的积血融化便成了血泪。此举还可以推迟仵作对死亡时间的判断,使得仵作把木都统的头颅与瞎子的尸身误判为同一具尸体。

新聘老师、书院院长、木都统都曾是庐州官员,而老师和院长十几年前负责过侉屹族的户籍登记。侉屹族内传出宝藏秘闻后,很快被人灭了族……

灭族一事怕是与这三位脱不了干系。

而在这几起案件中,有一个人借假死脱了身,他很可能就是凶手!

此时一白衣身影飘然而至,音乐老师现身了。

他轻拍包拯的肩膀,“说得好!”

音乐老师慢慢走至众人面前,说:

“包拯的推断全部正确,只是这个真相里,还缺了十八年前的那一部分。”

小学生杀老师电影观后感 大考当前学生和老师纷纷惨死(24)

在音乐老师的讲述里,瞎子是个生意人,此前不瞎。

二十年前,他与侉屹族交好,偶然得知侉屹族族内流传的诗句:山上山,白山抱千翠;水中水,黑水拥万红。

某次酒过三巡,一族人在酒意驱使下,向瞎子透露这诗句的秘密——诗句中,暗藏着侉屹族宝藏所在位置的信息。

瞎子转头便把此事告知了庐州当任户籍官与军官,也就是年轻时的书院院长、新任教师与木都统。

这三人知晓侉屹族有宝藏后,便起了歹心,私自带兵前往侉屹族聚居地,肆意抓捕族人严刑拷打。

可严刑之下,三人并未问出宝藏埋藏之地,反而引起了侉屹族族人的怨愤。

族人们揭竿而起,进行反抗,还威胁三人要将此事上告朝廷。

三人怕事情败露,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放了一把大火。

小学生杀老师电影观后感 大考当前学生和老师纷纷惨死(25)

侉屹族全族一百三十余人,除一被娘亲藏在水井里的小男孩外,全被大火吞没。

那个小男孩在水井中躲了三日,后被一路过的拾荒者救起。

看着烧毁的村屋,以及焦黑的族人尸体,小男孩发誓要给族人报仇。

男孩长大后,成为了一名音乐老师。

他一边散播学校后山闹鬼的传言,一边私下修建祭坛,想用祭坛诅咒的鬼神手段作掩饰,找到当年的凶手报仇。

十几年来,他不肯与人交托真心,在仇恨的驱使下一点点地推进着自己的计划——直到书生无意间闯入祭坛。

可那是他的学生啊!书生是无辜的,但他撞破了祭坛的秘密,不得不死!

音乐老师杀害书生后,换上书生的鞋子,把书生背回了书院。

而后,他再褪去鞋袜,踩着之前的脚印返回房外。这便是书生宿舍中无凶手进出痕迹的秘密。

“我活着的目的就是复仇,为我族人雪恨……可我也杀了人,更是杀了无辜之人啊!”

“我的手并不比他们干净,我……罪无可恕。”

音乐老师从袖中抽出一柄匕首,在众人未及反应时干脆利落地插进了自己心口。

包拯冲上来,扶住音乐老师瘫软的躯体。

“如……如果有……来生,不……不要……仇恨。”

音乐老师胸口涌出的血染红了白衣,顿时没了气息。

“血祭坛”的故事,到此告一段落。

我相信,这一案,一定是不少小伙伴的童年阴影。

《少年包青天》(以下简称《少包》)首播是在2000年,那时的电视剧非常注重氛围营造,我还记得,每次故事涉及祭坛,摄影师都会利用“魔鬼运镜”,把气氛烘托得很诡异。

更别提那经典的阴间音效——时至今日,每当《少包》的BGM响起,我还是会不由得脊背发凉。

小学生杀老师电影观后感 大考当前学生和老师纷纷惨死(26)

当然,必须要承认的是,此剧还是有不少瑕疵。

首先就是剧情上的诸多bug,拿“血祭坛案”举例,原剧中,书生死亡后,当日留院的四人两两互证彼此不在场后,就立刻被巡抚采纳了。

难道不在场证明,不需要物证支持?

如果是两人协作杀人呢?

而后,包拯通过书生褶皱的衣衫推断出其死前淋过雨,而公孙策因为雨前归家,立刻就被排除了作案嫌疑……

如此草率的推理,在剧中多次出现。

写这篇稿时,这些逻辑问题让我非常心累,索性大刀阔斧砍了许多支线,尽量把故事编得圆满些。

另外,本剧最让人诟病的一点就是——抄袭。

喜爱日系推理的朋友一定可以在《少包》中看出日本动漫《名侦探柯南》、《金田一少年事件簿》的影子。

几年前就有网友对此做过盘点,这里我不再赘述。

说回本集剧情,其核心诡计是:利用鬼神之说设计杀人方式,掩盖人物真实动机。

此类诡计在影视作品里并不少见,最出名的当属《名侦探柯南》里的“诅咒假面的微笑”。

这个案件中,女主收藏了大量阴森诡异的面具,传说这些面具会在午夜醒来,在人间大肆屠戮。

当晚女主便在密室内遇害了,周身散落着她收藏的那些面具。

其实,此案作案手法并不复杂:犯人躲在隔壁房,通过窗户操控一个由匕首与面具构成的特殊凶器(它们由橡皮筋串联起来),就可以在密室内完成杀人了。

“诅咒假面的微笑”属于本格推理,但因其可怕的面具传言,以及惊悚的死亡场景,吓到了无数人。

小学生杀老师电影观后感 大考当前学生和老师纷纷惨死(27)

图源:《名侦探柯南》剧照

现实生活中,也存在披着传说外衣的真实杀人事件。

美国斯坦顿岛上,有一所智障及精神病人学校,名为威洛布鲁克(Willowbrook)。

上世纪70年代时,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一个名叫克罗普西的患者从威洛布鲁克逃了出来,他躲在威洛布鲁克附近的丛林里,手持钩斧,专门猎杀闯入丛林里的孩子们,那些孩子最后都会成为他的食物。

到了80年代,传说映照进现实。

1987年7月9日,一名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女孩詹尼佛·施薇格(Jennifer Schweiger)在斯坦顿岛失踪,35天后,她的遗体在威洛布鲁克的一处墓地里被发现。

经调查,有目击者表示曾见过女孩和一名叫做安德鲁·兰德的男子(Andrew Rand)在一起。

警方迅速逮捕了兰德,兰德痛快地承认了自己绑架施薇格的事实,但拒不承认谋杀。

因施薇格的尸体已严重腐烂,警方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兰德杀了人,只得按绑架罪起诉兰德。

小学生杀老师电影观后感 大考当前学生和老师纷纷惨死(28)

被捕的兰德。图源:豆瓣电影@《克罗普西》

其实,在当地失踪的孩童远不止施薇格一人。

1972年,5岁女孩爱丽丝(Alice Pereira)失踪;

1981年,7岁女孩休斯(Holly Ann Hughes)失踪;

1983年,11岁女孩杰克逊(Tiahease Jackson)失踪;

……

这些失踪的孩子有一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有些精神或者智力方面的障碍。

遗憾的是,除了施薇格一案有目击证人和一些相关证据外,其余案件都没有找到更多的线索。

小学生杀老师电影观后感 大考当前学生和老师纷纷惨死(29)

图源:豆瓣电影@《克罗普西》

兰德入狱期间,警方继续跟进当地儿童失踪案件。有证据表明,这些案件有可能是多人协作犯案,兰德也许只是其中一员!

2009年,基于克罗普西事件的影视作品《克罗普西》被搬上了电影荧幕,不过某瓣上的评论比较两极分化,感兴趣的伙伴可以找来看看。

小学生杀老师电影观后感 大考当前学生和老师纷纷惨死(30)

图源:《克罗普西》海报

最后,我想和大家聊一下“神鬼之说”与“诅咒”。

作为一个无神论者,我本人是并不相信鬼神之说的。

文学作品中的鬼怪都是人类虚构出来的,清楚这一点,自然不会把在故事中的体验迁移进生活里。

而对于生活中出现的种种怪事,我坚定地相信其背后一定藏着一集《走近科学》。

诅咒,是利用神鬼之说为自己心中的恶披上外衣,但其本质上仍旧是人类的恶念。

我认为,恶念其实是蛮正常的存在,当一个人受到不公正对待时,心中自然会有不满。

只不过,有些人会把这些不满变成苛刻的怨毒去诅咒对方。

心动而身未动时,诅咒会变成对自己的束缚,一切情绪都建立在怨恨的基础上。

若是将诅咒付诸行动,那便与文中案件一致,借由诅咒之名,实际上只是用新的恶行去替换旧的。

屠龙者终成恶龙,代际更迭,恶永远都在。

按照老规矩,接下来是互动问题时间啦。

今天的互动问题是:给你造成儿时童年阴影的电视剧是哪一部呢?

来留言区聊聊吧!

,